苏教版(2017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 研究土壤》期末知识点回顾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 研究土壤》期末知识点回顾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07 16:5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你在里面发现了哪些东西?
【解答】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2.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研究土壤的成分。
【解答】实验分析:观察土壤成分的活动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以及土壤沉积实验。这三个活动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其中第一个观察活动的重点是在观察中发现土壤是湿润(有水分)的,有动植物活体及残体。观察活动最好在室外进行,室外观察可以认识到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许多特点,为土壤的形成和成分分析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能观察到其中的动植物活体及残体。室外观察的选点最好能符合下面的条件:土壤下层是天然的母土或母岩;动植物活体、残体、腐殖质都比较多,颜色较深;土壤中沙子和黏土的含量相差不太悬殊。如果能把观察点做成一个土壤剖面就更好了。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依次是枯枝落叶层、腐殖质淋溶层(上部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下部因雨水的不断淋溶,呈灰白色)、淀积层(坚实、不透水、矿物质养料丰富),最下面是还没有受到明显成土变化的母岩层。如果没有条件观察自然状态下的土壤,那么采集的土壤也最好是新鲜的,这样能更容易看到里面的动植物活体。
观察结果: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的发现。
【解答】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2.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解答】观察结果:沙质土颗粒大,黏质土颗粒小;沙质土硬,黏质土细腻;黏质土能握成团,沙质土不能握成团;黏质土容易搓成条状,其他两种土壤不易成条。
3.倒进同样多的水,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解答】实验现象:沙质土中渗出水的速度比其他两种土要快,且水流较大,颜色较深,呈黄色;黏质土中渗出的水较少,呈水滴状下落,颜色比较清澈;而壤土中渗出的水开始是水流,但很小,慢慢变成水滴,颜色呈浅黄色。
实验分析:沙质土土质疏松,颗粒间的缝隙大,透水透气性好,所以渗水很快。黏质土中含沙粒很少且具有一定的黏性,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壤土介于黏质土和沙质土之间,兼有黏质土和沙质土的优点,渗水性也介于二者之间。另外,由于三种土壤颗粒大小不同,土壤中颗粒空隙大小也不同,因而含水量差异较大,所以实验中渗漏下来的水量也不相同,其中渗水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结论:沙质土渗水性最好,黏质土渗水性最差,壤土介于二者之间。
1.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仔细看看,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解答】观察结果:土壤上层颜色较深、往下逐渐变浅;落叶下的土壤是黑黑的,比较肥沃;土壤中部有蚯蚓等小动物活动。
2.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3.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解答】制作原理:土壤、植物的遗体和水模拟了自然土壤的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植物遗体,形成腐殖质;放入蚯蚓是为了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而插入吸管是为了散去微生物分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有害气体。

1.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哪些贡献?
【解答】分析: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土壤是植物的母亲,绿色植物从土壤中生长出来,吸收阳光和空气,开花结果,供养了那些食草的小动物,而这些食草的小动物又成为一些食肉动物的食物。当食肉动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这些养料成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供给,土壤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的。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如蚯蚓、蚂蚁),为人类提供了粮食、食物等。
结论: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
2.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
【解答】实验现象:(1)有植被的剩余的土多,水流比较清澈;没有植被的剩余的土少,水流非常浑浊。(2)有植被的土壤表面浇水前后变化不大;没有植被的土壤表面变化较大,土坡变“矮”了,变“长”了,还留下了“沟壑”。
实验分析:浇水时间相同时,剩余土壤的量代表着土壤的蓄水能力,剩余的土壤越多,蓄水能力越强。植被对水土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土壤因水流的冲刷而流失。
实验结论:植被有保护土壤的作用。
3.植物是如何保护土壤的?
【解答】植物的根系有固着土壤的作用,所以有植被覆盖的土壤,被冲刷的程度很小,植物对保护土壤有重要作用。不同地方的植被覆盖情况差异很大。植被破坏后,土壤蓄水能力会下降,部分地区寸草难生是因为水土流失,导致植物无法生长。植物无法生长,再度导致土壤流失,加重植被破坏。
4.人们的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解答】一、保护土壤的活动。
①修筑梯田。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上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那里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在一些山地,人们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肥力下降而修筑梯田,这样既增加了农耕面积,又通过保持水分而留住了土壤的肥力。
②轮作或休耕。轮作,即轮换种植,是用地养地的耕作方式。早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休耕既可以让过于紧张、疲惫的耕地休养生息,让生态得到治理修复;也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相应出现的问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真正的“藏粮于地”。
4.人们的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二、破坏土壤的活动。
①开窑烧砖。砖瓦的主要材料是黏土,生产企业常年挖掘砖瓦厂周边土壤,形成大片废墟,对耕地资源破坏严重,且实心砖烧制过程耗煤量大,排出的浓烟严重污染环境。
②砍伐森林。森林有生产氧气、净化空气、制造有机物、固定土壤、防风降温等作用。人类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乱砍滥伐,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
其他诸如喷洒农药、抛撒垃圾、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都是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这种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人类这样无休止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严重后果。
5.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解答】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2)进行环保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土壤的队伍中来。
(3)保护公共绿地,做护绿小队员。
(4)不乱扔垃圾,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
(5)减少使用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