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2.1“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8 09: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山水疆域万里长 河山秀丽古今芳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江南,已形成苏、松、杭、嘉、湖、常、镇七府为主的粮食产区,以松江(上海)为主的棉花产区,以湖州为主的蚕桑产区,其他如茶、竹、渔、盐都有专业化的生产。生产的专业化与商品化,造就了江南地区相当广阔的市场。
——《上海通史》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低平的大致呈三角形的陆地
黄海
东海
杭州湾
太湖
钱塘江
长江
杭州
上海
南京
江海交汇之地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江海交汇之地
冲击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盒立在平原上
地势地平
江海交汇之地
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黄埔江
吴淞江
长江
京杭运河
秦淮河
钱塘江
京杭运河
瘦西湖
阳澄湖
太湖
太湖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位。以太湖为中心的冲击平原是老长江三角洲,于距今7500~6000年前即已成陆。
阳澄湖大闸蟹
西湖龙井虾仁
松鼠鳜鱼
江海交汇之地
活动:以平原为主是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稻米产区的全部因素吗?
水稻特性
土壤保水保肥
喜湿润
喜高温
江海交汇之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
江海交汇之地
最低气温不低于0℃
最高气温28~30℃
年降水量800mm以上
湿

江海交汇之地
总结:为什么长江三角洲能成为我国重要稻米产区?
水稻
土壤
保水保肥
喜湿润
喜高温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地势低平
长江三角洲
江海交汇之地
黄海
东海
长江
思考: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是江海交汇之地?
苏州港
中国内河第一大港
江海联运的独特优势让苏州港成为江苏最大港、长江第一大港、中国内河第一大港。
江海交汇之地
思考:假设将有5000吨大米从上海分别运往广州和武汉,你会选择怎么样的运输方式?说一说你的理由?
水路运输
上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也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思考: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那么有黄河三角洲吗?
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没有形成众多港口?
黄河三角洲多为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没有形成人群聚集。
黄河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稳定,现在的三角洲成形较晚,没有发展出大城市。
黄河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多为滩涂,水深较浅,不利于形成港口。
江海交汇之地
讨论交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江海交汇之地
思考: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利: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弊:水量不稳定,易造成旱涝。
岷江
外江
内江
鱼嘴
进入成都平原
秋冬枯水期
春夏丰水期
枯水期,内江河床比外外江深,60%的江水进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
丰水期,外江河堤比内江宽阔,40%的江水进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
外江
内江
外江
内江
保证了进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江海交汇之地
江海交汇之地
思考: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都江堰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为成都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且稳定的灌溉水源。
使成都平原免遭旱涝灾害。
江海交汇之地
思考: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航运
灌溉
思维导图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这里的“江”和“海”分别是指( )
A.珠江;南海、东海
B.长江;黄海、东海
C.松花江;渤海、黄海
D.长江;东海、渤海
2.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鱼米之乡”,下列地区中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
①安徽省南部 ②江苏省南部 ③浙江省南部 ④上海市 ⑤浙江省北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④
随堂检测
3.江苏省兴化市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当地人在低洼沼泽地区挖河泥,将淤泥与水草混合物堆积成高出水面的田垛,用来种植作物,形成了垛田。下图是垛田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垛田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随堂检测
产生原因:地势低注,农田易受渍涝灾害
有利条件:土壤肥沃,灌溉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