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雾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雾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20: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 课题 20.雾在哪里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2.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将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二、学业要求 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寓言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句说出事物的特点,作简单推测,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体现想象之美,《雾在哪里》中的想象充满童趣。课文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雾在哪里》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发挥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
【学情分析】 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善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画的是淘气的雾孩子用一大片雾,把大海、城市等藏起来的情景,画面朦朦胧胧,隐约见到景物的轮廓。第二幅是云开雾散的景象,画面豁然开朗,摇着尾巴的小黑猫特别富有情趣。插图前后照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拓展性目标:我能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候的景色。(重点) 2.挑战性目标: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难点)
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
导学 1.我能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候的景色。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 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善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
自学 1.读课文,思考: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2.画出雾孩子说的几句话,思考分别说出了它依次藏了哪些事物。 3.说话训练 用“雾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把……藏了起来”的方式说完整。 1.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 2.提醒学生注意,在提取信息时,不要遗漏要点。
互学 1.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课文中描写的雾景。 2.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明白有雾的时候世界一片朦胧、神奇美丽,云开雾散以后,世界又恢复原状。 整体把握课文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作者的想象如此奇妙,让普通的自然现象变得如此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创编的兴趣。
评学 1.出示云雾弥漫的山川、树林、学校等图片,指导学生仿照课后第二题中的句式进行口头表达。 2.结合课后第三题,由课文想开去,发挥想象说话。 如,雾是“魔术师捣蛋鬼、画家……” 3.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 ①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百灵鸟、小松鼠,还是奔跑的梅花鹿,都看不见了。 ②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老师、同学,还是巡逻的保安,都看不见了。 ③雾把小院藏了起来,无论小花、小草,还是小鸡、小鸭,都看不见了。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画的是淘气的雾孩子用一大片雾,把大海、城市等藏起来的情景,画面朦朦胧胧,隐约见到景物的轮廓。第二幅是云开雾散的景象,画面豁然开朗,摇着尾巴的小黑猫特别富有情趣。
【板书设计】 20.雾在哪里 大海、城市…… 自己 藏起来 朦朦胧胧 云开雾散 (淘气)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