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9 20: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最后一课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龚古尔学院院士,毕生从事创作,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PS:《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作者简介: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借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1870年7月19日爆发了普法战争,结果路易?波拿巴被俘,法军投降惨败,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普鲁士从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新法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并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50亿法郎,还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此后着两个地区的人就变成了亡国奴。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生字词婉转
糊涂
安安静静
踱来踱去
摇摇晃晃郝


懊悔
祈祷为什么题目叫做《最后一课》?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为此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因为)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老师韩麦尔先生,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问题思考: 1、“我”为什么想到“别去上学了”? 2、2—3段小弗郎士看到什么? 3、小弗郎士所见有何作用? 4、为什么不直接写上课? 5、不直接写上课的作用是什么? 6、课文第三段写到“我还能管住自己”,从哪里看出作者还能管住自己? 7、到了学校,小佛郎士发现了哪些不同 8、课文十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9、课文第十四段的四个感叹句表现了小佛郎士的什么感情?三个“这些”指的是什么? 10、在十五段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小佛郎士有何感受?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最后要被无辜地赶走,不能教法语,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同时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自己祖国的语言和学习的权利与自由。这是最大不幸,同时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18、19段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有何作用? 对小佛郎士的教育、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
对家长善意的指责。
对自己严格的自省。

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对从事教育的使命感 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钥匙这是个隐喻,虽然亡了国当了奴隶,只要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因为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都懂得,感到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25段“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
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⑴?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⑵?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⑶?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
小弗郎士的情绪变化?课前?:(序幕)?幼稚、怕提问 (开端)?疑惑、诧异?爱祖国?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恨敌人?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第一部分(1—9)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到校后所见。
第一层(1—6)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
第二层(7—9)小弗郎士到校后的异样感觉。
第二部分(10—23)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
第一层(10)教室的严肃气氛。
第二层(11—13)韩麦尔宣布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
第三层(14—20)上语法课。
第四层(20—22)上习字课。
第五层(23)上历史课和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24—29)韩麦尔悲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结束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