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课前回顾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大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锐减、工人失业等
经济受创、政治危机、世界局势紧张
时间:
根本原因:
表现:
特点:
影响:
罗斯福新政
时间:
目的:
手段:
内容:
实质:
1933年开始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国家干预经济
金融业、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史料,了解意大利、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及其侵略扩张活动。
2.通过比较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和统治政策,了解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认识到法西斯国家是世界战争的罪魁祸首。
3.通过史料、图片等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精神。
学习目标
贰: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法西斯,拉丁语“束棒”的译音。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每个卫士手持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束棒用于施行笞刑,中间插着的斧子用于执行死刑。 象征:对内强权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
·独裁专制: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行集权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倡导种族优越论,为侵略制造理论依据;
·军国主义:崇拜战争,崇拜武力,认为战争能夺取一切。
现在,法西斯成了恐怖、独裁和战争的代名词。
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
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名词解释——“法西斯”
2.背景:
材料一:意大利在“一战”中支出军费120亿美元,其他损失30亿美元,欠美、英债务44亿美元。巴黎和会分赃最少,称之为“乞丐帝国主义”。
材料二:巴黎和会藐视意大利的要求的做法则使民众的不安更趋严重。鲜血和财富的支出似乎已是徒然的,由此导致的失望和受伤的自尊心造成了一种一触即发的局面。 ——《全球通史》
材料三:1918年到1922年意大利政府更迭五次。在此期间,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各地也迅速地发展起来。1919年,全国各地发生罢工1871次,参加者达55.4万人次。1920 年达到2070次,参加者达231.4万人次。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能力。
一战后
经济衰退
工农革命高涨政治混乱
政府
瘫痪
墨索里尼趁机组织法西斯政党
阅读材料,分析意大利当时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和政治局势?
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3.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
1922年10月27日,3万名法西斯武装党徒分三路向罗马进军,28日占领通往罗马的交通线。29日晚,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授权墨索里尼担任总理组阁,31日墨索里尼组成第一届法西斯政府,法西斯党上台执政。
唯一一个不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建立的法西斯政权
对内
对外
统治措施
独裁统治
领土扩张
4.统治政策:
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墨索里尼上台采取措施:保证法西斯党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强化和扩大法西斯组织,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经济的控制。1929年前,墨索里尼已经集党权、政权、经济大权于一身,成为意大利最高主宰者。
意大利为什么要侵略埃塞俄比亚?
①缓解经济大危机对意大利的冲击
意
英
法
意
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意大利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②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大危机激化社会阶级矛盾
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
国名\项目 工业生产 下降 对外贸易 缩减 工人失业 人数 工人罢工
次数
德国 40% 70% 800万 1931~1934年1000多次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的影响简表》
经济危机下的德国:工业生产跌了近一半;农业产量下降近30%,工商业企业纷纷倒闭。国家全部生产设备中只有1/3勉强运转;社会上滞留 800万失业工 人,德国工人阶级掀起了罢工的浪潮。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建立原因: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②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复仇情绪严重
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实行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德国人民普遍痛恨《凡尔赛条约》的民族感情,把自己打扮成国家民族利益的代表者,骗取了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的信任。
1.建立原因:
他极富戏剧性的表情变化加强了其滔滔不绝的演讲的气势。在任何公开场合的演说中,希特勒总能以其激昂的情绪、戏剧般的表演,引起听众们歇斯底里的狂热激情,吞噬掉绝大多数听众的理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演讲中的希特勒
“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雅利安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维护者;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是文明的破坏者,人类的寄生虫。”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建立原因:
③希特勒的蛊惑宣传赢得了广泛支持
2.建立者——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建立过程: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01
02
03
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希特勒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 建立法西斯专政。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纳粹党徽
德国纳粹国旗
卐(或卍,读作wàn)是一个古代宗教信仰的标志。在印度教、佛教中象征神圣吉祥。纳粹党认为卐为优等种族—雅利安人的精神图腾。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
加强思想控制,焚烧进步书籍
政治
思想
民族
残酷迫害和屠杀犹太人
国会纵火案(1933年)
爱因斯坦
4.统治措施: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对内实行恐怖统治:
1935
1936
1938
1939
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
实行义务兵役制
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吞并奥地利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知识拓展
绥靖政策
含义: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英法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慕尼黑条约》
东普鲁士
德国
莱茵区
奥地利
捷克
斯洛伐克
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统治措施:
对外侵略扩张:
叁: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大陆政策
②经济大危机激化了日本国内外矛盾
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失业人数
日本 (1931年) 32.9% 75.9% 约300万
法西斯
组织
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军部
③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
最初只指独立于政府、拥有军令大权的国家军事机关,后来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庞大军事官僚机构的总称。……军部不对议会负责,直属于天皇。
叁·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特点:
建立者:
建立标志:
影响:
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广田弘毅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标志着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军部:指日本当时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关东军等军事机关根据日本当时的宪法规定,天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政府无权过问,使军部在日本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军部是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叁·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对内独裁统治
(1)加紧扩充军备,军费开支占全部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2)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将全部国家机器纳入战争轨道
对外侵略扩张
(1)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制定日本根本国策:《国策基准》
(3)1937年七七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叁·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统治政策: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初步建立: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2、正式建立: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3、轴心国集团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4、影响:战争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全球战火即将再起
知识拓展
德国与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政权;都对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德国因《凡尔赛条约》产生复仇情绪,日本因《九国公约》在华利益受到限制而不满。
不同点 德国以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日本以军部为核心建立。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开始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是在发动侵略过程中建立起
法西斯政权的。
想一想,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应对经济大危机时有何不同?
德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经济
危机
美国:强化国家干预。减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启示:1.转危为机,居安思危;
2.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
3.适合国情的改革。
本课的知识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指的是
“二”指的是
“三”指的是
一次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两个战争策源地(欧洲、亚洲)
三国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