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20: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引导学生从意象、语言等角度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2. 通过鉴赏形象,体会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感态度,引发对青春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会从语言、形象等不同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引发对青春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16岁时写下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书写了一代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青春豪情,也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沁园春·长沙》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领略伟人别样的青春年华。
学习任务一:诵读吟咏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通过我们的朗读,已初步感受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基调,请同学们融入情感朗诵这首词。
那么我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情把握是否准确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内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师过渡: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叙事。
2.请学生们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解析:上阕中描写了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欣赏湘江美景的画面,上阕写了两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这样的美景都是作者眼中之景,所以“看”统领了上阕的内容,是上阕的关键词。
下阕叙述了往昔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和到中流击水的情景,所以写了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些事情都是作者的回忆,所以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词描写了湘江的风光景物、塑造了诗人个像、同学群像。
我们一起先来析湘江之意象,赏湘江之奇景,感受诗人别样的青春情怀。
学习任务二:分析意象 体会豪情
在诗歌中作者会选取很多的客观物象,这些客观物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后,称为意象。意乃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乃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1.请同学们结合学习任务单,在描写湘江秋景的句子中勾画典型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典型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霜天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元代诗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中也选取了很多典型的 秋的意象,我们不妨将两首词做个比较,来体会毛泽东在选取意象时的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从感彩上看毛诗的意象积极、充满生机,马诗的意象则凄凉、萧瑟;从规模大小上看,毛诗选取的意象雄峻而恢宏,马诗的意象则细腻而微小。
教师总结:通过对比,我们更能感受到毛诗选取的意象是雄峻的、生机勃勃的,是气势磅礴的。
2. 这些意象的组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群山上层层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澄澈碧绿的江上千帆竞发,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雄鹰搏击长空),鱼儿在江中轻快畅游(鱼儿自由遨游),万物竞相绽放生命的魅力。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从这幅画面中,我们感受到:
山:树茂色红 水:碧绿清澈 船:争先恐后 鹰:展翅高飞 鱼:自由畅快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的静穆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画面特点: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用诗歌中的语言来总结,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由!
教师小结过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具有浓厚情感的画面作者是通过一些极富感染力的词语表现的。
3.请找出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并分析。
“遍”——红之广 “染”—— 红之艳,秋色之深浓
“透”——江水之清澄透明 “争”——千帆竞发之势
“击”——鹰之健(迅捷、矫捷、有力)
“翔”——鱼之乐(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教师小结:诗人用词真是千锤百炼、一丝不苟。
4.从作者选取的雄峻意象,极富感染力的词语中,能看出诗人什么情怀呢?
解析:正是作者心中有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才会在深秋看到一派自由生机勃勃的画面。正是诗人胸中有壮志豪情,才会选取恢弘阔大的意象,正是诗人有乐观昂扬的性格,有对自然的无限热爱,才会在萧杀的秋天看到这样磅礴的景象。诗人选择的意象、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描绘的画面无不流露出诗人的青春豪情。这与人的胸襟、气度息息相关。当然,这与诗人的身份、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学习任务三:感受形象 激扬青春
1.知人论世:
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长沙留下了诗人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也是诗人革命理想、革命事业开始的地方。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此时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怀揣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抱负,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诗人的胸襟、气度、身份、经历不同于普通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他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
2.诗人个像:
教师过渡:诗人身处这浩大的秋景之中,会不会淹没其中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歌的前三句,再来品读诗人的形象。
解析:诗人将独立提到词的开始,给自己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物中凸显出来,进一步展现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有舍我其谁的雄伟气概,看出一个自信、乐观、昂扬的青年形象。
诗人立而观景,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才是这天地之间的主宰者?此时的毛泽东只有32岁,就有这样的惊世思考,让人叹服不已。也不难看出诗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有高远的志向。
教师总结过渡:我们领略了湘江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认识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
3.请同学们想象湘江美景,融入情感,放声朗读词的上阕。
4. 同学群像:
(1)上阕问道: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能否在下阕找到答案?
解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这样的亲切遥问饱含了对往昔岁月的深情怀念,你们还记得当年的中流击水的革命豪情吗?还记得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吗?还敢于充当时代的弄潮儿吗?这是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我们看到了一位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大任、激流勇进,勇于挑战、奋力拼搏的革命青年形象。
(2)从对往昔的回忆中,还有对同学形象的直接描写。请同学们概括同学少年的形象。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
指点江山——强劲有力,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敢于斗争,针砭时弊;蔑视反动军阀;
教师总结: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是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一群青年人,看到的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同学少年。
3.请同学们带上青春的英气与热情,有感情的朗读下阕。
教师总结:我们感受到了革命时代不一样的青春豪情。一大批志存高远、一心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上下求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国家的命运、是民族的未来、是他人的需求;那个年代的那群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人!
学习任务四:畅谈启示 书写青春
我们正值青春,刚刚踏入高中校园,学习了这首词,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让我们畅谈启示,书写青春,请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学生作品展示1:我们在这段炽热的青春历程中,要怀揣梦想、自信生活。做搏击长空的雄鹰,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期待有一天,也能拥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的胸襟。
学生作品展示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想青年人应有一份担当,这份担当,是为己,为人,为国的不朽诗篇,这份担当是一种人格的迸发。敢于担当的青春,书写着伟大,镌刻着璀璨。
教师总结:本节课欣赏了湘江风光景物、分析了诗人的个像和同学群像。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革命青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青春感悟。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我们对青春的真切感受。
作业: 请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写一首诗歌,在班级“青春之歌”诗会上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