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二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二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7 18:31:34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二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安全返回“天宫号”空间站。“天宫号”空间站距离地面约400千米,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下图为某时刻“天宫号”空间站位置及运行轨迹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地表赤道上某点相比,“天宫号”空间站运行的(  )
A.角速度大,线速度大 B.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C.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D.角速度小,线速度小
2.“天宫号”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抵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4:07 B.10:23 C.16:07 D.22:23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2023年6月6日6时15分我国进入芒种节气。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B.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C.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4.地球公转速度加快的时间是(  )
A.清明至立夏 B.寒露至立冬 C.夏至至大暑 D.冬至至大寒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表示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四个地点中(  )
A.甲地位于极点 B.乙、丁两地经度相当
C.丙地位于南极圈上 D.丁地位于北半球
6.冬至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甲乙丁丙 D.丙丁甲乙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张家界山体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丙地河床的主要成因是(  )
A.褶皱凹陷 B.流水溶蚀 C.差异侵蚀 D.地层断陷
10.甲~丁四地沉积岩地层抬升幅度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从第一次砂砾岩形成时期到第二次砂砾岩形成时期,该地地层(  )
A.持续抬升 B.先抬升后下沉
C.持续下沉 D.先下沉后抬升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河流上游段(A处以上)的剖面图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13.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
A.A上游 B.B中游
C.C下游 D.以上均无可能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2021年2月9日,广东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下图为广东省打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广东省城镇空间规划的区域划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面积大小 ②经济发展 ③空间位置 ④交通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发展方向是(  )
A.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 B.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
C.坚持全区域生态保护 D.大力发展矿产加工业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2010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山东省与重庆市“结缘”,开展扶贫协作。2021年,重庆通过鲁渝协同招商项目共计62个,总投资约44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鲁渝扶贫协作主要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过渡性 C.层次性 D.差异性
17.鲁渝协作中伴随着区域要素的流动,从鲁流向渝的要素主要是(  )
A.技术 B.劳动力 C.风俗 D.能源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个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世人向往的“净土”。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青藏地区森林分布空间位置及影响因素是(  )
A.东北部一海拔 B.西北部气温
C.东南部一降水 D.西南部一光照
19.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地处偏远,气候高寒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人口稀少,资源贫乏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的现象。下图为石漠化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石漠化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云贵高原
21.石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
A.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 B.气候暖湿,岩溶地貌广布
C.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 D.过度放牧,草场破坏严重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A.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
B.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
C.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
D.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23.“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的效益主要有(  )
①经济效益 ②生态效益 ③社会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水土流失是指在外力(水力、风力等)作用下土壤表层侵蚀及失水现象。下图为2011年和2018年新疆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总体上看,2011~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现象(  )
A.加剧 B.消失 C.不变 D.趋缓
25.与2011年相比,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大的强度类型是(  )
A.轻度 B.中度 C.强烈 D.剧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左图为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右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1)左图中极点为   极点,MF为晨昏线中的   线,图示日期为   。
(2)左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   (填写数码)处,此时长春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3)左图中此时北京时间为   ,与北京同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重是   (填分数)。
(4)左图中A点的日落时间是   时。若A点纬度为62°,左图所示情形出现时,A点正午太阳高度是   。
27.(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名称及两处地貌的形成原因。
(2)从板块运动角度,说明①处多岩浆活动的原因。
(3)试描述断层A形成后,左右两侧岩块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方向。
(4)结合丙处的地质环境说明其极易发育的地貌。
28.(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下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下表为2018年京津冀部分经济对比表。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北京 30320亿元 14万元 0.4:18.6:81.0
天津 18810亿元 12万元 0.9:40.5:58.6
河北 36010亿元 4.8万元 9.3:44.5:46.2
(1)与北京相比,指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差异。
(2)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省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有人说是“限制开发”的结果,请从区域环境角度分析“限制开发”的原因。
(3)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影响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如果地表均一,则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如果地表不均一,则相同的纬度,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小。
1.据材料“天宫号”空间站距离地面约400千米,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可知,天宫空间站90分钟绕地球一周,地表赤道某点24小时绕地球一周,故“天宫号”空间站角速度大、线速度大。
故答案为:A。
2.读图可知,阴影表示黑夜,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经过60°E经线,地方时为18:00,120°E地方时(北京时间)为22:00。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从图示位置到北京大致跨越90个经度,占全球的1/4,用时90/4=22.5分钟,故飞抵北京上空时的北京时间约为22:00+0:22.5=22:23。
故答案为:D。
【答案】3.B
4.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芒种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因此芒种节(6月6日)来临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运动。
故答案为:B。
4.A.地球公转速度远日点(7月初)最慢,近日点(1月初)最快。清明至立夏,地球向远日点运动,速度变慢,A错误。
B.寒露至立冬,地球向近日点运动,速度变快,B正确。
C.夏至至大暑,地球公转先向远日点附近移动,再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错误。
D.冬至至大寒,地球公转先向近日点附近移动,再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D
6.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5.A.读图可知,甲地全年昼夜平分,应为赤道地区,A错误。
C.丙地冬至出现极夜,夏至出现极昼,应位于北极圈内,C错误。
BD.乙地冬至昼最长,夏至昼最短,应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丁地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应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乙、丁两地昼夜情况相反,应关于赤道对称,纬度相当,图示信息无法判断两地的经度信息,B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当地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结合上题分析,甲在赤道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乙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冬至日昼长为18小时,纬度靠近60°S,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3°26′,丙在北极圈内,冬至日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0;丁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冬至日昼长为6小时,纬度靠近60°N,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34′。故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甲乙丁丙。
故答案为:C。
【答案】7.C
8.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花岗岩。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7.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图可知,甲和乙由岩浆转化而来,为岩浆岩,其中甲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丙由沉积物转变而来,为沉积岩,则丁为变质岩。综上所述,张家界山体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丙。
故答案为:C。
8.D.根据上题可知,丁为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⑤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D正确。
A.②指向喷出型岩浆岩,为冷却凝固,A错误。
B.③指向沉积物,表示外力作用,B错误。
C.④指向沉积岩,表示固结成岩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C
11.D
【知识点】内力作用;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9.AC.由图可知,丙地河床所在的岩层是角砾岩和砂岩,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成谷地,A错误,C正确。
B.角砾岩和砂岩可溶性弱,流水溶蚀作用弱,B错误。
D.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甲乙丙丁四地中能看到完整的沉积岩岩层形态的是角砾岩,角砾岩形成后应呈水平状,现丙地角砾岩层的海拔最高,说明丙地沉积岩地层抬升幅度最大。
故答案为:C。
11.由图可知,第一次砂砾岩与第二次砂砾岩期间,沉积了石灰岩。由所学知识可知,砂砾岩形成于陆地环境,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因此形成了第一次砂砾岩后,该地地层下沉,在海洋环境中沉积形成石灰岩,而后地壳抬升,在陆地环境中沉积形成了第二次砂砾岩。
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12.读图可知,图中A以上的上游河段的落差比较大,流速快,因此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比较强,河谷一般呈“V”型,多峡谷,读四个选项图可知,D图的河谷是呈“V””型,且河谷狭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C.读图可知,图中C处处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耕发达,耕地集中,人口密集,有利于规模较大的聚落,C正确。
ABD.图中AB两处处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带,地形起伏较大,人口相对稀疏,耕地分散,形成较大聚落的可能性比较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是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14.读图可知,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主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空间位置,实现生态空间、经济发展空间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②③正确;面积大小、交通条件对此影响小,①④错误。
故答案为:B。
15.AC.北部生态发展区的特色在“绿色”、优势在“绿色”,发展也应该“绿色”。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就是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北部生态发展区重点是生态保护,不是发展水稻种植业,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不利于生态保护,C正确,A错误。
B.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
D.当地矿产资源匮乏,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6.D
17.A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区域的可变性: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区域的层次性:一个大区域里必定包括若干个小的区域;区域的整体性:整个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元素之间互相影响。
16.D.鲁渝扶贫协作项目中,重庆通过鲁渝协同招商项目共计62个,总投资约44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可以看出两个区域存在差异性,正是这样的差异性才促使了区域要素间的流动,D正确。
C.层次性是指一个大区域里必定包括若干个小的区域,强调的是区域内部,鲁渝协作明显强调的是不同区域,C错误。
A.整体性是指整个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依然强调的是区域内部的要素联系,A错误。
B.过渡性强调区域与区域边界的模糊概念,B错误。
故答案为:D。
17.重庆通过鲁渝协同招商项目共计62个,总投资约44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山东是经济发达地区,对重庆进行帮扶,所以流向渝的要素主要是资金与技术;风俗两地差异大,很难融合;重庆劳动力和能源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8.C
19.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8.读图可知,青藏高原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随自然条件的水平变化,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这是由于降水的东南多西北少,青藏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影响因素是降水,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9.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宜人类居住,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经济的发展,B正确。
A.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降水多气候湿润,A错误。
C.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地形相对比较平坦,地形并不崎岖,C错误。
D.青藏高原上有许多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0.D
21.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20.图示为石漠化,主要出现在我国云贵高原,其石灰岩广布,降水多,易出现石漠化现象;华北平原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黄土高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塔里木盆地容易出现沙漠化现象。
故答案为:D。
21.A.云贵高原地势崎岖,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小,人口增长,土地压力大,不合理的开垦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A正确。
BC.气候暖湿、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等为自然原因,BC错误。
D.过度放牧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地区降水多,放牧活动较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2.C
23.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22.D.土地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不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显著的原因,属于该荒漠化治理模式产生的效果,D错误。
A.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模式,A错误。
B.该模式防护林种类是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该模式较好的治沙效果并不是防护林种类多,B错误。
C.图示片圈面综合模式是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该模式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C正确。
故答案为:C。
23. “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①②正确;由材料及图不能反映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品牌效益,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4.D
25.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区应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不同。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应合理放牧,加强草场管理。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应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防沙林。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应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好防风沙措施。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应复垦土地,恢复植被。
24.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8年的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但强烈、极强烈、剧烈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强烈、极强烈、剧烈的土壤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危害更大,故总体上看,2011~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现象趋缓,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5.AB.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8年的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更多,A错误,B正确。
CD.强烈和剧烈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小,CD错误。
故答案为:B。
26.【答案】(1)南;昏;12月22日
(2)④;昼短夜长,达一年昼最短,夜最长
(3)14;3/4
(4)21;51°26'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经度排列次序可知,东经度变大的方向和西经度变小的方向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所以左图所示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故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经过MF线由白昼进入黑夜,所以MF为昏线。由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发生极昼,可推断出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左图表示北半球冬至日,该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到达最南端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也就是右图中的④处。长春市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时,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冬至日达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3)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知E点所在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E点的地方时为6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始终为地方时6点钟),也是中时区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位于中时区(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的东侧,且相差8个时区,即相差8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14点。此时0时经线为90°W,今天的范围即90°W-0°-180°的范围和北京同处一天,占全球的比重为3/4。
(4)根据E点的地方时为6点,可知A点此时地方时为3点,且A点处于晨线上恰好为日出,根据昼长=(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可计算出,A点的日落时间为21点。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根据题目材料可知,A点纬度为南纬62°,直射点纬度为南纬23°26′,A点与直射点间的纬度差是38°34′,所以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1°26′。
【点评】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 ÷ 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27.【答案】(1)地质构造名称: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形成原因:甲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乙处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岩浆上升。
(3)左边岩块向下移动,右边岩块向上移动。
(4)丙地位于断裂破碎地带,岩石松软,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其长期作用下,形成沟谷、河谷或洼地地貌。
【知识点】内力作用;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与背斜相反,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结合岩层的弯曲形态,可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背斜两翼较新,易被侵蚀,渐渐向下凹陷。因此形成背斜谷;而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变成山型。因此形成向斜山。
(2)根据材料①处岩浆侵入形成岩石,故为岩浆岩,由图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岩浆上升,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强烈活动。
(3)本道题主要考查断层相关知识点,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两侧岩石不一样高,因此可以推断,断层发生后两侧岩块发生了垂直位移。右侧岩块相对较高,因此向上移动。左侧岩块相对较低,因此向下移动。
(4)根据断层线,可以推断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长期受外力作用,形成沟谷、洼地等地貌。
【点评】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8.【答案】(1)河北:人均GDP较低,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2)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和冬季风的上风向,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来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3)河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知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分析】(1)据表格数据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描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均GDP高,经济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而河北人均GDP较低,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2)要求从区域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基本思路是其发展可能对京津等地区造成环境方面的影响。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冬季风的上风向;大规模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间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3)要协同发展,加强区域联系,就要从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如交通等等方面加强。河北省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点评】京津冀城市群位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靠近渤海,工业发达,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应当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分工协作,找准各自的定位,加强区域联系和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1 / 1吉林省长春市二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安全返回“天宫号”空间站。“天宫号”空间站距离地面约400千米,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下图为某时刻“天宫号”空间站位置及运行轨迹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地表赤道上某点相比,“天宫号”空间站运行的(  )
A.角速度大,线速度大 B.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C.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D.角速度小,线速度小
2.“天宫号”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抵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4:07 B.10:23 C.16:07 D.22:23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影响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如果地表均一,则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如果地表不均一,则相同的纬度,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小。
1.据材料“天宫号”空间站距离地面约400千米,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可知,天宫空间站90分钟绕地球一周,地表赤道某点24小时绕地球一周,故“天宫号”空间站角速度大、线速度大。
故答案为:A。
2.读图可知,阴影表示黑夜,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经过60°E经线,地方时为18:00,120°E地方时(北京时间)为22:00。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从图示位置到北京大致跨越90个经度,占全球的1/4,用时90/4=22.5分钟,故飞抵北京上空时的北京时间约为22:00+0:22.5=22:23。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2023年6月6日6时15分我国进入芒种节气。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B.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C.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4.地球公转速度加快的时间是(  )
A.清明至立夏 B.寒露至立冬 C.夏至至大暑 D.冬至至大寒
【答案】3.B
4.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芒种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因此芒种节(6月6日)来临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运动。
故答案为:B。
4.A.地球公转速度远日点(7月初)最慢,近日点(1月初)最快。清明至立夏,地球向远日点运动,速度变慢,A错误。
B.寒露至立冬,地球向近日点运动,速度变快,B正确。
C.夏至至大暑,地球公转先向远日点附近移动,再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错误。
D.冬至至大寒,地球公转先向近日点附近移动,再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表示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四个地点中(  )
A.甲地位于极点 B.乙、丁两地经度相当
C.丙地位于南极圈上 D.丁地位于北半球
6.冬至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甲乙丁丙 D.丙丁甲乙
【答案】5.D
6.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5.A.读图可知,甲地全年昼夜平分,应为赤道地区,A错误。
C.丙地冬至出现极夜,夏至出现极昼,应位于北极圈内,C错误。
BD.乙地冬至昼最长,夏至昼最短,应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丁地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应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乙、丁两地昼夜情况相反,应关于赤道对称,纬度相当,图示信息无法判断两地的经度信息,B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当地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结合上题分析,甲在赤道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乙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冬至日昼长为18小时,纬度靠近60°S,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3°26′,丙在北极圈内,冬至日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0;丁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冬至日昼长为6小时,纬度靠近60°N,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34′。故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甲乙丁丙。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张家界山体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7.C
8.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花岗岩。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7.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图可知,甲和乙由岩浆转化而来,为岩浆岩,其中甲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丙由沉积物转变而来,为沉积岩,则丁为变质岩。综上所述,张家界山体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丙。
故答案为:C。
8.D.根据上题可知,丁为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⑤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D正确。
A.②指向喷出型岩浆岩,为冷却凝固,A错误。
B.③指向沉积物,表示外力作用,B错误。
C.④指向沉积岩,表示固结成岩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丙地河床的主要成因是(  )
A.褶皱凹陷 B.流水溶蚀 C.差异侵蚀 D.地层断陷
10.甲~丁四地沉积岩地层抬升幅度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从第一次砂砾岩形成时期到第二次砂砾岩形成时期,该地地层(  )
A.持续抬升 B.先抬升后下沉
C.持续下沉 D.先下沉后抬升
【答案】9.C
10.C
11.D
【知识点】内力作用;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9.AC.由图可知,丙地河床所在的岩层是角砾岩和砂岩,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成谷地,A错误,C正确。
B.角砾岩和砂岩可溶性弱,流水溶蚀作用弱,B错误。
D.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甲乙丙丁四地中能看到完整的沉积岩岩层形态的是角砾岩,角砾岩形成后应呈水平状,现丙地角砾岩层的海拔最高,说明丙地沉积岩地层抬升幅度最大。
故答案为:C。
11.由图可知,第一次砂砾岩与第二次砂砾岩期间,沉积了石灰岩。由所学知识可知,砂砾岩形成于陆地环境,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因此形成了第一次砂砾岩后,该地地层下沉,在海洋环境中沉积形成石灰岩,而后地壳抬升,在陆地环境中沉积形成了第二次砂砾岩。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河流上游段(A处以上)的剖面图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13.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
A.A上游 B.B中游
C.C下游 D.以上均无可能
【答案】12.D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12.读图可知,图中A以上的上游河段的落差比较大,流速快,因此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比较强,河谷一般呈“V”型,多峡谷,读四个选项图可知,D图的河谷是呈“V””型,且河谷狭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C.读图可知,图中C处处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耕发达,耕地集中,人口密集,有利于规模较大的聚落,C正确。
ABD.图中AB两处处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带,地形起伏较大,人口相对稀疏,耕地分散,形成较大聚落的可能性比较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2021年2月9日,广东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下图为广东省打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广东省城镇空间规划的区域划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面积大小 ②经济发展 ③空间位置 ④交通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发展方向是(  )
A.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 B.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
C.坚持全区域生态保护 D.大力发展矿产加工业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是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14.读图可知,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主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空间位置,实现生态空间、经济发展空间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②③正确;面积大小、交通条件对此影响小,①④错误。
故答案为:B。
15.AC.北部生态发展区的特色在“绿色”、优势在“绿色”,发展也应该“绿色”。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就是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北部生态发展区重点是生态保护,不是发展水稻种植业,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不利于生态保护,C正确,A错误。
B.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
D.当地矿产资源匮乏,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2010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山东省与重庆市“结缘”,开展扶贫协作。2021年,重庆通过鲁渝协同招商项目共计62个,总投资约44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鲁渝扶贫协作主要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过渡性 C.层次性 D.差异性
17.鲁渝协作中伴随着区域要素的流动,从鲁流向渝的要素主要是(  )
A.技术 B.劳动力 C.风俗 D.能源
【答案】16.D
17.A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区域的可变性: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区域的层次性:一个大区域里必定包括若干个小的区域;区域的整体性:整个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元素之间互相影响。
16.D.鲁渝扶贫协作项目中,重庆通过鲁渝协同招商项目共计62个,总投资约44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可以看出两个区域存在差异性,正是这样的差异性才促使了区域要素间的流动,D正确。
C.层次性是指一个大区域里必定包括若干个小的区域,强调的是区域内部,鲁渝协作明显强调的是不同区域,C错误。
A.整体性是指整个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依然强调的是区域内部的要素联系,A错误。
B.过渡性强调区域与区域边界的模糊概念,B错误。
故答案为:D。
17.重庆通过鲁渝协同招商项目共计62个,总投资约44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山东是经济发达地区,对重庆进行帮扶,所以流向渝的要素主要是资金与技术;风俗两地差异大,很难融合;重庆劳动力和能源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个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世人向往的“净土”。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青藏地区森林分布空间位置及影响因素是(  )
A.东北部一海拔 B.西北部气温
C.东南部一降水 D.西南部一光照
19.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地处偏远,气候高寒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人口稀少,资源贫乏
【答案】18.C
19.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8.读图可知,青藏高原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随自然条件的水平变化,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这是由于降水的东南多西北少,青藏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影响因素是降水,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9.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宜人类居住,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经济的发展,B正确。
A.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降水多气候湿润,A错误。
C.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地形相对比较平坦,地形并不崎岖,C错误。
D.青藏高原上有许多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的现象。下图为石漠化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石漠化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云贵高原
21.石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
A.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 B.气候暖湿,岩溶地貌广布
C.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 D.过度放牧,草场破坏严重
【答案】20.D
21.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20.图示为石漠化,主要出现在我国云贵高原,其石灰岩广布,降水多,易出现石漠化现象;华北平原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黄土高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塔里木盆地容易出现沙漠化现象。
故答案为:D。
21.A.云贵高原地势崎岖,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小,人口增长,土地压力大,不合理的开垦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A正确。
BC.气候暖湿、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等为自然原因,BC错误。
D.过度放牧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地区降水多,放牧活动较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A.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
B.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
C.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
D.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23.“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的效益主要有(  )
①经济效益 ②生态效益 ③社会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2.C
23.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22.D.土地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不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显著的原因,属于该荒漠化治理模式产生的效果,D错误。
A.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模式,A错误。
B.该模式防护林种类是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该模式较好的治沙效果并不是防护林种类多,B错误。
C.图示片圈面综合模式是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该模式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C正确。
故答案为:C。
23. “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①②正确;由材料及图不能反映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品牌效益,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水土流失是指在外力(水力、风力等)作用下土壤表层侵蚀及失水现象。下图为2011年和2018年新疆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总体上看,2011~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现象(  )
A.加剧 B.消失 C.不变 D.趋缓
25.与2011年相比,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大的强度类型是(  )
A.轻度 B.中度 C.强烈 D.剧烈
【答案】24.D
25.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区应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不同。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应合理放牧,加强草场管理。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应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防沙林。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应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好防风沙措施。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应复垦土地,恢复植被。
24.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8年的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但强烈、极强烈、剧烈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强烈、极强烈、剧烈的土壤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危害更大,故总体上看,2011~2018年新疆水土流失现象趋缓,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5.AB.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8年的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更多,A错误,B正确。
CD.强烈和剧烈土壤侵蚀强度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小,C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左图为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右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1)左图中极点为   极点,MF为晨昏线中的   线,图示日期为   。
(2)左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   (填写数码)处,此时长春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3)左图中此时北京时间为   ,与北京同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重是   (填分数)。
(4)左图中A点的日落时间是   时。若A点纬度为62°,左图所示情形出现时,A点正午太阳高度是   。
【答案】(1)南;昏;12月22日
(2)④;昼短夜长,达一年昼最短,夜最长
(3)14;3/4
(4)21;51°26'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经度排列次序可知,东经度变大的方向和西经度变小的方向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所以左图所示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故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经过MF线由白昼进入黑夜,所以MF为昏线。由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发生极昼,可推断出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左图表示北半球冬至日,该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到达最南端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也就是右图中的④处。长春市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时,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冬至日达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3)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知E点所在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E点的地方时为6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始终为地方时6点钟),也是中时区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位于中时区(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的东侧,且相差8个时区,即相差8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14点。此时0时经线为90°W,今天的范围即90°W-0°-180°的范围和北京同处一天,占全球的比重为3/4。
(4)根据E点的地方时为6点,可知A点此时地方时为3点,且A点处于晨线上恰好为日出,根据昼长=(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可计算出,A点的日落时间为21点。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根据题目材料可知,A点纬度为南纬62°,直射点纬度为南纬23°26′,A点与直射点间的纬度差是38°34′,所以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1°26′。
【点评】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 ÷ 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27.(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名称及两处地貌的形成原因。
(2)从板块运动角度,说明①处多岩浆活动的原因。
(3)试描述断层A形成后,左右两侧岩块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方向。
(4)结合丙处的地质环境说明其极易发育的地貌。
【答案】(1)地质构造名称: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形成原因:甲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乙处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岩浆上升。
(3)左边岩块向下移动,右边岩块向上移动。
(4)丙地位于断裂破碎地带,岩石松软,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其长期作用下,形成沟谷、河谷或洼地地貌。
【知识点】内力作用;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与背斜相反,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结合岩层的弯曲形态,可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背斜两翼较新,易被侵蚀,渐渐向下凹陷。因此形成背斜谷;而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变成山型。因此形成向斜山。
(2)根据材料①处岩浆侵入形成岩石,故为岩浆岩,由图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岩浆上升,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强烈活动。
(3)本道题主要考查断层相关知识点,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两侧岩石不一样高,因此可以推断,断层发生后两侧岩块发生了垂直位移。右侧岩块相对较高,因此向上移动。左侧岩块相对较低,因此向下移动。
(4)根据断层线,可以推断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长期受外力作用,形成沟谷、洼地等地貌。
【点评】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8.(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下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下表为2018年京津冀部分经济对比表。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北京 30320亿元 14万元 0.4:18.6:81.0
天津 18810亿元 12万元 0.9:40.5:58.6
河北 36010亿元 4.8万元 9.3:44.5:46.2
(1)与北京相比,指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差异。
(2)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省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有人说是“限制开发”的结果,请从区域环境角度分析“限制开发”的原因。
(3)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河北:人均GDP较低,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2)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和冬季风的上风向,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来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3)河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知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分析】(1)据表格数据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描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均GDP高,经济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而河北人均GDP较低,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2)要求从区域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基本思路是其发展可能对京津等地区造成环境方面的影响。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冬季风的上风向;大规模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间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3)要协同发展,加强区域联系,就要从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如交通等等方面加强。河北省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点评】京津冀城市群位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靠近渤海,工业发达,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应当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分工协作,找准各自的定位,加强区域联系和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