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7 18: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3.在同题材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同题材诗歌的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曲●导入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游子闻笛思家,边关将士闻笛兴感,宦海迁客闻笛伤怀。于是我们在古诗词中读到了“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读到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到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当一阵笛声飞入大诗人李白的耳里,他有感而发,会写下怎样的诗作呢?
二、初读●感知
解诗题:大声读一遍诗题,诗题告诉我们:诗人是何时何地听到笛声?(洛阳可不是李白的定居之地,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位游子。)
明诗意:
首先划分节奏,标注易读错的字音,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诗歌吧。接着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读诗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诵读●品味
把握“重音”也是朗读的必要技巧之一。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暗”: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笛声暗暗地送来,是特意飞来给客居在外的人听,以打动他的离愁别恨?还是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刚好跟“夜”相吻合;正因为是暗送,所以不知道是谁家,呼应得特别巧妙。
“散”:这个“散”字,用的真是妙极了!“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就为“满洛城”的“满”字,做了铺垫。
“满”:这个“满”字耐人寻味!笛声借助风让大家都听到了,这春风是多情还是无情呢?“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感觉整个洛城仅飘溢着笛声而无其他声响,可想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这一切在作者心中发酵,酿成浓浓的乡愁。
“闻”: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所以“闻”字要重读;“故园情”,全诗主旨所在,也要重读。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是共有的。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给人的感觉是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毫无疑问,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现在带上我们独特的体验,再次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读出"暗"的神秘感;读出“散入春风”的悠长;读出“满”的夸张感;读出“故园情”的深长;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入情入境!
四、联想●联读
朗读时,你有没有去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笛声(曲调)如此扣人心弦?
宛转悠扬、空灵缥缈、余音缭绕……这首闯进作者心里的曲子名称是?为什么一首《折杨柳》能引发游子如此浓烈的乡愁?
解析:笛声与杨柳搭配,一方面表现离情别绪,另一方面又暗含着一种习俗——临别时折柳相赠。“柳” 是“留”的谐音,所以折柳送行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意。唐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杨柳成行,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人送客多于此饯行话别, 留下了很多相互唱和的诗篇,例如诗人白居易的“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此时听到笛声的诗人正在做什么、想什么
诗人在看书、想家、忧虑前程、月下独酌……
我们想读懂李白的内心世界,还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唐人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虽然长安是名义上唯一的都城,但皇帝经常往来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所以两座都城都是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唐朝的大都市也像今天一样熙来攘往,汇聚着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游子、商人和艺人。而且春天是科举放榜的季节,榜单一出,几家欢乐几家愁。中举的人自然"春风得意马蹄疾",而那些不幸落榜的人,要么游走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结交富贵人家,要么带着失落和怨愤打点行装准备踏上归程。——对于后者来说,春风送来《折杨柳》的旋律,在这个大都会的放榜季节,如同开启了一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不必说不走寻常路而处处碰壁的李白,这时候他已经出蜀近十年,一直没有获得他人的引见,从政的梦想几乎成为泡影,如他自己所叹“南徙莫从,北游失路”,怎不闻笛而断肠?
同学们一起随着笛声再次诵读、品味诗歌。
李白晚年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被判流放夜郎,不久遇到赦免。归途中他经过武昌,和一位名叫史钦的官员登黄鹤楼,被楼上传来的笛声打动,写下了另一首闻笛绝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这是李白晚年流放夜郎遇赦后游黄鹤楼时所作,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和去国怀乡的忧愁。②迁客:遭贬斥放逐之人。③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妨和《春夜洛城闻笛》对比一下,说说两首诗在内容、结构的不同。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这两句借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表达其相似的遭遇和心绪(无罪遭贬,心中愤懑),用“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长安的深情和“望”而“不见”的苦闷(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定,岁月蹉跎,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诗人望长安不是想家,而是关心国运,他的家人并不在长安。)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后两句点题。《梅花落》是曲名。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只是笛声太动听了,便仿佛使人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在这里,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加以想象,将与诗人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描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在内容上】两诗都写闻笛,但抒发的情感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的是思乡之感,而《黄鹤楼闻笛》写的是去国之情。【在结构上】《春夜洛城闻笛》先写所闻,后写所感;《黄鹤楼闻笛》正相反,先写所感,后写所闻。
从两首诗可以体会到,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受格律的限制 , 不雕琢字句,一切服从内容、感情表达的需要。这印证了李白“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诗中所用的夸张和想象,正是李白诗歌的主观倾向,即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这节课,在悠长的笛声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思乡的李白,一个忧国的李白!他是常人也好,狂人也罢,我们都爱他爱到了骨子里,因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他的心灵犹如一注滔滔汩汩流淌不尽的诗的源泉。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事交往;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在他的笔底统统可以谱成震撼人心的乐章。而且,永远是那样雄浑而清新,具有高山大河般的力量、初日芙蓉般纯粹的美感。(冰心主编《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
五、布置作业
1.有没有一段乐曲(旋律)让你甚是动情?试着把当时的情景(或处境)和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李长之的著作《李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