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同学们,与名著对话,可滋润心灵;和大师同行,能启迪智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经典名著《朝花夕拾》,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一、整体感知,寻求书名指引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旧事重提》,鲁迅先生的这次旧题新改得到了世人极高的评价,既然改名为花,那花就应该有其颜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为这朵花涂上一种颜色,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预设:那我们给他取名温情之花(重情感性)、趣味之花(活泼快乐)、理性之花(理智冷静)、批判之花(善于发现问题)……(板书:温情之花、趣味之花、理性之花……)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通过初步阅读就能感受到《朝花夕拾》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见大家的整体把握能力非常不错,而初次阅读就能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把握,正是走进经典名著的第一把钥匙。(板书:整体把握)
二、诵读品味,走进温情回忆
接下来,老师要交给同学们第二把钥匙,阅读经典,切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学会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经典作品中语言之隽永,情感之丰富。(板书:诵读品味)今天我们就用这瓣“温情之花”来进行诵读品味,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请看片段一:
片段一: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
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阿长与山海经》,找到老师出示的这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自由诵读,读出感情。一分钟时间,开始。哪位同学们愿意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从他的诵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当他读到哪里的时候,你这种感觉最强烈?还有其他感受吗?(学生回答,老师勾画,)
好,请同学们关注这几句话的语言形式。(长短句、单独成行、单引号、轻重音、省略号)有没有发现,轻重缓急停连的点就是我们品味语言情感的点。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反复的诵读我们品味出阿长的急切和高兴,不是一个出于保姆的简单关心,而是像妈妈一样的真心关爱。我们也看到了小鲁迅从震惊到怀疑,从怀疑到激动,从激动到感动的情感变化。这是一幅爱的画面,一幅感动画面,是不是一个温情瞬间?我们最后在齐读一遍,读出情感。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到《狗猫鼠》的这一片段,运用刚才的方法,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情感。
片段二: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狗猫鼠》
小组活动,互读互评,最后我们以小组的方式来展示。时间三分钟。
小结:通过诵读品味,我们读到了鲁迅儿时生活的小惬意,小幸福,小惊奇;读到了祖母对小鲁迅的无微不至的疼爱,这是不是一幅温情的画面?
好,同学们,通过诵读品味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温情,这朵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诵读品味的地方,希望大家带着这把钥匙继续前行。
三、思考探究,走近思辨鲁迅
那接下来,老师送给同学们第三把钥匙:思考辨析。(板书)经典名著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有疑惑的地方就一定要停下来思考,这样读书才能读得深刻。例如:《五猖会》一文的篇末,鲁迅先生是这样结尾的: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猖会》
问:请同学们细读这句话,你对这句话有没有什么疑惑?(或者词语)
(老师觉得“诧异”一词值得思考辨析)
问:诧异什么意思?就是感到奇怪
追问:还诧异什么意思?——一直都在诧异,从过去到现在都在诧异,大家看这里是不是出现了两个鲁迅,一个小鲁迅,一个大鲁迅,这叫双重视角。
既然是双重视角,你觉得他们的诧异是一样的吗?——不一样。那你如何理解小鲁迅的诧异?——就是太小,不明白,所以诧异。那大鲁迅诧异什么呢?有什么好诧异的呢?他是真的诧异吗?我们回归文本,来看看大鲁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的: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问:谁来读一读?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表现出典型的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做派。这个的形象是谁描写出来的?——大鲁迅。那现在的你觉得这种做派的父亲做出这种临行前背书的酷刑,你会感到诧异吗?——不会。那大鲁迅还会诧异吗?——不会。那对这种酷刑不需要诧异那应该怎样?——批判。那鲁迅批判他父亲了吗?——没有,那觉得他对他父亲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情。为何同情?——父亲也是封建制度思想教育下的受害者。真棒,所以鲁迅用诧异一词结尾,来引起我们的文章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曾说:“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父亲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因为他没有处在觉醒的时代。所以,《五猖会》这篇文章不单单是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也表达了成年鲁迅对身为封建家长的父亲的同情和要求我背书的理解。
四、总结
同学们,经典常读常新,今天我们通过品味诵读,走进了《朝花夕拾》,通过思考辨析探究了鲁迅内心。希望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式,继续前行,真正走进《朝花夕拾》,走近鲁迅。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