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复习题
一、单选题
1.(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属于禁止吸烟的图标是
A. B. C. D.
2.(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
A.星火燎原 B.火上浇油 C.破釜沉舟 D.死灰复燃
3.(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4.(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A.纸的着火点变低 B.水隔绝了氧气
C.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
5.(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验证面粉粉尘燃烧发生爆炸
C.验证微粒在不断运动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2023上·辽宁抚顺·九年级期末)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起火,立即用水灭火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原理是隔绝氧气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原理是增大了氧气的浓度
7.(2023上·辽宁盘锦·九年级统考期末)稻草着火用水浇灭,该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或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隔绝空气与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8.(2022上·辽宁鞍山·九年级统考期末)水和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加明矾沉降后的河水可直接饮用
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9.(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为了践行“美丽中国”的理念,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势在必行。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石油 C.风能 D.天然气
10.(2023上·辽宁抚顺·九年级期末)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
B.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C.含有不同种分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分子
D.物质燃烧的反应都能放出热量,则能放出热量的反应一定是物质燃烧的反应
11.(2023上·辽宁葫芦岛·九年级统考期末)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都带电,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12.(2023上·辽宁盘锦·九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力争到 2060 年针对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各种方式实现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中,符合“碳中和”的是
A.农业秸秆燃烧 B.燃烧生活垃圾
C.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 D.选择私家车出行
13.(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
B.实验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二、填空题
14.(2023·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燃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 。使用脱硫煤,可减少 气体的排放,防止降雨时形成酸雨。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我国某些油田已实现将捕集来的二氧化碳输入岩层中驱油,并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其中、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减缓 ,又可以提高 。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之一是 。
15.(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于2023年6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1)大气中过多会导致 的加剧。
(2)下列是常用的碳中和方案。
①碳捕集:应选择 性(填“酸”或“碱”)试剂吸收捕集。
②碳循环:为降低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它能吸收空气中的并转变为乙醇(乙醇的化学式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的化学式为 。
③碳替代:选用氢气作为碳替代能源的理由是 ;氢气可以采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得,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还可以作为碳替代能源的有 (答一种即可)。
(3)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
A.双面使用纸张 B.植树造林 C.露天焚烧垃圾
16.(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能源结构的改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化石燃料都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将煤粉碎后燃烧,其目的是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答一点)。
(2)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但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并没有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 。
(3)请你预测未来燃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17.(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变。下图是不同年份中世界能源占比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 。
(2)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写一种)。
(4)减少CO2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_____(填字母)。
A.随手关灯 B.节约用纸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18.(2023下·辽宁铁岭·九年级统考期末)我国科学家研究出,在可见光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复合光催化剂,其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
(2)该反应是否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填“是”或“否”)。
(3)上述反应中水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
(4)上述反应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 。
19.(2023上·辽宁大连·九年级统考期末)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1)煤、 、天然气是人类常用的三大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2)化石燃料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的脱硫煤是为了防止煤燃烧时产生的 溶于雨水形成酸雨。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为了减少 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3)2022年9月8日,辽宁庄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庄河市桂云花乡正式开工。这是庄河继光伏发电、海上风电之后又一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庄河正向构建风、光、水、核、氢(储)“五位一体”绿色能源体系大步前进。其中氢气作为未来理想燃料的优点之一是 ,暂时未能广泛应用的原因是 。
20.(2023上·辽宁阜新·九年级统考期末)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煤、石油和 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2)科技发展可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煤 B.地热能 C.太阳能 D.核能
(3)城镇家庭经常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目的是 。
(4)在一定条件下,甲烷(CH4)和水反应(未配平)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写粒子名称)。
21.(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中国无人机在抗洪抢险、海洋探测等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人机的动力来源是锂离子电池。如图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锂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 ,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电能。
(3)燃料燃烧是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
探究燃烧条件:如图将三支试管(①中充满N2;②③中充满空气)同时放入50℃的水中,观察到只有②中有白烟产生。
I.对比①和②可说明 不支持白磷燃烧;
Ⅱ.对比②和③可说明 ;
Ⅲ.气球的作用是 。
(4)调控燃烧: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如图,其创意源自青铜器精品——西汉长信宫灯。火种灯内外灯罩之间有一个导流通道,可保持火种灯外观清洁、透亮无黑烟。导流通道的作用是 。
22.(2023下·辽宁铁岭·九年级统考期末)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你根据以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推知燃烧的条件是 。若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你的操作是 。
(2)B实验中两个相同软质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 (填“甲”或“乙”),通过该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3)C实验中将观察到干燥的石蕊小花不变色,湿润的石蕊小花变成了红色,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用方程式表示)。
(4)上述A、B、C三组对比实验中,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 的方法。
23.(2023上·辽宁阜新·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实验。
(1)图一操作,得到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
(2)图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图三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三、流程题
24.(2023下·辽宁丹东·九年级校考期末)我国将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达成“碳中和”,某工厂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设计了一种“捕捉”CO2的减排方案,流程如图:
(1)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 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2)如图是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获”的技术主要流程。吸收器中,NaOH溶液用喷淋方式加入,其优点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也是“捕捉”CO2的过程,工厂却不易采用澄清石灰水“捕捉”CO2的减排方案,原因是 。
(4)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填字母)。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四、实验题
25.(2023上·辽宁盘锦·九年级统考期末)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 。
(4)试验中水的作用是 。
(5)实验Ⅰ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是比较 。
(6)从该实验上得到的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 、 。
26.(2023上·辽宁锦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化学实验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同学们更加喜爱实验探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的目的是 。
(2)图2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3)已知白磷化学式为P4,着火点为40℃。向图3装置中通入O2后, (填“甲”或“乙”)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比较乙烧杯中通入O2前、后的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五、科学探究题
27.(2023上·辽宁沈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某研究小组在学习燃烧后利用蜡烛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探究蜡烛的组成元素
(1)实验如图,观察到干冷烧杯A内壁有水珠出现,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蜡烛中一定含有 元素。
(2)用剪断烛芯的方法熄灭蜡烛,灭火的原理是 。
实验二探究不同高度蜡烛的燃烧情况
如图,密闭的容器中放置3支不同高度的燃着蜡烛,并在a、b、c三点均放置氧气、二氧化碳、温度传感器,实验数据如下。
数据1不同高度蜡烛的燃烧时长:
蜡烛高度 高(30cm) 中(20cm) 低(10cm)
燃烧时长 106s 164s 199s
数据2不同位置传感器测得的相应数据如下:
(3)从表中可以得出,蜡烛越高,越 (填“先”或“后”)熄灭。
(4)低处蜡烛熄灭时,c处氧气的含量约为 %。
(5)分析以上实验数据,你认为发生火灾时“要往低处逃生”的原因是 。
(6)下列火灾逃生的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B.高层楼房着火,坐电梯往楼下撤离
C.如果身上衣物被点燃,就地打滚灭火
D.下行楼梯被火焰封锁,可在水平方向的阳台等地方暂避
六、科普阅读题
28.(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铵(NH4H2PO4)等。灭火时干粉中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五氧化二磷和水。二者分解吸收热量,同时产生的固体粉末履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熄灭。
干粉灭火器可扑灭一般失火及油、燃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灭火时需上下摇动灭火器几次,拔出保险销,距火3米处,对准火焰,压下把手,扫射即可。
二氧化碳灭火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常在图书馆、档案室等场所使用。
水基型灭火器:装有AFFF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和氮气。灭火时操作方便,泡沫和水膜的双重作用,使其能快速、高效灭火,能用于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及固体材料引起的失火。
(1)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 (填“上部”“中部”或“根部”)扫射;
(2)请你推测,精密仪器失火可使用 灭火器灭火;
(3)磷酸二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使用水基型灭火器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一一易燃物质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一一爆炸性物质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C
【详解】A、星火燎原,意思是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B、火上浇油,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C、破釜沉舟,该成语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与燃烧不相关,故选项正确;
D、死灰复燃,意思是已经熄灭的火又燃烧起来,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以免发生意外,则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煤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抽油烟机,以免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该选项符合题意;
C、加油站中可燃物含量过高,吸烟可能会引起爆炸,则应禁止吸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水在沸腾过程中,尽管继续吸热,但温度总保持在沸点不变,而纸盒没有燃烧,说明水沸腾时的温度没有达到纸燃烧时的温度,即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选C。
5.D
【详解】A、用氢气流吹肥皂泡,充满氢气的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符合题意;
B、当鼓入空气,面粉充满金属罐时,遇到火焰,面粉就会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引起爆炸,所以能验证面粉的粉尘爆炸,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食盐水和糖水不能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A、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以免发生意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酒精灯盖上灯帽,隔绝了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C、燃气泄漏时,打开排气扇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将木柴架空,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D
【详解】灭火的原理: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稻草着火用水浇灭,该灭火原理:1.水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水将稻草与空气隔绝;
故选D。
8.D
【详解】A、加明矾沉降后的河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有害物质和细菌等,不能直接饮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C
【详解】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风能属于新能源。
故选C。
10.B
【详解】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推理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生成物二氧化碳、水中含有C,H,O元素,则反应物中也一定含有这三种元素.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氧气提供氧元素,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推理正确;
C、含有不同种分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混合物不一定含有不同种分子,例如铜锌合金属于混合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推理错误;
D、物质燃烧的反应都能放出热量,但能放出热量的反应不一定是物质燃烧的反应,如氧化钙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不是燃烧反应,推理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故离子都带电,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质子,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不符合题意;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但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如空气中由N、O、C等元素组成,但是空气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农业秸秆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不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B、燃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不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C、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可以减少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正确;
D、选择私家车出行,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A
【详解】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热量,而且能将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氧气)隔绝,说法错误;
B、 实验二中小木块能燃烧,小石块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说法正确;
C、实验三小木块、小煤块都与氧气接触,温度相同,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
D、实验一中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该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说法正确。
故选A。
14.(1) 天然气 二氧化硫/SO2
(2) 温室效应 石油产量
(3)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使用脱硫煤,可减少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防止降雨时形成酸雨。
(2)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将捕集来的二氧化碳输入岩层中驱油,并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其中、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又可以提高石油产量。
(3)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15.(1)温室效应
(2) 碱 O2 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风能(合理即可)
(3)AB
【详解】(1)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
(2)①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应选择碱性试剂吸收捕集CO2;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反应前,有2个C原子、6个H原子、7个O原子,反应后,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1个O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O2;
③选用氢气作为碳替代能源的理由是生成物是水,无污染,氢气可以采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得,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还可以作为碳替代能源的有风能(合理即可)。
(3)A、双面使用纸张,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正确;
B、植树造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正确;
C、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物质,故C错误。
故选AB。
16.(1) 不可再生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燃烧 酸雨(合理即可)
(2)氢气制取成本高(或贮存、运输困难)(合理即可)
(3)清洁化(或成本低、安全、便捷等)(合理即可)
【详解】(1)化石燃料短期内均不能再生,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将煤粉碎后燃烧,其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燃烧;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酸雨等的发生;
(2)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是比较理想的能源,但是氢气制取成本高,且贮存和运输困难,故氢气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3)未来燃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清洁化,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或者低成本、安全、便捷等。
17.(1)煤炭、石油
(2)
(3)太阳能或水能或风能或地热能或潮汐能等(合理即可)
(4)AB
【详解】(1)根据图示比较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煤炭和石油;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合理即可);
(4)A、随手关灯,有利于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理念,符合题意;
B、节约用纸,有利于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理念,符合题意;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会能增加树木的砍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不符合低碳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8.(1)原子
(2)否
(3)2:1
(4)缓解人类能源危机(合理即可)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在可见光和复合光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CH4+2O2。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原子,故填:原子;
(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不符合“一变多”,也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即不属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特点,不属于置换反应,也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因此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填:否;
(3)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水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填:2:1;
(4)该反应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因此该反应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故填:缓解人类能源危机(合理即可)。
19.(1) 石油 甲烷/CH4
(2)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碳/CO2
(3) 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或氢气本身无毒、或燃烧热值高) 氢气制取成本高(或贮存困难)
【详解】(1)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常用的三大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2)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最终在空气中形成硫酸随雨水降落,形成酸雨,则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的脱硫煤是为了防止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形成酸雨。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则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3)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产物无污染,则氢气作为未来理想燃料的优点之一是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或氢气本身无毒、或燃烧热值高),暂时未能广泛应用的原因是氢气制取成本高(或贮存困难)。
20.(1)天然气
(2)BCD
(3)提供充足的空气(或氧气),使其充分燃烧
(4)甲烷分子、水分子/水分子、甲烷分子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答案为:天然气;
(2)A、煤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属于新能源,故不符合题意;
B、地热能属于新能源,故符合题意;
C、太阳能属于新能源,故符合题意;
D、核能属于新能源,故符合题意。
故选BCD。
(3)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液化石油气没有完全燃烧,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可以使液化石油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使其充分燃烧;
故答案为:提供充足的空气(或氧气),使其充分燃烧;
(4)由甲烷和水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分子会分成碳原子和氢原子,水分子会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一氧化碳分子,所以该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是:甲烷分子、水分子。
故答案为:甲烷分子、水分子或水分子、甲烷分子。
21.(1) 3 金属
(2)化学
(3) 氮气/N2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平衡装置内压强
(4)提供充足的氧气或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详解】(1)由元素周期表示意图可知,锂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3,有金字边,所以是金属元素;
(2)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I..对比①和②,发现①中白磷不燃烧,可说明氮气不支持白磷燃烧;
II.对比②和③,发现只有②中的白磷燃烧,③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50℃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III.燃烧会使气体膨胀,所以气球的作用是平衡装置内压强;
(4)导流通道能够让燃料在燃烧时不至于产生黑烟和异味,保持火种灯外观清洁、透亮。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角度看,导流通道的作用是提供充足的氧气或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22.(1) 温度达到着火点 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
(2) 乙 能
(3)CO2+H2O=H2CO3
(4)控制变量
【详解】(1)A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可推知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无法燃烧。故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进行的操作是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
(2)甲中二氧化碳能溶水,乙中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压强降至更低,因此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乙;该组实验中由于甲与乙中都有水,但乙瓶变瘪程度大于甲瓶,说明乙中的氢氧化钠还和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差更大,因此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故填:乙;能;
(3)C实验中将观察到干燥的石蕊小花不变色,湿润的石蕊小花变成了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CO2+H2O=H2CO3;
(4)在设计A、B、C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方法,故填:控制变量。
23.(1)滤纸破损
(2)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详解】(1)图一操作,得到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导致滤液直接流下;滤液超过滤纸边缘,导致滤液在滤纸和漏斗的边缘流下;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导致滤液浑浊。
(2)图二实验中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二氧化碳和铜,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图三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起来;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该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
24.(1)石油
(2) 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3)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较低,“捕捉”效率低
(4)ABC
【详解】(1)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2)NaOH溶液用喷淋方式加入,其优点是: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工厂却不易采用澄清石灰水“捕捉”CO2的减排方案,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较低,“捕捉”效率低;
(4)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故选ABC。
25.(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4)提供温度和隔离空气
(5)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6)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1)实验Ⅰ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能够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2)实验Ⅱ中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其的目的是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和提供热量;
(5)实验Ⅰ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6)从该实验上得到的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6.(1)检查装置气密性
(2)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部
(3) 乙 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详解】(1)图1操作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铁丝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瓶中水的作用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部。
(3)由于甲中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以上,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通入氧气后,乙中白磷燃烧;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入氧气前乙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7.(1)碳、氢
(2)除去可燃物
(3)先
(4)19
(5)燃烧时,低处氧气含量较高,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6)ACD
【详解】(1)干冷烧杯A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生成了水,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2)剪断烛芯,除去了可燃物,则会熄灭蜡烛。
(3)由表中数据可知,蜡烛越高,燃烧时间越短,则越先熄灭。
(4)由图可知,c处蜡烛熄灭时,氧气的含量约为19%。
(5)由图可知,燃烧时,低处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则发生火灾时“要往低处逃生”。
(6)A、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该选项做法合理;
B、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坐电梯,该选项做法不合理;
C、如果身上衣物被点燃,就地打滚灭火,该选项做法合理;
D、下行楼梯被火焰封锁,可在水平方向的阳台等地方暂避,等待救援,该选项做法合理。
故选ACD。
28.(1)根部
(2)二氧化碳
(3)
(4)能快速、高效灭火
【详解】(1)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根部扫射,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由此可推测精密仪器失火可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3)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五氧化二磷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4)由上述信息可知,使用水基型灭火器能快速、高效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