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每课一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每课一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8 05:44:07

文档简介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基础练习
知识点一 张骞通西域
1王维有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两汉时期,阳关以西被称 ( )
A.新疆 B.西域 C.天竺 D.大秦
2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不成功的;但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加强友好交往
C.寻求军事联盟 D.推动经济交流
3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 (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张骞通西域的条件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2)汉武帝具有强烈的加强与西域联系的愿望。
(3)当时社会蓬勃向上,人们进取精神旺盛,勇于开拓。
(4)解决匈奴问题成为通西域的最初动力和政治条件。
(5)张骞本身具有报国理想、开拓精神、坚强意志等可贵品质。
(6)西域人民也向往汉朝,愿与汉朝交往。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
4有学者认为:“2 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 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我国丝绸大量外销开始于 (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5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 )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
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
7“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
A.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 
(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3)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4)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8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它最远可达 ( )
A.非洲、印度
B.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C.非洲半岛南端、澳大利亚
D.红海沿岸
知识点三 对西域的管理
9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在今新疆轮台县设西域都护,名为乌垒城,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关于西域都护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西域都护设立于公元前60年
②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③西域都护设立前丝绸之路已开通
④张骞通西域前西汉已设立西域都护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这首诗颂扬的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30多年的 ( )
A.张骞  B.班超  C.卫青  D.霍去病
11《后汉书》记载:“……班超定西域……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此行 ( )
A.将造纸术传到欧洲
B.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C.使汉朝开始了解西域情况
D.开辟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12(2023 郑州期中)1978年成都市出土了一件东汉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相对而坐于一匹骆驼上(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一边敲击建鼓(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可以用来印证 ( )
A.汉朝与西域的交流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代成都商业繁荣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3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 )
A.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D.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14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表所示: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2)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二中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 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4)结合所学,请你举例论证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
1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路线范围和交流内容两个方面的特点。并简析丝绸之路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意义。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基础练习
知识点一 张骞通西域
1王维有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两汉时期,阳关以西被称 (B)
A.新疆 B.西域 C.天竺 D.大秦
解析: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不成功的;但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是 ( C )
A.引进果树品种 B.加强友好交往
C.寻求军事联盟 D.推动经济交流
解析:汉武帝在位期间,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3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 ( A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为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仔细审查③表述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张骞通西域的条件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2)汉武帝具有强烈的加强与西域联系的愿望。
(3)当时社会蓬勃向上,人们进取精神旺盛,勇于开拓。
(4)解决匈奴问题成为通西域的最初动力和政治条件。
(5)张骞本身具有报国理想、开拓精神、坚强意志等可贵品质。
(6)西域人民也向往汉朝,愿与汉朝交往。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
4有学者认为:“2 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 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我国丝绸大量外销开始于 ( B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解析:西汉时期,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丝绸大量外销,形成丝绸之路。
5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 C )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
解析:题干中的“西域道”指的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大秦。
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B )
解析: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水稻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7“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C )
A.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解析:题干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拓展延伸: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 
(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3)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4)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8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它最远可达 ( B )
A.非洲、印度
B.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C.非洲半岛南端、澳大利亚
D.红海沿岸
解析: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知识点三 对西域的管理
9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在今新疆轮台县设西域都护,名为乌垒城,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关于西域都护表述正确的是 ( C )
①西域都护设立于公元前60年
②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③西域都护设立前丝绸之路已开通
④张骞通西域前西汉已设立西域都护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①②③表述正确。
10“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这首诗颂扬的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30多年的 ( B )
A.张骞  B.班超  C.卫青  D.霍去病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没有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他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卫青、霍去病带兵攻打匈奴,与题干信息无关。
11《后汉书》记载:“……班超定西域……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此行 ( B )
A.将造纸术传到欧洲
B.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C.使汉朝开始了解西域情况
D.开辟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解析: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12(2023 郑州期中)1978年成都市出土了一件东汉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相对而坐于一匹骆驼上(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一边敲击建鼓(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可以用来印证 ( A )
A.汉朝与西域的交流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代成都商业繁荣
D.西域都护的设置
解析:根据材料“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相对而坐于一匹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丝绸之路促进汉朝与西域的民族交流,故A正确;B、C、D反映内容无法用画像砖来印证。
13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 C )
A.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D.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表明“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是新疆,而没有说明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余三项均能说明材料内容。
14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设立西域都护。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表所示: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2)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
答:长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二中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 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答:商人和僧侣;商人的目的是获利,僧侣的目的是传播宗教。
(4)结合所学,请你举例论证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
答: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原。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设立西域都护的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第(2)题,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第(3)题,依据材料二中学者2的观点“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可知,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两类人,商人的目的是获利,僧侣的目的是传播宗教。第(4)题,结合所学可知,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是指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原。
1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路线范围和交流内容两个方面的特点。并简析丝绸之路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特点:路线长、范围广;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或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得照抄原文材料)。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据“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可知,丝绸之路路线长;“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说明丝绸之路范围广。“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说明丝绸之路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丝绸之路的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