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基础练习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2023 青岛期末)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典故来了解史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这些成语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最终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 )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混战状态
③东晋统一了全国
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 ( )
A.各地分封诸侯
B.地方建立县制
C.实施汉化政策
D.册封鲜卑贵族
6“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用汉姓 D.迁都城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表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侧重点 目的 过程 结果 影响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 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都取得了成功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和移风易俗 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7(2023 天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8魏晋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与交融的历史影响有 ( )
①“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④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2023 北京期末)《魏书 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 )
A.三国鼎立局面奠定
B.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
方式 典例
民族迁徙和杂居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
战争或联合斗争 秦汉北击匈奴
11某校七年级历史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 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计谋”
材料二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魏书》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3)试举三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春秋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南北朝 时期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
请结合表中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基础练习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C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解析:根据材料中“383年”“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前秦领袖苻坚”等信息,可以判断得出是淝水之战,而“流亡政府”则是指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于建康建立的东晋。
2(2023 青岛期末)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典故来了解史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这些成语有助于我们了解 ( D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出师前,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投鞭断流”成语的由来。
3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最终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 C )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混战状态
③东晋统一了全国
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迅速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状态。东晋的统治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东晋并未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是( B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故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北魏,其建立者为鲜卑族。
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 ( C )
A.各地分封诸侯
B.地方建立县制
C.实施汉化政策
D.册封鲜卑贵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措施的背景。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为改革鲜卑的习俗,学习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他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6“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用汉姓 D.迁都城
解析:材料中“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要求官员都使用汉语,故意不使用汉语者,将降职或罢职处理。据此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
拓展延伸: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表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侧重点 目的 过程 结果 影响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 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都取得了成功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和移风易俗 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7(2023 天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C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现象,“汉人胡食”成为一种时尚。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加强。
8魏晋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与交融的历史影响有 ( D )
①“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④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彼此的文化和习俗进行了长期的交融。这导致“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如胡人穿汉服和牛耕,而汉人则尝试胡食、胡乐等。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故①②③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长期陷入分裂,但长期大规模的民族文化交融,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故④正确。
9(2023 北京期末)《魏书 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 B )
A.三国鼎立局面奠定
B.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孝文帝博览汉族书籍,爱不释手,这反映了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知识链接: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
方式 典例
民族迁徙和杂居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
战争或联合斗争 秦汉北击匈奴
11某校七年级历史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雄关漫道】
材料一 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 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计谋”
答:洛阳。巧妙地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迁都大计。
【革故鼎新】
材料二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魏书》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答:改汉姓。
(3)试举三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答:举三个实例即可,如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
【论从史出】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各民族交融,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答: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494年”“孝文帝”“先定都在此”等信息,可判断A为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受到了守旧贵族的阻挠,因此为了冲破守旧阻力,实现迁都,才精心安排了这一“计谋”。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拓跋”等鲜卑姓改为“元”等汉姓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涉及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措施。第(3)题,答题时要紧扣关键词“社会生活”,如服饰、食物、通婚等。第(4)题,依据材料表述及所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经过、影响以及孝文帝自身因素得出启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春秋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南北朝 时期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
请结合表中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论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而说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