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8 05:54:35

文档简介

 进阶提升专项
专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一、选择题
1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其中舜和禹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他们成为首领的主要条件是 ( D )
A.社会地位 B.部落势力
C.经济地位 D.德行与才能
解析:相传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他们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主要依靠的是贤能,有才有德。
2(2023 苏州期中)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B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解析:依据材料“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可知,反映了家国同构思想,即“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3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B )
A.形成了禅让制度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的表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这种制度对贵族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的礼器或乐器,通过这一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A、C、D题干材料未体现。
4(2023 扬州期中)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率先按地区划分国民,使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到基层社会,国家形态逐渐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D )
A.废除井田制 B.严明法度
C.统一度量衡 D.确立县制
解析:据题干材料“使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到基层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的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B )
A.分封制
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
D.刺史制度
解析: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纠弹为之责”“百官甚畏之”等信息,可判断“风霜之吏”应是御史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所以“百官甚畏之”。
7(2023 北京期末)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D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所学可知,表格中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 C )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词为“文化”“汉代”。依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从而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9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封建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D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C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解析:北魏原都城平城旧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迁都洛阳便于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进一步推行改革,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实行什么制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
答:禅让制。世袭制。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此制度在西周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材料三  如图所示
(3)材料三图中A代表哪一职务 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丞相。郡县制。
材料四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ùzhì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汉书》
(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时期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哪一措施
答:颁布“推恩令”。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指的是启确立的世袭制。第(2)题,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的作用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题,观察材料三中示意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图中A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设郡县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第(4)题,依据材料四中“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可知,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时期为了对地方加强控制采取了颁布“推恩令”的措施来削弱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等。
1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开拓进取。据此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材料一中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改革措施 “商鞅之法,良法也”,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什么措施 你认为这一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北魏孝文帝。说汉语。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3)材料三中,你认为商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你认为材料二、三中两位改革者有何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答:治理国家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勇于创新。具有远见卓识、拥有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这两项改革措施;关于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回顾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主是指北魏孝文帝,材料反映了他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的措施;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材料三中商鞅的这句话体现的深刻含义是:治理国家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勇于创新;材料二、三中两位改革者都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或都具有远见卓识、都有积极进取之心)。进阶提升专项
专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一、选择题
1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其中舜和禹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他们成为首领的主要条件是 ( )
A.社会地位 B.部落势力
C.经济地位 D.德行与才能
2(2023 苏州期中)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形成了禅让制度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4(2023 扬州期中)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率先按地区划分国民,使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到基层社会,国家形态逐渐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废除井田制 B.严明法度
C.统一度量衡 D.确立县制
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
A.分封制
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
D.刺史制度
6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7(2023 北京期末)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 )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9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封建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二、非选择题
1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实行什么制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此制度在西周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如图所示
(3)材料三图中A代表哪一职务 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ùzhì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汉书》
(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时期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哪一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
1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开拓进取。据此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材料一中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改革措施 “商鞅之法,良法也”,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什么措施 你认为这一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你认为商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你认为材料二、三中两位改革者有何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