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测评卷(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 D )
A.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B.氏族公社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解析: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2023·茂名期末)周分为西周和东周,王朝统治约800年。它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能够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是 ( C )
A.将王权至上发挥到极致 B.形成了“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依据了“天下共主”的理念 D.直接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辖
解析: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通过分封制维系与诸侯及各地的联系,分封制之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3.《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避)戎寇”。这说明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 ( C )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洛邑地理位置优越
C.犬戎族攻破镐京 D.爆发“国人暴动”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辟(避)戎寇”可知,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犬戎族攻破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为躲避犬戎族的威胁,第二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4.(2023 杭州期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的纹饰为三层花式,第一层是几何纹,第二层是兽面纹,第三层主要是利用立体突起的纹饰进行装饰,如圆雕的兽首等。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 ( C )
A.种类十分丰富 B.体现等级的差异
C.制作工艺精湛 D.是国家权力象征
解析:题干材料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说明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精湛。
5.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D )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内容十分丰富
D.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解析: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A与题干无关,排除;B只是客观现象;C内容十分丰富不是“一片甲骨惊天下”的主要原因。
6.(2023 安阳期中)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在《上农》篇中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C )
A.私有经济取代官方经济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C.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 D.各国争夺霸主的需要
解析:据材料“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7.(2023 北京期末)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磐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A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晋国的上大夫用诸侯的礼仪进行下葬,这明显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反映出春秋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特点。
8.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B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解析:了解战国七雄位置,由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国家的都城信息蓟、临淄、咸阳、郢可知本题选择B。
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B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交融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由“孝公用商鞅之法”可知,秦孝公重用商鞅;由“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由“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可知,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促进民族交融。
10.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B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
11.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 A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依据题干中“顺应自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12.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B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 C.顺其自然 D.民贵君轻
解析:A是孔子主张,B是墨子主张,C是老子和庄子主张,D是孟子主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民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体现了“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6分,共26分)
13.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① 禹 阳城 夏王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② 亳、殷 ③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④ 周幽王
(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完成材料一中表格的填写。(4分)
答:①约公元前2070年;②汤;③商纣王;④镐京。
材料二
(2)根据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2分)
答: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
材料三 (如图)
(3)填写A、B处的相关内容:A:启;B:禅让。(2分)
(4)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和更替史,你有何感悟 (2分)
答:感悟: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要重用人才。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根据图片“桀驾人车”可知,夏王桀统治残暴,导致商汤灭夏;根据“炮烙之刑”可知,纣王实施暴政导致武王伐纣;根据“烽火戏诸侯”可知,反映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来杀身之祸,西周灭亡。由此可归纳出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主残暴昏庸。第(3)题,根据材料三“尧”“舜”“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第(4)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围绕暴政可以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要重用人才等方面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4.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的根本保证,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秦军同六国战争的特点并说明原因。(4分)
答:特点:秦国取得大部分战争的胜利。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①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答出其品质亦可)。②商鞅变法措施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③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④以名利为导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4分)
答: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统一度量衡。
材料四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4)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由此得出历史评价应注意什么 (4分)
答:分别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历史评价应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评价应以史实作为依据(论从史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秦军战绩全胜58次、败北仅有4次可以看出秦国取得大部分战争的胜利。原因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即可作答。第(2)题,变法成功的原因,根据“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得出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根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出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根据“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得出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根据“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得出以名利为导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第(3)题,抓住关键信息“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根据“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得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再结合商鞅变法有利于加强对人民控制和有利于国家统一的相关措施列举作答,如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统一度量衡等。第(4)题,根据“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可知分别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关于应注意的问题,材料三和材料四都只是从单一的正面或反面的角度评价,这容易陷入孤立的、片面的误区,需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评价应以史实作为依据。单元提优测评卷(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 )
A.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B.氏族公社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2023·茂名期末)周分为西周和东周,王朝统治约800年。它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能够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是 ( )
A.将王权至上发挥到极致 B.形成了“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依据了“天下共主”的理念 D.直接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辖
3.《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避)戎寇”。这说明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 ( )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洛邑地理位置优越
C.犬戎族攻破镐京 D.爆发“国人暴动”
4.(2023 杭州期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的纹饰为三层花式,第一层是几何纹,第二层是兽面纹,第三层主要是利用立体突起的纹饰进行装饰,如圆雕的兽首等。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 ( )
A.种类十分丰富 B.体现等级的差异
C.制作工艺精湛 D.是国家权力象征
5.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内容十分丰富
D.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2023 安阳期中)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在《上农》篇中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私有经济取代官方经济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C.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 D.各国争夺霸主的需要
7.(2023 北京期末)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磐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8.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交融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0.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11.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 C.顺其自然 D.民贵君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6分,共26分)
13.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禹 阳城 夏王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亳、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完成材料一中表格的填写。(4分)
材料二
(2)根据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2分)
材料三 (如图)
(3)填写A、B处的相关内容:A: ;B: 。(2分)
(4)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和更替史,你有何感悟 (2分)
14.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的根本保证,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秦军同六国战争的特点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4分)
材料四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4)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由此得出历史评价应注意什么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