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测评卷(三)(第三单元)
(4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据此判断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
C.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秦国积极策划,策略得当
2. (2023 北京期末)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如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 ( )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3.《史记》记载匈奴的习俗为“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为防范匈奴的侵伐,秦始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
A.统一六国 B.设置丞相
C.修筑长城 D.和亲政策
4.有些古诗词也是历史资料,能从中看到诸多典故和人物。“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涉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周平王东迁洛阳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他是一位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一个出身于普通农家的青年,靠着三千子弟起家,一路拼杀,灭秦败项,终于一统天下,开创了传承二百余年的王朝基业。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 (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明朝
6.(2023 潍坊期中)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律”“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 )
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
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7.“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出这一段话的是 (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司马迁 D.张骞
8.右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9.(2023 苏州月考)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我国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经常受到冲击,导致政权不稳,统治腐败。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楚汉之争 B.秦末大泽乡起义
C.东汉末黄巾起义 D.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0.西域都护统管着50多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以确认为汉朝官员。可见,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 ( )
A.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B.瓦解地方豪强势力
C.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11.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赞,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 )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汉书》
12.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哪一种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共26分)
1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 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制度并沿用后世 (2分)
材料三
(3)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图一中①处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什么 请写出这个官职的职能。(2分)
(4)图二和图三反映了秦统一后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 (2分)
材料四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5)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6)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图中骑在马上的为汉武帝,由于他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跪拜之人为张骞,他志在为国分忧,公元前138年拜别汉武帝踏上西征之路。期间张骞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10余年,但仍坚持完成使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的西域包括我国今天什么地区,并回答张骞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2分)
材料二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长安。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张骞能够成功开辟通往西域之路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域的皮毛、良种马、瓜果以及佛教、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3)材料三中的“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 人们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交流 “这条道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6分)单元提优测评卷(三)(第三单元)
(4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据此判断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 ( A )
A.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
C.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秦国积极策划,策略得当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下之统一,势也”可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 (2023 北京期末)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如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 ( C )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以秦制为基础,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秦代度量衡器在全国多地出土,这表明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3.《史记》记载匈奴的习俗为“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为防范匈奴的侵伐,秦始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C )
A.统一六国 B.设置丞相
C.修筑长城 D.和亲政策
解析:秦始皇为防范匈奴的入侵,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4.有些古诗词也是历史资料,能从中看到诸多典故和人物。“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涉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B )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周平王东迁洛阳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阅读题干中诗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坑灰”是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刘项”是指刘邦、项羽,他们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代表。
5.他是一位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一个出身于普通农家的青年,靠着三千子弟起家,一路拼杀,灭秦败项,终于一统天下,开创了传承二百余年的王朝基业。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 ( B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明朝
解析:依据题干中“灭秦败项”可判断,“他”指的是刘邦。结合所学知识,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后,与项羽进行了四年楚汉之争,最终取得胜利,统一全国并建立了西汉王朝。
6.(2023 潍坊期中)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律”“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 D )
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
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惠帝、吕后主政时期,废除一系列严刑峻法,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负担,这说明汉惠帝、吕后延续汉高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7.“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出这一段话的是 ( B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司马迁 D.张骞
解析: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材料所表达的思想主张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相符。
8.右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D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解析:根据题干“《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9.(2023 苏州月考)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我国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经常受到冲击,导致政权不稳,统治腐败。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D )
A.楚汉之争 B.秦末大泽乡起义
C.东汉末黄巾起义 D.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秦末大泽乡起义和东汉末黄巾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与“导致政权不稳,统治腐败”无关。
10.西域都护统管着50多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以确认为汉朝官员。可见,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 ( C )
A.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B.瓦解地方豪强势力
C.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解析:据“皆佩汉印,以确认为汉朝官员”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11.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赞,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 C )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汉书》
解析: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12.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哪一种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 D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解析: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包括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共26分)
1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 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制度并沿用后世 (2分)
答:嬴政。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3)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图一中①处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什么 请写出这个官职的职能。(2分)
答:丞相。掌管行政。
(4)图二和图三反映了秦统一后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 (2分)
答:小篆、圆形方孔半两钱。
材料四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5)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答: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6)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2分)
答: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谈兴与亡都可,言之有理,一条即可)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商鞅变法有关;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从而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第(2)题,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嬴政。创立的制度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3)题,观察材料三中图一,该图反映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图中①处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丞相,其职能是掌管行政。第(4)题,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第(5)题,依据材料四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第(6)题,对秦朝兴亡的认识是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图中骑在马上的为汉武帝,由于他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跪拜之人为张骞,他志在为国分忧,公元前138年拜别汉武帝踏上西征之路。期间张骞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10余年,但仍坚持完成使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的西域包括我国今天什么地区,并回答张骞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2分)
答:我国新疆和更远的地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材料二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长安。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张骞能够成功开辟通往西域之路的原因。(4分)
答:汉武帝重视;张骞意志坚定;西汉富足、国力强大。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域的皮毛、良种马、瓜果以及佛教、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3)材料三中的“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 人们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交流 “这条道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6分)
答:丝绸之路。物品、技术、宗教、艺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2)题,根据“他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可得出汉武帝重视;再结合所学可从张骞意志坚定,西汉富足、国力强大等方面概括。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根据“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域的皮毛、良种马、瓜果以及佛教、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可得出有物品、技术、宗教、艺术等方面;根据所学可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