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测评卷(四)(第四单元)
(4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战役 ( B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这场战役是官渡之战,这场战役中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宋代词人戴复古在《满江红》中写道:“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词中描写的战役是 ( D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由“周郎”“曹瞒”结合所学208年赤壁之战,周瑜率领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20万曹操军队可知,词中描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3.几个同学决定做个探究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课题,其中某同学找到以下四篇文章,你认为哪一篇文章符合他的需求 ( B )
A.《草船借箭》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火烧赤壁》 D.《蒋干盗书》
解析: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A、C、D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4.(2023 青岛期末)“(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壬寅……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材料描述的是 ( B )
A.淝水之战,前秦失败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匈奴灭晋,东晋北伐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淝水之战爆发于383年;316年匈奴灭掉西晋,东晋建立,初期进行了多次北伐;“八王之乱”爆发于晋惠帝时期。
5.(2023 邯郸期末)“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衰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该“内乱”是指 ( B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楚汉之争 D.国人暴动
解析:据所学可知,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6.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 B )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
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
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
D.少数民族喜欢汉族文化
解析: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顺应了民族交融这一大趋势。前秦是少数民族(氐族)政权;C说法符合史实,但与本题无关;D表述不恰当。
7.《宋书》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D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解析:由材料“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可知这一现象是北方人的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8.《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下面哪一项内容不符合对淝水之战的叙述 ( B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末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东晋大败前秦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攻晋是不得民心的,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末;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失败,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由此分析可知,B表述不符合史实。
9.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 C )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大力实行封建化政策,改革的措施有改鲜卑姓为汉姓、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②③④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而非北京,①错误。
10.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如图两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交融在哪一方面的影响 ( A )
A.生活方式上 B.统治方式上
C.思想文化上 D.民族心理上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体现了汉族生活方式上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11.“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这些谚语可能出自 ( C )
A.《神灭论》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缀术》
解析: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因此,题干这些谚语可能出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九章算术》《缀术》属于数学著作,《神灭论》是南朝思想家范缜的著作。
12.(2023 北京期末)某校同学研究学习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关键词:锺繇、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魏碑等,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 A )
A.书法艺术 B.绘画艺术
C.雕刻艺术 D.舞蹈艺术
解析:据所学可知,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魏碑是指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它的风格是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故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书法艺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4分,共26分)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3分)
答:①吴;②东晋。南京。
(2)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2分)
答:政权分立。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依据上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4分)
答: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4)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交融具有怎样的关系 (3分)
答:北魏孝文帝。因果关系。
解析:第(1)题图片中展示的是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从图示中可以看出①是三国鼎立中的吴国,②是和十六国并立的东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建立东晋,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第(2)题结合图示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第(3)题结合图片中的文字和箭头提示及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结合图中的“迁都洛阳”“学习中原文化”等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
14.在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王老师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
【诗歌解读】
《蒿里行》曹操(节选) 《忆江南》白居易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请大家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 (4分)
答: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南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请根据材料一、二,试比较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分)
答:变化: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比西汉时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大量的北方人民迁到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家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请大家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4分)
答:条件:先进的技术、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建议: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要比较两首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同,结合史实可做出正确解答。第(2)题,利用《史记》和《宋书》中两则史料进行对比,结合史实回答。第(3)题,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分析并结合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单元提优测评卷(四)(第四单元)
(4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战役 (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宋代词人戴复古在《满江红》中写道:“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词中描写的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几个同学决定做个探究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课题,其中某同学找到以下四篇文章,你认为哪一篇文章符合他的需求 ( )
A.《草船借箭》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火烧赤壁》 D.《蒋干盗书》
4.(2023 青岛期末)“(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壬寅……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材料描述的是 ( )
A.淝水之战,前秦失败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匈奴灭晋,东晋北伐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5.(2023 邯郸期末)“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衰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该“内乱”是指 (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楚汉之争 D.国人暴动
6.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 )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
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
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
D.少数民族喜欢汉族文化
7.《宋书》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8.《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下面哪一项内容不符合对淝水之战的叙述 (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末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东晋大败前秦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9.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 )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如图两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交融在哪一方面的影响 ( )
A.生活方式上 B.统治方式上
C.思想文化上 D.民族心理上
11.“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这些谚语可能出自 ( )
A.《神灭论》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缀术》
12.(2023 北京期末)某校同学研究学习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关键词:锺繇、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魏碑等,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 )
A.书法艺术 B.绘画艺术
C.雕刻艺术 D.舞蹈艺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4分,共26分)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3分)
(2)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2分)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依据上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4分)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4)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交融具有怎样的关系 (3分)
14.在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王老师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
《蒿里行》曹操(节选) 《忆江南》白居易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请大家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 (4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请根据材料一、二,试比较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分)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家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请大家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