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材核心练:
1.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由大夫田氏取代。齐、 、燕、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等。
(3)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 。
(4)结果: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易混警示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以兼并为主。
2.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 和 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公元前 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主要内容:在政治上,确立 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在经济上,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 ;在军事上,奖励军功。
(5)影响:秦国 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 年,秦国蜀郡郡守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 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了 、灌溉、 等多方面的作用。
(4)意义: 成为“天府之国”。
基础达标练
1.唐诗《流沙》中的“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述的是 ( )
A.“天下为公”的尧舜禹时期
B.“天下为家”的夏朝时期
C.“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
D.“战争频繁、争斗激烈”的战国时期
2.(时空观念)历史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记历史知识和辨识其地理位置。如图中的“A”“C”分别是 ( )
A.齐、楚 B.燕、齐
C.楚、秦 D.齐、秦
3.《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
A.齐桓公、楚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4.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
A.推行县制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6.(史料实证)《马可 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道:“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材料主要是肯定都江堰 ( )
A.渔业资源丰富
B.水运作用显著
C.防止洪水泛滥
D.保障农业生产
素养提升练
7.(唯物史观)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牺尊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材料三 命蜀守李冰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简要说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这种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并简要说出“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农业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写出材料三中“壅江水”所修建的工程名称。并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其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从中总结出促进农业发展的经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材核心练:
1.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4)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易混警示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以兼并为主。
2.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主要内容:在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在军事上,奖励军功。
(5)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4)意义: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基础达标练
1.唐诗《流沙》中的“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述的是 (D)
A.“天下为公”的尧舜禹时期
B.“天下为家”的夏朝时期
C.“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
D.“战争频繁、争斗激烈”的战国时期
2.(时空观念)历史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记历史知识和辨识其地理位置。如图中的“A”“C”分别是 (D)
A.齐、楚 B.燕、齐
C.楚、秦 D.齐、秦
3.《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C)
A.齐桓公、楚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4.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意在(C)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D)
A.推行县制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6.(史料实证)《马可 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道:“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材料主要是肯定都江堰 (B)
A.渔业资源丰富
B.水运作用显著
C.防止洪水泛滥
D.保障农业生产
素养提升练
7.(唯物史观)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B)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牺尊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材料三 命蜀守李冰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简要说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这种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并简要说出“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农业措施。
答:商鞅。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写出材料三中“壅江水”所修建的工程名称。并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其作用。
答:都江堰;分洪、灌溉、水运等。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从中总结出促进农业发展的经验。
答: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兴修水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农业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