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材核心练:
1.秦灭六国:
(1)秦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攻灭了 、赵、魏、楚、燕、 六国。
(2)秦朝的建立:公元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 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加强对 。
(2)内容。
①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 、太尉、 统领,分别掌管行政、 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②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 的基本模式。
易混警示
秦始皇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的是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经济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制度
交通 统一 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军事 派 北击匈奴,修筑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基础达标练
1.(2023·贵阳质检)有人说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一说法说明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
A.嬴政自己高超的才能
B.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
C.嬴政重视人才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句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 )
A.韩、魏、楚、燕、齐、赵
B.韩、赵、魏、楚、燕、齐
C.赵、韩、魏、楚、燕、齐
D.赵、燕、韩、魏、楚、齐
3.(史料实证)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制度,从中反映出秦朝政治的重要特征是 ( )
A.皇权至上 B.中央分权
C.思想控制 D.严酷法治
4.(历史解释)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多达120斤,那时的公文一般用木简或竹简写成,奏章的文字书写应该是 (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5.万里长城,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
A.临洮—咸阳 B.临洮—辽东
C.临洮—函谷关 D.东海—陇西
6.关于秦朝疆域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B.北到北海,南到南海
C.北到长城,南到珠江
D.东至东海,西到陇西
素养提升练
7.(2023·贵阳质检)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表明长城 ( )
A.阻碍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B.巩固了秦朝的边疆安全
C.加快了胡人融入秦朝步伐
D.彻底断绝匈奴南下能力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模式确立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秦朝铜权上的铭文拓片和《琅琊刻石·始皇颂诗》节选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朝铜权 铭文拓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李斯等《琅琊 刻石·始皇颂诗》
(2)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毛泽东
材料四 秦王怀贪鄙(贪婪卑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毛泽东和贾谊分别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材核心练:
1.秦灭六国:
(1)秦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内容。
①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②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易混警示
秦始皇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的是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经济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制度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基础达标练
1.(2023·贵阳质检)有人说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一说法说明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D)
A.嬴政自己高超的才能
B.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
C.嬴政重视人才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句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B)
A.韩、魏、楚、燕、齐、赵
B.韩、赵、魏、楚、燕、齐
C.赵、韩、魏、楚、燕、齐
D.赵、燕、韩、魏、楚、齐
3.(史料实证)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制度,从中反映出秦朝政治的重要特征是 (A)
A.皇权至上 B.中央分权
C.思想控制 D.严酷法治
4.(历史解释)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多达120斤,那时的公文一般用木简或竹简写成,奏章的文字书写应该是 (D)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5.万里长城,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B)
A.临洮—咸阳 B.临洮—辽东
C.临洮—函谷关 D.东海—陇西
6.关于秦朝疆域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B.北到北海,南到南海
C.北到长城,南到珠江
D.东至东海,西到陇西
素养提升练
7.(2023·贵阳质检)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表明长城 (B)
A.阻碍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B.巩固了秦朝的边疆安全
C.加快了胡人融入秦朝步伐
D.彻底断绝匈奴南下能力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模式确立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二 秦朝铜权上的铭文拓片和《琅琊刻石·始皇颂诗》节选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朝铜权 铭文拓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李斯等《琅琊 刻石·始皇颂诗》
(2)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答: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秦始皇)自称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材料三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毛泽东
材料四 秦王怀贪鄙(贪婪卑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毛泽东和贾谊分别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答:毛泽东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贾谊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我们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