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主题一 夏、商、西周的更迭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之君 都城 暴君(亡国之君) 重要事件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纣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厉王(周幽王) 牧野之战、分封制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特征 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经济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政治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称霸,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并出现了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一方面,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另一方面,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思想 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中考真题练
1.(2022 滨州中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2.(2022 贵阳中考)为保证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封邦建国,广建诸侯”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2022 遵义中考)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铸造于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2022 广州中考)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
A.统治阶级残暴 B.饮酒之风盛行
C.青铜工艺高超 D.分封制度确立
5.(2022 福建中考)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6.(2022 眉山中考)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7.(2022 潍坊中考改编)阅读如下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国人暴动
8.(2022 重庆中考)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9.(2022 青岛中考)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10.(2022 张家界中考)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11.(2022 河南中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12.(2022 黔西南州中考)如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画像石拓片。该画像反映了 ( )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3.(2022·铜仁中考)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
A.“兼爱”“非攻”
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4.(2022 宿迁中考)如表中的言论来自 (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5.(2022 毕节中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主题一 夏、商、西周的更迭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之君 都城 暴君(亡国之君) 重要事件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纣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厉王(周幽王) 牧野之战、分封制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特征 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经济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政治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称霸,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并出现了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一方面,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另一方面,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思想 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中考真题练
1.(2022 滨州中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C)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2.(2022 贵阳中考)为保证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封邦建国,广建诸侯”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 (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2022 遵义中考)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铸造于 (B)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2022 广州中考)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C)
A.统治阶级残暴 B.饮酒之风盛行
C.青铜工艺高超 D.分封制度确立
5.(2022 福建中考)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B)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6.(2022 眉山中考)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7.(2022 潍坊中考改编)阅读如下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B)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国人暴动
8.(2022 重庆中考)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B)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9.(2022 青岛中考)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C)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10.(2022 张家界中考)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B)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11.(2022 河南中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D)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12.(2022 黔西南州中考)如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画像石拓片。该画像反映了 (C)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3.(2022·铜仁中考)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C)
A.“兼爱”“非攻”
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4.(2022 宿迁中考)如表中的言论来自 (C)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5.(2022 毕节中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答: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目的:探究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思想文化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