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核心练:
1.淝水之战:
(1)时间、地点:383年,淝水。
(2)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兵败。
(3)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鲜卑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革措施。
①494年,迁都洛阳。
②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战争等。
基础达标练
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其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A.北魏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B.北方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C.东晋迅速强大统一北方
D.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局面
2.(时空观念)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B)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3.北魏统治者标榜其祖先为黄帝后裔,定国号为魏,并宣称自己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这反映北魏 (A)
A.欲加强对北方控制
B.已完成全国统一
C.社会改革成效显著
D.与曹魏一脉相承
4.(史料实证)《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鲜卑贵族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据材料判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D)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和扩大影响
D.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资治通鉴》记载:“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该史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 (C)
A.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B.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6.(2023·贵阳质检)魏晋以来,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主要学习的是 (B)
A.农业技艺 B.畜牧业生产经验
C.手工业技能 D.统治方式
素养提升练
7.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各民族之间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材料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2)依据材料二,将三幅图片与其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不同表现进行归类。(填序号)
A.生产方式:①。 B.生活习俗:③。
C.文化艺术:②。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原因: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使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保持中华文明的持久繁荣,经久不衰等。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核心练:
1.淝水之战:
(1)时间、地点: 年,淝水。
(2)结果:晋军 ,前秦兵败。
(3)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鲜卑族 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革措施。
①494年,迁都 。
②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意义: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制度
思想文化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战争等。
基础达标练
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其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北魏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B.北方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C.东晋迅速强大统一北方
D.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局面
2.(时空观念)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3.北魏统治者标榜其祖先为黄帝后裔,定国号为魏,并宣称自己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这反映北魏 ( )
A.欲加强对北方控制
B.已完成全国统一
C.社会改革成效显著
D.与曹魏一脉相承
4.(史料实证)《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鲜卑贵族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据材料判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和扩大影响
D.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资治通鉴》记载:“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该史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 ( )
A.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B.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6.(2023·贵阳质检)魏晋以来,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主要学习的是 ( )
A.农业技艺 B.畜牧业生产经验
C.手工业技能 D.统治方式
素养提升练
7.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各民族之间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材料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将三幅图片与其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不同表现进行归类。(填序号)
A.生产方式: 。 B.生活习俗: 。
C.文化艺术: 。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