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复习课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积极作用
政治上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军事上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抵御了匈奴南下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影 响
政治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削弱侯国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经济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 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
主题三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迁都洛阳;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项突破练】
1.(时空观念)(2023·贵阳质检)结构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 ( )
A.①世袭制②禅让制
B.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C.①世袭制②郡县制
D.①郡县制②宗法制
2.我国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的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中央集权制
4.如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5.(史料实证)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6.(历史解释)《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 )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7.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意欲联合抗击匈奴。使者一路历经磨难不忘使命,获得了有关西域的大量资料,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此行”指的是 ( )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卫青出击匈奴
D.班超出使西域
8.如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俑,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出现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张骞通西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历史讲义》中讲道:“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而张之洞《劝学篇·变法》却讲道:“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1)材料一中的“商君”进行了哪一政治改革 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请分别概括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阶段复习课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积极作用
政治上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军事上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抵御了匈奴南下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影 响
政治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削弱侯国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经济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 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
主题三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迁都洛阳;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项突破练】
1.(时空观念)(2023·贵阳质检)结构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 (B)
A.①世袭制②禅让制
B.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C.①世袭制②郡县制
D.①郡县制②宗法制
2.我国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的 (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D)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中央集权制
4.如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B)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5.(史料实证)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6.(历史解释)《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C)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7.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意欲联合抗击匈奴。使者一路历经磨难不忘使命,获得了有关西域的大量资料,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此行”指的是 (B)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卫青出击匈奴
D.班超出使西域
8.如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俑,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出现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C)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张骞通西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历史讲义》中讲道:“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而张之洞《劝学篇·变法》却讲道:“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1)材料一中的“商君”进行了哪一政治改革 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答: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答: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说汉话)。
(3)请分别概括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
答:观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观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北魏发展强大(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