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评挑战 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评挑战 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8 04:10:24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评挑战(二)
(第二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48分。在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
1.中国历史上“禅让时代”结束,“家天下”时代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青铜器利簋上的文字记述了一段历史:“武王讨伐纣王,一夜之间就打败对手。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纣王所在的都城朝歌。”武王伐纣结束的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的④说明的是 ( )
A.分封制的作用 B.诸侯的义务
C.诸侯的权力 D.周天子的责任
4.下列我国早期国家更迭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夏-商-西周 B.商-夏-西周
C.夏-西周-商 D.西周-商-夏
5.司母戊鼎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关于这一青铜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B.是西周青铜文明的代表
C.出土于四川地区
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6.《人民日报》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7.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 )
A.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8.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一和图二集中展示了 (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9.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春秋时期开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具是 (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10.《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群雄并起,诸侯争霸
C.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D.铁犁牛耕,经济发展
11.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剩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
A.走向统一 B.弱肉强食
C.诸侯争霸 D.国家数目越来越少
12.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 ( )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
B.一位县级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
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
13.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 )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14.一位同学在观察古代水利工程(右图)时看到,鱼嘴把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江水流入宝瓶口。这座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
A.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C.疏导洪水,灌溉了成都平原
D.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
15.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哪家思想
( )
A.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 D.法家、道家
16.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实行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7.禹死后, 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18.如图是在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我国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 的残片,它的出土印证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应从 开始。
1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0.战国时期, 为秦国修筑的 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2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 》)一书中;孔子的思想则由其弟子整理记录在《 》一书中。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2小题,共16分。
22.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吞噬千百万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连环画战争】
(1)按照连环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 。(8分)
【典故出战争】
(2)很多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列材料说出成语及其涉及的战争名称。
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照搬兵书,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成语: 。(2分)
战役: 。(2分)
【利弊论战争】
(3)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说一说战争的双重性。(4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3小题,共16分。
2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唐]胡曾《流沙》
材料二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汉]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七雄中最东边、最西边的国家分别是哪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中关于经济的措施。(4分)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4)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单元测评挑战(二)
(第二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48分。在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
1.中国历史上“禅让时代”结束,“家天下”时代开始于 (A)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青铜器利簋上的文字记述了一段历史:“武王讨伐纣王,一夜之间就打败对手。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纣王所在的都城朝歌。”武王伐纣结束的王朝是
(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的④说明的是 (B)
A.分封制的作用 B.诸侯的义务
C.诸侯的权力 D.周天子的责任
4.下列我国早期国家更迭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A.夏-商-西周 B.商-夏-西周
C.夏-西周-商 D.西周-商-夏
5.司母戊鼎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关于这一青铜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B.是西周青铜文明的代表
C.出土于四川地区
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6.《人民日报》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7.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C)
A.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8.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一和图二集中展示了 (B)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9.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春秋时期开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具是 (D)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10.《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B)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群雄并起,诸侯争霸
C.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D.铁犁牛耕,经济发展
11.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剩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A.走向统一 B.弱肉强食
C.诸侯争霸 D.国家数目越来越少
12.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 (D)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
B.一位县级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
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
13.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D)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14.一位同学在观察古代水利工程(右图)时看到,鱼嘴把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江水流入宝瓶口。这座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C)
A.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C.疏导洪水,灌溉了成都平原
D.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
15.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哪家思想
(D)
A.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 D.法家、道家
16.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D)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实行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7.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18.如图是在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我国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残片,它的出土印证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应从商朝开始。
1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0.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2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孔子的思想则由其弟子整理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2小题,共16分。
22.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吞噬千百万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连环画战争】
(1)按照连环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CADB。(8分)
【典故出战争】
(2)很多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列材料说出成语及其涉及的战争名称。
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照搬兵书,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成语:纸上谈兵。(2分)
战役:长平之战。(2分)
【利弊论战争】
(3)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说一说战争的双重性。(4分)
答: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3小题,共16分。
2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唐]胡曾《流沙》
材料二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汉]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七雄中最东边、最西边的国家分别是哪个。(4分)
答:最东边的国家:齐国。最西边的国家:秦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4分)
答: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生产方式:牛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中关于经济的措施。(4分)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答:经济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写出其中两点即可)主要原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4)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答:社会大变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