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第十三章 轴对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难点)
2.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重点)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如图,连接A、B两点的所有连线中,哪条最短?为什么?
A
B
①
②
③
②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如图,点P是直线l外一点,点P与该直线l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哪条最短?为什么?
P
l
A
B
C
D
PC最短,因为垂线段最短
3.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涉及比较线段大小的基本事实?
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斜边大于直角边.
4.如图,如何做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A
l
A ′
讲授新课
牧人饮马问题
一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最短路径问题.
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史的著名的“牧马人饮马问题”及“造桥选址问题”.
A
B
①
②
③
P
l
A
B
C
D
如图,牧马人从点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C
抽象成
A
B
l
数学问题
作图问题: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AC+BC最短问题.
实际问题
A
B
l
问题1 现在假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
A
l
B
C
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这个交点即为所求.
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C.
问题2 如果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又应该如何解决?
想一想: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
A
B
l
利用轴对称,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方法揭晓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2)连接AB′,与直线l 相交于点C.
则点C 即为所求.
A
B
l
B ′
C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AC +B′C = AB′,
∴ AC′+BC′= AC′+B′C′.
在△AB′C′中,AB′<AC′+B′C′,
∴ AC +BC<AC′+BC′.
即 AC +BC 最短.
A
B
l
B ′
C
C ′
练一练: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要管道最短的是( )
P
Q
l
A
M
P
Q
l
B
M
P
Q
l
C
M
P
Q
l
D
M
D
例1 如图,已知点D、点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中BC、AB边的中点,AD=5,点F是AD边上的动点,则BF+EF的最小值为( )
A.7.5 B.5
C.4 D.不能确定
典例精析
解析:△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是BC边的中点,即点B与点C关于直线AD对称.∵点F在AD上,故BF=CF.即BF+EF的最小值可转化为求CF+EF的最小值,故连接CE即可,线段CE的长即为BF+EF的最小值.
B
方法总结:此类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找准对称点是关键,而后将求线段长的和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而再根据已知条件求解.
例2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当△ABC的周长最小时点C的坐标是( )
A.(0,3) B.(0,2)
C.(0,1) D.(0,0)
解析:作B点关于y轴对称点B′,连接AB′,交y轴于点C′,此时△ABC的周长最小,然后依据点A与点B′的坐标可得到BE、AE的长,然后证明△B′C′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
B′
C′
E
A
方法总结:求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先确定动点所在的直线和固定点,而后作某一固定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而后将其与另一固定点连线,连线与动点所在直线的交点即为三角形周长最小时动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原理
线段公理和垂线段最短
牧马人饮马问题
解题方法
最短路径问题
轴对称知识+线段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