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第2课时 教案
01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万物有灵”,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本课在前面课例学习的基础上既有具体的物,也有具体的事,作者琦君将自己的思想怀旧之情寄托在一件件事情,一幕幕场景之中。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回忆的一件件事情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继续学习作者如何借助具体的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02教学目标
1.借助关键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2.品读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体会作者借桂花这一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03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借桂花这一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04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 品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
一、忆桂香,走进童年回忆。
1.导语:
一花一鸟总关情,作者深深的感情往往蕴含在细腻的文字中,本节课我们继续品读《桂花雨》,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文字一起去感受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情感。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圈画相关语句,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习点拨:①抓住“可是”一词体会作者对桂花独特的喜爱之情;②体会“比较”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桂花的情有独钟。)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作者回忆桂花香气迷人这部分内容,也将学生带回上节课的学习中,回忆如何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去想、去感。从情感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从方法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浸桂香,体会喜爱之情。
1.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桂花香气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描写桂花香气的语句、词语,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学习点拨:关注“浸”,联系上下文理解“浸”的含义,并体会这个字的妙用。)
预设小结:是的,花开时节,它的香无处不在,已经弥漫在小村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浸”字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如果再联系下文,你又有怎样的发现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预设小结:看来这桂花的香已经不受季节的限制,不仅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浓浓的香气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作者用一个“浸”字,把这无形的香写得看得见,摸得着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和怀念之情也就蕴含在这字里行间了。
(设计意图:关于浸”这个字,作者使用得特别妙,从儿时桂花飘香的季节开始,全村浸入桂香之中,有意引导学生去想象人们的生活浸在在桂香之中会是什么样的?此处的浸既有弥漫其中的意思,也有陶醉享受其中的意思。再到人们将桂花做成不同的食品,让桂花的香气全年都弥散在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桂花既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作者琦君对桂香的回忆,通过一个浸让读者感受到她儿时的甜蜜回忆,同时也感受印在脑子里的桂香陪伴作者的一生,或者说是对故乡的怀念以经成为作者离开家乡之后的甜蜜回忆。一个“浸”字从花开时节到全年,从儿时到暮年,从故乡到他乡。让桂香穿越了四季,穿越了时空。就这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就蕴藏在这字里行间了。)
三、摇桂雨,感受摇花之乐。
1.师导:人的一生中,童年的快乐是难以忘怀的,对作者而言,整个童年都是浸在这桂花的香气之中的,难怪每每看到桂花,闻到桂香,就会勾起作者对童年时代,与桂花有关的记忆,那记忆也是香香的、甜甜的,那些记忆深深的刻在了作者的心里。不妨我们再次回到课文,文中除了写桂花的香飘十里之外,还写了作者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做简单批注。
2.这一部分内容的朗读又让你有什么感受呢?(导学点拨:从“大事”“总是”“缠”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抱”“摇”“喊”这些动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来想像一下:开始摇桂花了,大人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此时,桂花飘落,纷纷扬扬,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粘到人们的头发上,飘到人们的肩上,落入人们的怀中……此时此刻,你也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表达例句:桂花飘到我的( ),我觉得( );我( )地喊道:“啊!( )”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作者此时的兴奋吧!
6.阅读链接,走近作者内心。多年后,这些快乐的画面都不曾被作者忘记,这是印在琦君脑中最美好的回忆,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快乐无忧的小女孩了。她自从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再也没有见过家乡那带给她童年的快乐的桂花了。多年后,她在自己的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中再次回想起家乡的桂花。请同学们读课文后的链接。
7.小结:身在他乡,作者只能通过这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段又一段的回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来寄托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啊!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印象中那深刻的画面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种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走近作者。琦君儿时摇花的场景是她记忆深处最清晰的画面,课堂上就抓住这部分描写,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加上美妙的音乐,老师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到那个快乐无比,甜蜜无比的场景,让学生离作者琦君更近了,只有走近了,才有可能感同身受。作者为何会把这部分记忆写得如此具体,仿佛就在眼前,借助阅读链接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暮年时的琦君在回忆儿时的快乐事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这些回忆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还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更好的和作者对话,阅读链接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去感悟。这部分内容中琦君把摇花过程中自己的心情表现得特别突出。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语言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此处学生情到之时,我设置了一个“说一说”:当你在摇花的现场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会有怎样的动作,语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框架,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拓展思维,学会运用语言。)
四、比桂香,领悟思乡深情。
1.教师导学:离乡之后,那香香甜甜的桂花香只能留在作者的记忆中了,那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只能变成回忆之雨,思乡之雨了。
同学们知道吗?琦君和母亲后来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觉陇寺的地方,那里也种满了桂花树,而且全是百年老树,花开时那才叫一个香飘十里,可是,母亲却总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故乡院子里的桂花香。”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故乡的桂花香吗?
2.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的桂花不仅有香气,还有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情。因为一直没有回去过,那成为留在记忆深处的情,花香是因为情深。比的不是花香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桂花已成为故乡的代名词,闻着杭州的花香,想的是故乡的人情。母亲不是用鼻子来分辨,而是用心来判断。
3.小结:人走多远,都不会淡忘故乡的印记,正如: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桂花还是故乡的最香。母亲的这句话令琦君从儿时到暮年都不曾忘记,这又何尝不是琦君自己的心声呢?
(设计意图:针对课后最后一个问题,设置这部分的探究学习: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故乡的桂花不仅有香气,还有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情。因为一直没有回去过,那成为了留在记忆深处的情,花香是因为情深。比的不是花香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桂花已成为故乡的代名词,闻着杭州的花香,想的是故乡的人情。母亲不是用鼻子来分辨,而是用心来判断。从而就更好地理解了母亲的这句话,也是更好的理解了琦君的感情。)
第二板块:关注表达方法,实现言意兼得
1.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看看你们又会有哪些感受呢?
预设交流:开头中秋节,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点明了本文所抒发的感情。结尾的“又想起”道尽了了作者深深的怀念,无限的思念。
2.小结:作者借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了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作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情中,伴随着这芬芳馥郁、纷纷扬扬的桂花雨,我们和作者一起重温了人生中的童年时光,感受了成长的滋味,这阵阵桂花雨也将留在我们大家的心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不难发现,作者在开头就已经点明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尾处我“又想起”道明了作者时常怀念,言之切,情之深,从这些重点的词语上流露出来。同时又与文中上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故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形成前后呼应,让全文主线清晰,感情更深、更浓。)
05作业布置
1.通过本节课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请带着你的学习感悟讲课文尽情地读一读,并写下你的再读感悟。
2.推荐阅读:散文集《桂花雨》(琦君著)。
06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