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中学 陈本敬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2.能根据衣、食、住、风俗判断历史阶段(提取信息能力),并能概括这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概括、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相关图片、史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以及必修一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
3.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当中。
2.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习惯的变迁,一方面是在备受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产生的,中国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断,被迫接受外来事物,是痛苦的;另一方面,这又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探求救国救亡的中国人民又是主动接受并且不断追求的。而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3.通过新旧中国衣食住、风俗的对比,理解一个国家只有真正独立以后,才真正有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以填表格的形式,归纳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情景,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探究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的是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背景下人民生活衣食住行、习俗等的变迁;
2、注意破题“变迁”,是指事物的变化转移,即社会风俗、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转移,改变了一些旧习惯,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3、本课内容贴近生活,比较生动,可以找到大量图片和材料,关键是要注意和政治、经济重大事件(时代背景)的联系,重视原因的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能掌握历史必修课本和本课有关联的课文,但还不会把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上课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对历史课比较有兴趣,但往往止于对现象的走马观花的了解,对重点内容记忆不深刻,疏于对现象原因的分析。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完成《学习与评价》P.64二,知识梳理。
2.课前发放文章《破茧成蝶》,让学生阅读。发放预习表格。
3.整理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气氛。
2、导入:朗读《破茧成蝶》的相关段落。
3、单元线索:本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的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生活衣食住、习俗、交通、传媒等的变迁;“变迁”,是指事物的变化转移,即社会风俗、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转移,改变了一些旧习惯,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这些变迁一方面是在备受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产生的,中国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断,被迫接受外来事物,是痛苦的;另一方面,这又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探求救国救亡的中国人民又是主动接受并且不断追求的。最终进步的文明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导入
1、朗读相关段落。
2、教师点出单元线索。
3、让学生说说对文章的感受。
说说对文章的理解、感受。
引起学生感悟:探索的过程就是磨练的过程。
活动1
个人展示
1、请同学展示衣食住、风俗多媒体课件。
2、展示PPT,完成表格。
学生展示衣食住、风俗课件
检查学生课前收集材料、预习的效果
活动2
小组交流
教师分配每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两个词语来分别概括衣食住、风俗的特点。
2、讨论过程中,教师关注每组讨论情况。
请学生展示词语
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在交流中分享感受,加强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活动3
问题探究
1、问题探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教师点拨解题。
学生阅读材料,探究解题,归纳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1、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联系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活动4
问题探究
1、教师设定情景:探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
2、设为家庭作业。
学生阅读材料,探究解题,归纳概括。
1、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联系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活动5
课文小结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后 民国初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50-70年代) 改革开放
衣
食
住
风俗
《破茧成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广州市白云中学 陈本敬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2.能根据衣、食、住、风俗判断历史阶段(提取信息能力),并能概括这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概括、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相关图片、史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以及必修一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
3.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让我们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当中。
2.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习惯的变迁,一方面是在备受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产生的,中国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断,被迫接受外来事物,是痛苦的;另一方面,这又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探求救国救亡的中国人民又是主动接受并且不断追求的。而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3.通过新旧中国衣食住、风俗的对比,理解一个国家只有真正独立以后,才真正有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以填表格的形式,归纳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情景,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探究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二、知识梳理
时间
项目
鸦片战争前后
民国初年
新中国初期
(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风俗
总体特征
时代背景
三、图说历史
亲爱的同学,上面这幅图,你在观察的时候,你可能只注意剪辫子的动作。你有没有注意到背后那名女子的表情?同时被剪辫子的男子的表情有如何?请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表情?
四、感悟课文
破茧成蝶
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面对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到它轻盈背后的那份执著。在曾经的茧壶中,蛹在黑暗中默默地吞噬着,一口 口从不言放弃,终于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为自己迎来一片自由的天空,让生命得以绚烂无比。
如今,高中生活已过了一半。此时的我百感交集,有千方百计……在过去的岁月中,我有哭、有笑,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知道,在一年后的那一天,当我迈着步伐走向高考的那一刻,我也将要“破茧成蝶”了。
在这过去的岁月中,我懂得了坚持的真正内涵。我曾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我曾为一道难题而沮丧,也曾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泪流满面,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走过生命的低谷,总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如今看来,过去的挫折,过去的眼泪,是我将来成功的垫脚石,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呢?只要我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坚持漫游,我总有一天会见到大海里的那朵朵“雪浪花”!
此时,我抬起头朝窗外望去,恰好看见了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如此安详。它们一会儿在空中嬉戏玩耍,一会儿又停下来玩追谜藏……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蝶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状态。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上面是在网络上找到的一篇文章。如果它跟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有联系的话,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茧”可能指什么?最后一段文字,可以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茧”可能指(政治制度、经济政策)
《破茧成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反思
广州市白云中学 陈本敬
一、课前反思
1、选择这节课的主要出发点是课文内容比较鲜活、贴近现实生活:金沙洲作为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的所在地,能很好体现政府的“安居工程”;广州作为传统通商口岸,其衣食住行变化明显,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调查、采访老人、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感悟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当中。
2、选择这课的时候,希望能体现主题教学。但在整个备课过程中,以什么为主题引入是很模糊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破茧成蝶》这个主题是否还可以修改。
3、备课前就已经布置好学生去准备资料、制作课件,但由于不能预演,先预演了就没意思了。所以上课前最担心的就是时间控制的问题。怕学生耽误了时间。
二、课中反思
1、学生的表现令人吃惊。
展示课件的学生很淡定,有点小老师的风格。其中,由于翻页笔突然间出了故障,展示《风俗》的刘凯欣主动提出站上来讲台进行展示,出乎了我的意料。然而的展示又很成功,使我深感学生是有能力的,缺少的是一个展示的舞台。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展示《食》的时候,谢丽君说到“南方的传统食物是米饭和海鲜”。我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的说法。但却陷于思想斗争中:要不要打断她进行更正?如果打断她,她不能顺利展示下去,怎办?课后再补充更正?课后什么时间更正、效果如何?脑里闪电般转过这几个念头,最后还是即时做了更正。没有打断谢丽君的思路,而同学们也马上接受了更正。课后回想,虽然是学生为主体的展示,但也不能失去老师课堂的主导地位,错误的东西是需要及时指出、及时改正的;但也要把握“度”,不能更正太多,以免抢了学生的话、打断学生的思路。
三、课后反思
1、一节课是需要不断去“磨”的。
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思路是不清晰的,活动设置过多,主题不够鲜明。经过科组集备、中心组集备、试讲才慢慢思路明确,大刀阔斧地删掉一些内容、活动,才使这节课的容量按课时完成。甚至到上课前几分钟还在修改PPT。
2、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由于平时少读书、少积累,到上课时发现什么都缺。幸好经过中心组集备、科组集备,李岚老师、苏宝玲老师给了很多其他区其他学校老师上课的课例、材料;苏宝玲老师、李秀彩老师、郑健老师、赵光辉老师、金山老师等都给了好多宝贵意见;科组李孟老师帮忙收集资料、其他老师听课提意见,等等,才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节课。
课件17张PPT。欢迎光临指导广州市白云中学 陈本敬 ……
面对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到它轻盈背后的那份执著。在曾经的茧壶中,蛹在黑暗中默默地吞噬着,一口 口从不言放弃,终于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为自己迎来一片自由的天空,让生命得以绚烂无比。破茧成蝶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鸦片战争后一、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总体特征
沿袭传统、变化不大
中西合璧
新旧并存
朴素简单、总体较低
丰富多彩、安居乐业
问题探究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题点拨:社会生活跟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考虑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衣食住)属于物质范畴、习俗属于精神范畴,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考虑。 晚清时期
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民 国 时 期
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女性服装开
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清朝时,中国女子的传统服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女子服装有何变化? 材料一:女子服装的变化
思想的改变材料二:“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孙中山对改造服装的提议 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子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穿西装或袍褂,丧礼时在臂上围黑纱;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以“衣”为例)国内:
政:政治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戊戍变法);政府法令明令禁止;
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思:自由、平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传统观念打破
国外: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入侵: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假如你和若曦穿越:回到民国时期北京的一所学校,看到几个进步青年正在宣传《临时约法》;学校的墙上贴着几条标语,写着、“断发易服”、 “实业救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深圳速度” ;旁边几个女学生正在读着一则报纸上的消息:“北京某学校的女学生,自修室的桌上,雪花膏花露水的数目,竟比钢笔和墨水瓶的数目,要多两倍!”随之,大家哈哈大笑。若曦想你陪她去买衣服。以下在当时不可能买到的是:A.中山装 B.学生装 C.旗袍 D.布拉吉 E.列宁装学以致用 请你以你的历史智慧告诉若曦,上面场景那里出现
了问题?并且跟若曦解释衣服不能买到的原因。穿越看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能力提升解题点拨:注意新中国成立以后分为两个阶段分析:成立初期(50-70年代)、改革开放后。列宁装布拉吉50年代年画:《劳动模范》70年代80年代以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以“衣”为例)政:新中国成立;中苏关系;文革;
经:生产力水平不高;“一五”计划物资紧缺;
思:政府号召;个人崇拜;衣服式样、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政府法令政策的推行;外来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科技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冲击。课堂小结3、思想感悟:
我国近代从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是在列强侵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迫中断的情形下进行的,因而是痛苦的;但在痛苦地咬破闭关自封的茧之后化蝶,获得新生,从近代走向现代。鸦片战争前后沿袭传统、变化不大;民国初年中西合璧、保留民族特色;建国初期朴素简单、总体较低;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全面小康。1、变化的总体特征2、变化原因:http://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4/25/5952997_0.shtml拓展阅读:谢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