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07 21: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亲自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科学探究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4、科学探究与责任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声现象,在课堂开始,我们先来听几个音频,看一段视频,走进声音的世界。
你都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呢?有了鞭炮声,青蛙叫的声音,鸡叫的声音,牛叫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大型音乐现场的声音,那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声音的产生
首先,我们先来进行几个小实验,同学们观察一下发声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一个小实验,拨动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是不是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第二个实验拨动直尺,观察直尺发声和不发声都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直尺也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最后一个实验,用手摸自己的声带,感受一下,发出声音时候不发出声音时自己声带的变化,是不是发出声音时感受到声带在振动?而当不发出声音时,声带的振动停止,通过上述几个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直尺、声带,他们都是通过振动来发出声音的,那其他物体发生时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继续来研究。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它的振动相比于鼓面来说更加微小,那我们如何才能利用转换法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呢?我们可以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我们发现有水花溅起,通过转换法,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音叉发声时的振动。
大量的实验表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三)声音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人们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都经过了一段的距离,那声音是怎样,从发生到物体传播到远处呢 我们先来一起进行一个小实验,真空铃的实验告诉我们,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在液体和固体中是否可以传播声音呢?能不能用生活体验来解答这个问题?当我们趴在桌子上敲击另一边的桌子,我们是否能听到声音?在水中游泳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听到岸边的说话声?所以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那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我们已经音叉为例进行讲解,这个过程非常类似于水波的传播,水波是以水为介质,一圈一圈往外传播的,声音就是以空气或其他物质为介质,以类似水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我们称之为声波,这种将声波和水波类比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四)声速
在打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生命的速度,我们称之为声速,如图所示,是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不同的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五)回声—声音的反射
同学们,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碰到了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其中非常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空旷的山间向远处大喊,一段时间之后会再次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回声,那为什么我们在教室内不会听到回声呢?是由于当障碍物离着声源较近时,我们发出的声音经过很短的时间就回到了我们的耳边,我们的大脑无法将回声与原声进行区分,只有当人离着障碍物较远时,人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一般是大于0.1秒,回到耳边,我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相区分,当障碍物离得很近,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虽然我们无法将原声与回声相区分时,但此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会更响亮,音乐厅中就常用这种方法使演奏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