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30 08:38:47

文档简介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课题名称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况。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于西方的一些先进的器物由排斥走向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教材内容有限,在掌握书本史实的同时,在轻松愉悦中把历史和现代生活融于一体,引导学生从一定的高度认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是我设计本课的初衷。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思考交通、通讯工具发展对社会和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2)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产生互动,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四、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五、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设计切实和便于操作的问题,配以《同步导学练》。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交通工具和通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施的改善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08奥运彰显了中国的风采,交通和通信为此作了强有力的保驾护航作用。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此先进的地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讲授新课: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
(问)请同学们看教材并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人们出行的方式有哪些?
⒈古代:轿子、马车、木船……
教师ppt展示相关图片介绍,并指出这些主要依靠人力,相对落后,发展缓慢。进入近代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阅读教材P76、P77加以总结。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⒉近代(板书):
陆地: A:人力、畜力牵引:人力车(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脚踏车)
交流展示: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
迁移运用:随着私家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你认为自行车会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简述理由。
答:自行车比较方便、可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健身、是国际运动项目……
B:机械牵引:
(1)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2)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上海在1924年出现。
(3)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认识与拓展(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国擅自修建)是从今天的河南北路通向吴淞的。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建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
材料二: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据此分析阻碍近代铁路发展的因素.
答:帝国主义侵略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归根结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迁移运用:新中国的成立以来,铁路建设飞速发展,你能列举一些铁路发展方面的重大事件吗?
答:十年建设期间,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1997-2007十年间铁路六次大提速……
海上: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启发式互动:造船业曾是引领古代中国的骄傲,进入近代后却西方赶上,而且被西方的船坚利炮所痛击,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
空中: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引申: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讨论)
答:磁悬浮列车、D字头列车、地铁……
情景设置: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能会利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依据。
答:市区内——短途;南京——长途(主要根据时间抓住上海这一地点即可)
互动探究:
暑假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旅游,你会采取哪种方式?说出你的理由。(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教师给与恰当评价)
⒊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板书)
答:(1)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提高。
(2)西方列强的侵略,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敢于接受新事物。
4、从以上的发展变化中你能发现交通工具的更新呈现哪些特点?
提示:受西方侵略的影响,更迭的速度快,发展部平衡(东部高于西部,城市快于农村)……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板书)
问: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答:烽火台、驿站、飞鸽传书、鸿雁传情……
那么进入近代以后通信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把学生分成三组自主阅读完成下面三个图表的填空(幻灯片演示)。
表一邮政:
时间 成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加快建设步伐
海关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表二电报:
时间 成就
1877年 有线电报(地点 )
1906年 无线电报创设并发展
1932年 国际无线电报
表三电话:
时间 成就
年 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线路和营业所增加
20世纪80年代 通信技术发展
年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
知识点拨:1866——1877——1882——1906
(邮) (有) (话) (无)
情境设置: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在家乡广州的侄子向他表达祝贺,他采用的方式可能会有哪些?
答:邮局信件,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
(三)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板书)
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加以分析,教师予以简单归纳。
⒈人们-——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工作效率.
⒉地区——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⒊内部——直接促进了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近代化
⒋世界——大大增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教少,结构也比较简单,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我挖掘了不少资料,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如关于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知识),把传统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事物结合起来加以讲解。运用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课堂气氛很活跃。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欠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2)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代社会是文明高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达的社会。其中,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世界也正因为此而变得更加渺小。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此先进的地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讲授新课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
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问)近代交通工具更新有哪些特点?
答:
(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2、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板书)
(问)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答:(1)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三轮车,(3)马车,(4)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问)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
答:(1)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3)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板书)
(问)靠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
答:(1)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2)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4、先进的交通工具:(板书)
(问)现代社会中,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答:(1)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3)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5、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板书)
(问)新中国交通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2)多层次性。
(问)为什么新中国交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合作探究: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板书)
1、邮政通信的发展:(板书)
(1)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第二课堂] 驿站:亦称“置邮”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2)过程:
(问)阐述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
答: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板书)
(问)中国的电信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电报和电话。
(问)电报和电话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
(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讨论)请归纳邮政、电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
【合作探究】
观察下列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二
请回答:(1)通过图一可知,19世纪中叶,我国尚处于依靠驿站来通信的落后状态。图二所示通讯工具于1882年传入我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我国邮政、电话事业是怎样发展的?
答:邮政: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信: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本课小结
电车、汽车等取代人力车、马车 交通工具的进步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五、学案
1、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 ( )
A、晚清时期 B、19世纪中后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50年代以后
2、自行车传入中国是在 ( )
A、19世纪前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初
3、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民族资本主义的丢失”
4、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 )
A、民国成立后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1949年以后
5、我国近代邮政事业开始于 ( )
A、1856年 B、1866年 C、1876年 D、1886年
6、电话传入中国最早是在 ( )
A、1882年 B、1906年 C、1912年 D、1922年
7、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邮政 ②无线电报 ③有线电报 ④电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8、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始于 ( )
A、邓世昌 B、丁日昌 C、李鸿章 D、朱其厚
9、中国邮电合一的出现是在 ( )
A、清末 B、民初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0、20世纪初的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
A、骑自行车 B、乘有轨电车 C、坐火车旅游 D、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六、教学反思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材分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的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前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甚少,但是它又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必修二》将其作为专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知识的多样性。这一课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情况。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以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发展特征,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思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站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并能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特征。
难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丰富生动,学生有学习兴趣,且通过前面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搜集史料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完成好课前、课堂与课后教师的要求。
教法与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寻找近代服饰与建筑的相关图片,并预习本课。
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展现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演变情况。
指导学生利用图片归纳物质生活变迁,并通过变迁情况展开讨论,总结出变迁的总体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所在。
指导学生课后寻找相关资料,展开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包括哪些方面?明确:(利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结构)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讲授新课: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利用多媒体打出包括旗袍、马褂、中山装、西装、连衣裙等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带着如下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这些服装分别叫什么?2.这些服装分别是给什么人穿的?3.它们大都流行于什么时候?(每组请一位同学介绍并展示其搜集到相关服饰的图片与资料)学生介绍和展示的过程略(在学生介绍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就服饰出现特定时期及其作用加以补充。在学生了解服饰演变的大致过程后,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1.服饰的作用有哪些?2. 从刚才的介绍中,你觉得我们可以把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划分成几个阶段?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百年来中国服饰的巨大变化?(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得出)服饰除了有防寒保暖的作用之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中国服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层出不穷。(阶段划分并不局限于这一种,学生只要能说出理由,教师应给予肯定)人们审美水平发生改变,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引入下一子目)服饰的变化是随着时代而进行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我们常讲衣食住行,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衣,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食。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中国是餐饮文化的大国,各地餐饮文化各不相同,现在同学们出去吃饭可以尝到各地不同的美食,同时我们也不用远赴重洋,就可以品尝到西式的餐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下问题)1. 中国的四大菜系是哪四大菜系?2. 中国四大菜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 西餐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4. 它对中国的饮食有何影响?以上问题回答略(利用多媒体打出一些四大菜系的著名菜品的图片)1.通过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四大菜系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2.除了这些菜品你还知道有哪些?3.你知道江苏菜是属于哪一菜系吗?4. 除了四大菜系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菜系吗?学生回答略,此处不限定学生答案,也不要求学生回答全面。(总结归纳)中国食文化源远流长,近代社会中国食文化有了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发展,形成了以鲁菜、粤菜、川菜和淮扬菜为首的四大菜系,同时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三、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多媒体展示四合院、石库门以及新式住宅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1. 这几张图片分别展示的是什么样的建筑?2. 这些建筑有没有出现的特定范围?如果有,它们出现在何地?3. 它们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怎样?在中国的居室的演变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特征吗?(教师在归纳总结后,以图示来结束本子目的学习)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四、风俗习尚的变革(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或寻访长者,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它的风俗也很多,各地的风俗还各不相同。1. 你们知道哪些风俗呢?2.这些风俗习惯,现在的命运如何?(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谈谈书本上所提到的风俗)1.你知不知道我们书本上所提到的这些风俗?2. 你知道这些风俗的具体情况吗?你知道这些风俗的命运如何吗?学生回答略(利用多媒体展示体现缠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1.这些资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2.风俗给女性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3.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改变?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学生回答略(设问)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有何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一时期习俗风尚的变革表现出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前面共同学习了“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以及“习俗风尚的变革”。(讨论)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归纳)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法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另外一方面是维新思潮与革命思潮的的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教师总结全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同样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以及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中国人生活的方式与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种变革还在持续。课后作业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习探究看菜谱,学做一道西式菜肴,然后品尝,记录下它和我国传统菜肴在选材、制作、口感等方面有何不同,谈谈你更喜欢哪一种菜肴。 给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分清这课内容的时间段,理解产生变迁的原因。通过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内涵,同时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介绍展示,使学生直观上了解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历史归纳和分析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感受讨论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四大菜系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将中国历史与本地历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学会读图论史,从图片中寻找答案,归纳居室建筑的演进过程,进而分析其特点。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对妇女缠足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妇女遭受双重迫害除了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通过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站在发展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课后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合院(北方地区)
四合院的欧化
石库门(上海)
新式住宅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2)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讲授新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板书)
1、历史渊源:(板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板书)
(问)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板书)
(问)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
答:(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一般情况下会看什么报刊呢?
答:通俗性报刊。
(问)那么,通俗性报刊有哪些特点呢?
答:(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第二课堂]
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4《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板书)
(问)本框题,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
答:广播、电影、电视。
(做一做)请同学们看书,并将书本上有关广播、电影、电视的“第一”画出来,并画出对应的时间和地点。
1、广播(板书)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板书)
(1)发展: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2)优秀影片: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
(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板书)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板书)
1、原因:(板书)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板书)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
答: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板书)
(讨论)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合作探究】 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二
请回答:(1)图一所示传媒方式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是发行于887年的唐代的邸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2)图二所示传播媒介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国家)。这种传播媒介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知识结构
大众报纸的发展 方便信息交流
广播影视的普及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互联网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五、学案
1、下列报刊能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的是 ( )
A、《邸报》 B、《昭文新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2、中国近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时间是 ( )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 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 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
3、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在 ( )
A、上海 B、天津 C、北京 D、哈尔滨
4、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 )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成立
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
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5、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是在 ( )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6、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是 ( )
A、《渔光曲》 B、《姊妹花》 C、《火烧红莲寺》 D、《一江春水向东流》
7、能够说明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是 ( )
A、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B、电话的普及
C、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 D、电影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8、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 ( )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 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 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
六、教学反思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讲授新课
导入:图片导入法 (旗袍)
思考:浏览课本,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川菜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淮扬菜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作业)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房屋建筑
传统建筑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四)习俗风尚
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答: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合作探究: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了如此众多的变化,请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五、学案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 B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4.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 B )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