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C.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才与儒、道逐渐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D.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儒、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自保,二者人生观不同,体现出的气质与风度各异。但是儒、道两家互补,共同构成了“国学”的根基。
B.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博大包容性的特点。
C.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
D.道家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主张各自顺任自然之性,注重归真返朴,富于山林隐逸之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3)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一项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礼记 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5)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你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有积极意义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朝着我家张望。只有一匹马。没见人影。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两袋子上都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便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祖母帮忙把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马比他高出一大截。他拍拍马背上的鞍子,意思是说他是骑马从省城回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骑上去的。平时,去往省城,人们都是乘船。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
祖母从没出过远门,近年患胃疾,更是足不出户,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那些读书人被押到大学的北面,一堵著名的“南墙”前,面朝墙壁,士兵们端起枪,朝他们的脑袋开枪。祖父每半月一信,核心内容便是让祖母提防大伯,不要让他跟那些所谓的革命者有染。祖父在广州做生意,很少回来。这个家由祖母作主,事无巨细,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无法掌控大伯。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然也开始迷醉上画画,是西洋画,人体肖像,而且竟然在政治课上讲授西洋美术,教学生画油画。
但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西洋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只好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仿佛闻到了那些书散发出来的邪气和危险,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马也安顿在那里。
猪舍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除了屋顶加了一层稻草,将四周封闭起来,还清理杂草,地面填上了沙土,平整干净,看上去不再像是猪舍。大伯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都是一些西方哲学书,也有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画作。
当他每隔一段时间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愿意替他效劳,踏着泥污的道路跑一趟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裸体女人。
大伯瘦小单薄的身躯很不显眼,以至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了,银村的乡亲还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倒是那匹马,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他们纷纷围观,并不吝用最好的言辞表达了对马的赞美。过了不到半月的时间,我能熟练地单独驾驭这匹马了。骑在马背上看大伯,他显得更矮小。
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我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拔掉嘴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年轻而白净的脸。他从广州带回来一条让我们震惊的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跟他一起被杀头的有十六人,他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断然否认来人所言,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我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下人们在外面喧嚷着收拾东西,疏浚下水道。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
天还没有亮,伯母将我从床上拾起来,令我马上到大伯那里去,帮他办一件大事。我有点迷糊。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
为什么要逃跑?我睁大眼睛。
“你爸爸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伯母说,“贪官县长就是他们杀的……事情败露了。宪兵马上就要到了!”
外面雨停了。黑暗中有了曙光。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挣扎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没有完成的裸体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
“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说。
“四十八个人的生命安危全靠这幅画了。”大伯说,“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
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
“你怎么办?”我问。
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我跟你伯母一起从水路逃跑。”
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
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
“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你尽管跑,不要管那些蠢驴。”
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
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
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认为大伯的书会给家里带来危险,所以不让这些书进家门;大伯不愿舍弃自己的书,只好去住猪舍。
B.大伯隔一段时间就往省城寄送装着刚完成的裸女油画的信件,实际上是在秘密传递革命情报。
C.祖母骂祖父“一个老傻瓜”,包含着她对祖父革命行为的尊重、释然以及对祖父为革命而牺牲的痛惜。
D.大伯提醒我“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因为许多觉醒的读书人,为了革命理想牺牲在省城“南墙”,让那里充满了血腥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便于控制叙事节奏,让读者容易进入故事,提升阅读体验。
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开篇马驼着书到来的悬念、结尾“我”骑马离开的呼应、中间的插叙与波澜等都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C.大伯是一名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大无畏的革命者,文中却多次提到他的单薄瘦小,这样的对比别有意蕴。
D.革命叙述文本中的革命者一般来源于无产阶级,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出自地主家庭,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3)请分析文本中三处画波浪线语段的作用。
(4)文中的“我”尚未成年,最后也走上革命的道路,请分析“我”成长为革命者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作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蓉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至尊”即是此意。文中代指皇帝。
B.垂,副词,将近,将要,与唐代元稹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垂”的含义不同。
C.宦官,又称太监、中官,是宫内侍奉官。为防宦官干政,不同朝代对此官进行了规定。
D.侍郎,唐朝官吏制度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称宰相,六部的副职称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班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
D.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②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5)《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假如你是玄宗,你认识到“李林甫专权”运用了哪些手段?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2)《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 ”和“ ”。
(2)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的威慑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时代不同,中国青年所展现的形象和风采、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有些精神品质却是 的,尤其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今天,中国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时代机遇,又面对重重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参与到 的社会实践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呢?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创造了为我们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随着媒体传播手段发生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变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手段 ,“青年大学习”等聚焦青年的新媒体栏目也不断涌现,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互动性、突出的贴近性,吸引了众多青年。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介手段怎样变迁,都有着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你那己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种精神犹如火把,在百余年间的青年群体中 ,并以璀璨夺目的光辉,继续引领新时代青年笃定前行、矢志奋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以贯之 风起云涌 一日千里 薪火相传
B.一以贯之 波澜壮阔 日新月异 薪火相传
C.有始有终 波澜壮阔 一日千里 衣钵相传
D.有始有终 风起云涌 日新月异 衣钵相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B.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是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C.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D.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简短的文字,生动描绘出珊瑚的千姿百态。
其实,①_______,珊瑚礁还对地球和海洋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形成的三维结构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此外,珊瑚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过,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敌害生物等影响,②_______。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珊瑚礁生态修复”保持与恢复珊瑚礁资源、扭转其退化趋势——我们称之为“种”珊瑚。珊瑚是动物,动物咋还能“种”出来?这是因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植树造林一样,将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种安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具体操作时,我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③_______,就形成了一棵棵娇小的“幼苗”。等幼苗长到适合移植的大小,再选定水质、温度、地形等环境条件合适的海域,把它们固定到自然的珊瑚礁或人工礁体上。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C.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才与儒、道逐渐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D.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儒、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自保,二者人生观不同,体现出的气质与风度各异。但是儒、道两家互补,共同构成了“国学”的根基。
B.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博大包容性的特点。
C.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
D.道家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主张各自顺任自然之性,注重归真返朴,富于山林隐逸之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3)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一项是 B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礼记 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5)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你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有积极意义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
(2)B
(3)B
(4)这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体现了儒家“内以修身,充实仁德”,以成就道德人格的人生观。②“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体现了儒家“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以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合在一起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5)有积极意义。①构建和谐社会。儒、道两家都力主“和”与“和谐”。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这种主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②秉承人道主义思想,以人为本,实现美好人生。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③既有文化自信,又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Ⅱ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朝着我家张望。只有一匹马。没见人影。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两袋子上都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便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祖母帮忙把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马比他高出一大截。他拍拍马背上的鞍子,意思是说他是骑马从省城回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骑上去的。平时,去往省城,人们都是乘船。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
祖母从没出过远门,近年患胃疾,更是足不出户,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那些读书人被押到大学的北面,一堵著名的“南墙”前,面朝墙壁,士兵们端起枪,朝他们的脑袋开枪。祖父每半月一信,核心内容便是让祖母提防大伯,不要让他跟那些所谓的革命者有染。祖父在广州做生意,很少回来。这个家由祖母作主,事无巨细,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无法掌控大伯。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然也开始迷醉上画画,是西洋画,人体肖像,而且竟然在政治课上讲授西洋美术,教学生画油画。
但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西洋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只好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仿佛闻到了那些书散发出来的邪气和危险,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马也安顿在那里。
猪舍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除了屋顶加了一层稻草,将四周封闭起来,还清理杂草,地面填上了沙土,平整干净,看上去不再像是猪舍。大伯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都是一些西方哲学书,也有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画作。
当他每隔一段时间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愿意替他效劳,踏着泥污的道路跑一趟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裸体女人。
大伯瘦小单薄的身躯很不显眼,以至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了,银村的乡亲还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倒是那匹马,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他们纷纷围观,并不吝用最好的言辞表达了对马的赞美。过了不到半月的时间,我能熟练地单独驾驭这匹马了。骑在马背上看大伯,他显得更矮小。
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我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拔掉嘴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年轻而白净的脸。他从广州带回来一条让我们震惊的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跟他一起被杀头的有十六人,他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断然否认来人所言,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我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下人们在外面喧嚷着收拾东西,疏浚下水道。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
天还没有亮,伯母将我从床上拾起来,令我马上到大伯那里去,帮他办一件大事。我有点迷糊。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
为什么要逃跑?我睁大眼睛。
“你爸爸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伯母说,“贪官县长就是他们杀的……事情败露了。宪兵马上就要到了!”
外面雨停了。黑暗中有了曙光。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挣扎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没有完成的裸体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
“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说。
“四十八个人的生命安危全靠这幅画了。”大伯说,“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
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
“你怎么办?”我问。
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我跟你伯母一起从水路逃跑。”
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
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
“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你尽管跑,不要管那些蠢驴。”
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
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
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祖母认为大伯的书会给家里带来危险,所以不让这些书进家门;大伯不愿舍弃自己的书,只好去住猪舍。
B.大伯隔一段时间就往省城寄送装着刚完成的裸女油画的信件,实际上是在秘密传递革命情报。
C.祖母骂祖父“一个老傻瓜”,包含着她对祖父革命行为的尊重、释然以及对祖父为革命而牺牲的痛惜。
D.大伯提醒我“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因为许多觉醒的读书人,为了革命理想牺牲在省城“南墙”,让那里充满了血腥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便于控制叙事节奏,让读者容易进入故事,提升阅读体验。
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开篇马驼着书到来的悬念、结尾“我”骑马离开的呼应、中间的插叙与波澜等都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C.大伯是一名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大无畏的革命者,文中却多次提到他的单薄瘦小,这样的对比别有意蕴。
D.革命叙述文本中的革命者一般来源于无产阶级,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出自地主家庭,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3)请分析文本中三处画波浪线语段的作用。
(4)文中的“我”尚未成年,最后也走上革命的道路,请分析“我”成长为革命者的原因。
【答案】(1)C
(2)D
(3)第一处点染环境,为后文大伯驾船出逃情节埋下伏笔;
第二处隐喻祖父去世带来的震撼、革命形势的危急;
第三处暗示大伯出逃结局的凶险,展示人物大无畏的精神。
(4)①家庭环境濡染。祖父、伯父、父亲等都是革命者,他们的言行都无声息地影响着年少的“我”。
②国恨家仇感发。祖父遇害,伯父、父亲被迫出逃,更多革命者面临危险。
③革命情势催迫。大伯最后的画作关系到几十名革命者的命运,“我”是送画的合适人选。
④自我觉醒成长。学习骑马,接触伯父的书画,为伯父寄邮件到省城等都在帮助“我”了解、思考、认可、参与革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作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蓉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至尊”即是此意。文中代指皇帝。
B.垂,副词,将近,将要,与唐代元稹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垂”的含义不同。
C.宦官,又称太监、中官,是宫内侍奉官。为防宦官干政,不同朝代对此官进行了规定。
D.侍郎,唐朝官吏制度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称宰相,六部的副职称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班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
D.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②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5)《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假如你是玄宗,你认识到“李林甫专权”运用了哪些手段?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
【答案】(1)B
(2)B
(3)C
(4)①李林甫白天黑夜地(只要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诋毁张九龄),玄宗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②而严挺之素来傲气清高,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没去拜访他。
(5)①揣摩圣意,谄媚皇帝;
②打击陷害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员;
③恐吓谏官不准上书言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2)《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答案】(1)A
(2)①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②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 仁以为己任 ”和“ 死而后已 ”。
(2)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其志洁 , 故其称物芳 ”。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的威慑作用。
【答案】(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时代不同,中国青年所展现的形象和风采、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有些精神品质却是 的,尤其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今天,中国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时代机遇,又面对重重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参与到 的社会实践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呢?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创造了为我们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随着媒体传播手段发生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变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手段 ,“青年大学习”等聚焦青年的新媒体栏目也不断涌现,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互动性、突出的贴近性,吸引了众多青年。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介手段怎样变迁,都有着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你那己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种精神犹如火把,在百余年间的青年群体中 ,并以璀璨夺目的光辉,继续引领新时代青年笃定前行、矢志奋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A.一以贯之 风起云涌 一日千里 薪火相传
B.一以贯之 波澜壮阔 日新月异 薪火相传
C.有始有终 波澜壮阔 一日千里 衣钵相传
D.有始有终 风起云涌 日新月异 衣钵相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B.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是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C.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D.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B
(2)C
(3)句中将精神比作火把,火把照亮了人前行的道路,精神照亮了人类前行之路,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把精神比作火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简短的文字,生动描绘出珊瑚的千姿百态。
其实,①_______,珊瑚礁还对地球和海洋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形成的三维结构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此外,珊瑚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过,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敌害生物等影响,②_______。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珊瑚礁生态修复”保持与恢复珊瑚礁资源、扭转其退化趋势——我们称之为“种”珊瑚。珊瑚是动物,动物咋还能“种”出来?这是因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植树造林一样,将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种安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具体操作时,我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③_______,就形成了一棵棵娇小的“幼苗”。等幼苗长到适合移植的大小,再选定水质、温度、地形等环境条件合适的海域,把它们固定到自然的珊瑚礁或人工礁体上。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C
(2)①除了好看之外(除了具有观赏作用外);②珊瑚礁退化趋势严重;③断枝经过培育。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栏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