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19分)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留下的无数不朽作品,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展现了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B.只要有文化自信,就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从而让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C.“寻根文学”指的是作家们结合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的文学创作流派。
D.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和白嘉轩都是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展现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人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经典作品和文艺巨匠们的深刻影响。
B.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中国作家在创作时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兼顾本国传统文化。
C.新时期,不少中国作家改弦易辙,抛弃了以卡夫卡、福克纳等进行自我的标榜,在不同程度上开启了文学上的寻根之旅。
D.《黄河东流去》《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是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李白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C.清末文学家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D.日本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拍摄了《三国志新解》。
(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相较于老版教材大幅增加,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有删改)
文本二:
为什么说《荷花淀》等作品是经典?就因为《荷花淀》这样的小说骨子里是高贵的,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美学升华,其中的人物也好,所描写的生活也好,是一个时期的精神结晶。缺少这个根本点,仅靠所谓时尚元素是靠不住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内心藏而不露的高贵之心在起作用。生活中,有的人靠时尚可以装点一时,但能为人的一生幸福庇佑的显然非时尚所能,而是经典性的因素。孙犁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经典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曾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就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是智慧,因而是经典的内在要素之一。
(摘编自周思明《我们怀念孙犁什么?理想主义之光还在我们心底么?》)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刘兰护理伤员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巧妙地借助了细节描写来暗示反“扫荡”战斗的艰难,山高水急、道狭村稀,荒凉、阴暗和潮湿的环境更凸显出抗日战争的残酷。
D.小说借老康的话,自然而然地介绍了刘兰的身世经历,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简析文本一中刘兰的人物形象。
(3)文本二提到孙犁感受到一种“文学的温暖”,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经典品质”。你认为文本一是怎样来体现这种“温暖”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一)文言文阅读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困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大夫”,职官等级名。西周以后,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常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①,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②,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③,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注】①余滓:残余的渣滓,指尘埃。②寻绎:连续不断。③没:指死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不复”和“空自”相互照应,生动地写出了秋气对蔓草和园木的摧败,尤其“空自”二字,含有无可奈何之意。
B.“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气”二字,道尽高秋爽色。清爽的秋气澄清了尘埃,秋空显得特别高远。一个“澄”字,体现了作者炼字之功。
C.“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此句中的“焦”字把作者那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作者对今后的人生失望了,只能借酒浇愁。
D.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万化”一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句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反而是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2)请赏析这首诗歌的写景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5.(10分)名篇名句默写。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用战士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宁静的仙境,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3)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4)陆游的《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是“ , ”。
(5)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是中原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提到这一点,当时秦始皇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话剧语言常常有水土不服之感。究其原因,是因为话剧语言欧化严重,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更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通观《茶馆》中人物的语言,符合现代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是_______西化语言,而是自然随性,生活气息浓烈。老舍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市民的心理挣扎以及人物个性刻画得_______。
老舍对语言有独特执著的美学追求,主张“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因而其语言风格_______。“京味”语言的艺术特点是重头戏,老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中采用朴实通俗的语言,鲜活生动地将“京味”表达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老舍将平凡的故事在方言表达中烧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北京味道”。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为中国20世纪文学语言的创造发展,作出了_______的巨大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搬硬套 栩栩如生 标新立异 永垂不朽
B.照本宣科 入木三分 标新立异 永垂不朽
C.照本宣科 栩栩如生 自成一家 不可磨灭
D.生搬硬套 入木三分 自成一家 不可磨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究其原因,是因为话剧语言欧化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更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
B.究其原因,是话剧语言欧化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更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
C.究其原因,是话剧语言欧化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更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
D.究其原因,是因为话剧语言欧化严重,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更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催化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用酒曲(生物酶催化剂)酿酒。( ),比如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下合成的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然而,催化反应发生的过程和催化作用机理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黑匣子”。长久以来,人们开发催化剂的过程更像“炒菜”,咸了加水,淡了放盐,在不断“试错”中 ① 。设计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实现催化反应的精准调控。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烯等低碳烯烃,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技术是传统的费托合成技术,受限于催化作用原理,该过程需要大量的水,且能耗大。“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使新技术不需要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② 。回顾研究历程,傅强感慨,创新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之上,先要有量的积累,③ ,最终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催化与现代工业生产密不可分
B.现代化工产品生产更加离不开催化
C.催化剂与现代化工产品生产密不可分
D.现代化工产品生产更加离不开催化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作文(60分)
8.(60分)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19分)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华民族留下的无数不朽作品,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展现了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B.只要有文化自信,就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从而让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C.“寻根文学”指的是作家们结合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的文学创作流派。
D.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和白嘉轩都是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展现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人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经典作品和文艺巨匠们的深刻影响。
B.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中国作家在创作时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兼顾本国传统文化。
C.新时期,不少中国作家改弦易辙,抛弃了以卡夫卡、福克纳等进行自我的标榜,在不同程度上开启了文学上的寻根之旅。
D.《黄河东流去》《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是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B
A.唐代诗人李白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C.清末文学家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D.日本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拍摄了《三国志新解》。
(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相较于老版教材大幅增加,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B
(2)D
(3)B
(4)①古诗文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②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不朽的经典,我们高中生多加学习,受到其深刻影响,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③古诗文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作品的积极影响。
(5)①作家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②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借助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③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于先进的国外文化,要注重创新性吸收与转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有删改)
文本二:
为什么说《荷花淀》等作品是经典?就因为《荷花淀》这样的小说骨子里是高贵的,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美学升华,其中的人物也好,所描写的生活也好,是一个时期的精神结晶。缺少这个根本点,仅靠所谓时尚元素是靠不住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内心藏而不露的高贵之心在起作用。生活中,有的人靠时尚可以装点一时,但能为人的一生幸福庇佑的显然非时尚所能,而是经典性的因素。孙犁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经典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曾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就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是智慧,因而是经典的内在要素之一。
(摘编自周思明《我们怀念孙犁什么?理想主义之光还在我们心底么?》)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刘兰护理伤员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巧妙地借助了细节描写来暗示反“扫荡”战斗的艰难,山高水急、道狭村稀,荒凉、阴暗和潮湿的环境更凸显出抗日战争的残酷。
D.小说借老康的话,自然而然地介绍了刘兰的身世经历,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简析文本一中刘兰的人物形象。
(3)文本二提到孙犁感受到一种“文学的温暖”,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经典品质”。你认为文本一是怎样来体现这种“温暖”的?
【答案】(1)C
(2)①要求进步,积极进取。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参加,投身抗日洪流中,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②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顽强坚韧,勇于担当)在反“扫荡”的转移中一路搀扶负伤的“我”,并跟“我”一同到高山上的村庄养伤,悉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在组织上两次把“我”转移时,刘兰在荒凉、凄冷、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③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热心助人,与人为善)虽然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的人生经历,但她依然主动热心帮助老四等村庄中的青年妇女,给她们讲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习惯,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3)①从人物塑造方面体现这种“温暖”。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
②从情节方面体现这种“温暖”。小说情节简单,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正面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③小说内容情感的“温暖”。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农村女性的成长,刻画她们的精神面貌,发掘她们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
④小说语言和环境描写的“温暖”。小说语言清新隽永,鲜活优美、凝练简洁。虽然环境恶劣,但几段景物描写的语言使小说具有诗情画意,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一)文言文阅读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困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大夫”,职官等级名。西周以后,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常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答案】(1)C
(2)A
(3)B
(4)①(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②令尹子兰听到后,十分恼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将屈原放逐。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①,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②,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③,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注】①余滓:残余的渣滓,指尘埃。②寻绎:连续不断。③没:指死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不复”和“空自”相互照应,生动地写出了秋气对蔓草和园木的摧败,尤其“空自”二字,含有无可奈何之意。
B.“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气”二字,道尽高秋爽色。清爽的秋气澄清了尘埃,秋空显得特别高远。一个“澄”字,体现了作者炼字之功。
C.“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此句中的“焦”字把作者那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作者对今后的人生失望了,只能借酒浇愁。
D.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万化”一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句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反而是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2)请赏析这首诗歌的写景特点。
【答案】(1)C
(2)①叠词运用。第一、二句“靡靡”与“凄凄”两个叠词,写出了深秋特殊的气息,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寒凉的基调。
②白描手法。本诗选取的意象“风露”“蔓草”“园木”“清气”等,不用任何修饰,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③动静结合。“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这两句着重写静,“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这两句是写动,动静结合,极富层次感。
④寓情于景。暮秋时节,寒露凄风,蔓草枯萎,园木凋零,这些景物描写将节序的变迁表现出来,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悲凉意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5.(10分)名篇名句默写。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战士军前半死生 ,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两句用战士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宁静的仙境,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吴质不眠倚桂树 , 露脚斜飞湿寒兔 ”。
(3)李商隐《锦瑟》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4)陆游的《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是“ 出师一表真名世 , 千载谁堪伯仲间 ”。
(5)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是中原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提到这一点,当时秦始皇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却匈奴七百余里 ”。
【答案】(1)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2)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4)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话剧语言常常有水土不服之感。究其原因,是因为话剧语言欧化严重,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更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通观《茶馆》中人物的语言,符合现代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是_______西化语言,而是自然随性,生活气息浓烈。老舍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市民的心理挣扎以及人物个性刻画得_______。
老舍对语言有独特执著的美学追求,主张“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因而其语言风格_______。“京味”语言的艺术特点是重头戏,老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中采用朴实通俗的语言,鲜活生动地将“京味”表达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老舍将平凡的故事在方言表达中烧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北京味道”。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为中国20世纪文学语言的创造发展,作出了_______的巨大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生搬硬套 栩栩如生 标新立异 永垂不朽
B.照本宣科 入木三分 标新立异 永垂不朽
C.照本宣科 栩栩如生 自成一家 不可磨灭
D.生搬硬套 入木三分 自成一家 不可磨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究其原因,是因为话剧语言欧化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更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
B.究其原因,是话剧语言欧化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更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
C.究其原因,是话剧语言欧化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更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
D.究其原因,是因为话剧语言欧化严重,不利于剧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更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影响了读者阅读快感,破坏了剧作的整体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D
(2)C
(3)构成:把平凡故事比作北京菜,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本体为用方言表达的平凡故事,喻体为原汁原味的北京菜。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舍用方言表达的故事具有纯正的北京味道,体现了老舍俗白、简洁的方言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上独特的风格。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催化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用酒曲(生物酶催化剂)酿酒。( ),比如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下合成的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然而,催化反应发生的过程和催化作用机理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黑匣子”。长久以来,人们开发催化剂的过程更像“炒菜”,咸了加水,淡了放盐,在不断“试错”中 ① 寻找最佳“配方” 。设计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实现催化反应的精准调控。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烯等低碳烯烃,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技术是传统的费托合成技术,受限于催化作用原理,该过程需要大量的水,且能耗大。“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使新技术不需要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② 显著降低能耗 。回顾研究历程,傅强感慨,创新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之上,先要有量的积累,③ 再有质的跨越 ,最终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催化与现代工业生产密不可分
B.现代化工产品生产更加离不开催化
C.催化剂与现代化工产品生产密不可分
D.现代化工产品生产更加离不开催化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1)B
(2)①寻找最佳“配方”②显著降低能耗 ③再有质的跨越
四、作文(60分)
8.(60分)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兰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