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l2
D.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 pH 逐渐减小
2.可逆反应(a为正整数)。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则A为非气体
B.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
D.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B的物质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2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1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40%,则下列正确的是
A.b>2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物质的量增加了 D.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4.在一定温度下,某恒容密闭容器内的某一反应中,气体X、气体Y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t1时,Y的浓度是X的浓度的2倍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3Y
C.t2时,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
D.t3时,X、Y的量不再变化,化学反应停止了,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5.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的等物质的量的N2和H2,发生反应N2+3H22NH3。当下列所给有关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N2的体积分数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
6.五氯化磷(PCl5)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氯化剂,可以由三氯化磷(PCl3)氯化得到:PCl3(g)+Cl2(g) PCl5(g)△H=-93.0kJ/mol。某温度下,在2.0L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PCl3和0.5molCl2,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t/s 0 50 150 250 350
n(PCl5)/mol 0 0.21 0.36 0.40 0.40
A.0~150s内,PCl3的反应速率为0.0012mol(L s)
B.反应至250s,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37.2kJ
C.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数值为40/3
D.在此温度下,该密闭容器中若初始充入1.0molPCl3、1molCl2、2.0molPCl5,则此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氨水中加酸,的浓度增大
B.合成氨工业中不断从反应混合物中液化分离出氨气
C.氯气在水中溶解度大于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
D.由H2、I2蒸气、HI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减压后颜色变浅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体系中加入KCl固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反应:,为提高氮气的平衡转化率,理论上应采取低温高压的措施
二、填空题
9.书写下列反应的K的表达式:
(1)CO(g)+2H2(g)CH3OH(g)K=
(2)3Fe(s)+4H2O(g)Fe3O4(s)+4H2(g)K=
(3)NH4+(aq)+H2O(l)NH3·H2O(aq)+OH-(aq)K=
(4)已知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为K1,
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为K2,
NH3(g)1/2N2(g)+3/2H2(g)的平衡常数为K3,
①写出K1和K2的关系式 。
②写出K2和K3的关系式 。
③写出K1和K3的关系式 。
10.反应在容积为的密闭容器中进行,A的初始浓度为。温度和条件下,A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温度 (填“>”“<”或“=”,下同),平衡常数 。
(2)温度为时,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的转化率为70%,则反应的平衡常数 。
11.回答下列问题
Ⅰ.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已知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A的体积分数减小。
(1)达到平衡后加压,C的含量 (填写“变大”、“变小”、“不变”)。
(2)该反应的反应速率v随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根据图乙判断,在t3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
②a、b、c对应的平衡状态中,A的转化率最大的是状态 。
Ⅱ.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S,发生反应:,如图丙所示为H2S气体分解生成H2(g)和S2(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该反应的逆反应是 (填写“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4)N点H2的体积分数是 。
(5)图丙中M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p= MPa(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6)如果想进一步提高H2S的转化率,除改变温度、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12.在氯化铜溶液中有如下转化关系:
(1)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加水,平衡向 反应(填“正”或“逆”)方向移动,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
(2)取氯化铜晶体配成蓝绿色溶液X,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证明溶液中存在上述转化关系的是(填序号)_______
A.将X稀释,发现溶液呈蓝色
B.在X中加入晶体,溶液变为绿色
C.在X中加入NaCl固体,溶液变为绿色
D.取X进行电解(),溶液颜色最终消失
13.在一定温度下将2 mol A和2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2分钟末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了0.8 mol D,请填写下面空白。
(1)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
(2)如果缩小容器容积(温度不变),则平衡 (填“右移”、“左移”或“不移动”),平衡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密度 (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若开始时只加C和D各mol,其他条件均不变,要使平衡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与原平衡相等,则还应加入 mol B。
(4)若向原平衡体系再投入A,B,C,D各1 mol,平衡 (填“右移”、“左移”或“不移动”)。
14.硫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1)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小组同学对硫酸的工业制备和性质进行探究。查阅资料,工业制硫酸的过程如图:
上述工业制硫酸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是 (填“I”“II”或“III”)。
(2)500℃时,在2L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反应,其中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0 2 3 4 5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①用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
②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
③如图所示,表示变化曲线的是 。
(3)在一定条件下,将和以体积比2:1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的同时消耗了1mol
D.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
(4)实验室用Zn和硫酸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加入浓硝酸 b.加入少量固体 c.用粗锌代替纯锌
d.加热 e.把锌粒弄成锌粉 f.用98.3%的浓硫酸
(5)氢气可用于制燃料电池,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化合物陶瓷作电解质,可传导生成水,B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则A极是电池的 极;其电极反应式为 。
15.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小睿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1)待实验①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②③④,目的是使实验①的反应达到 。
(2)实验④是实验③的 试验,目的是 。
(3)实验②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实验②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如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 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形管左管滴加0.01 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
(4)按照(3)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再进行实验,证实了实验③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 。
②与(3)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
(5)实验①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②③中,还原性:Fe2+>I-,将(3)和(4)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是由于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够形成微小的原电池而发生电化学腐蚀,与化学平衡无关,A符合题意;
B.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是由于2NO2(g)N2O4(g),增大压强,体积缩小,NO2的浓度增大,颜色加深,但平衡正向移动,故颜色又变浅了,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不合题意;
C.由于Cl2+H2OH++Cl-+HClO,故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l2,是增大Cl-浓度使上述平衡逆向移动,减小Cl2的溶解度,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合题意;
D.由于Cl2+H2OH++Cl-+HClO,2HClO2HCl+O2↑,故光照新制的氯水时,反应平衡正向移动,使溶液的 pH 逐渐减小,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D
【分析】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以判断出:,;在T2下C的百分含量较小,说明升高温度,C的百分含量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由此分析。
解析:A.由C的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图,可以确定,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若,则A为非气体,故A正确;
B.由C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可以确定,升高温度,C的百分含量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 H<0,故B正确;
C.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判断出:,,故C正确;
D.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B的物质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温度不改变,则化学平衡常数K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D。
3.B
解析:A. 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40%,比假设小,说明平衡向消耗B的方向移动,则b<2,故A错误;
B. 由A可知,将容器体积增大1倍,平衡逆向移动,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故B正确;
C. 由A可知,将容器体积增大1倍,平衡逆向移动,物质B的物质的量减小了,故C错误;
D. 由A可知,将容器体积增大1倍,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A.t1时,Y的物质的量为6mol,X的物质的量为3mol,容器体积恒定不变,则Y的浓度是X浓度的2倍,故A正确;
B.t2时,X和Y的物质的量均为4mol,X的物质的量增加2mol,Y的物质的量减少4mol,X是生成物,Y是反应物,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反应计量系数之比,反应的方程式为2Y X,故B错误;
C.平衡时反应体系各组分的含量不变,t2时之后,X、Y的量还在变化,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t3时,X、Y的量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为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故D错误;
答案选A。
5.B
解析:A.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同,同温同体积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则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A不符合题意;
B.开始时氮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氮气的体积分数为50%,设开始时氮气和氢气均为1mol,从开始到平衡转化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转化的氢气为3xmol,生成的氨气为2xmol,平衡时氮气、氢气、氨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x、1-3x、2x,可计算出氮气的体积分数仍为50%,所以N2的体积分数不变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体系中都是气体物质,但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同,所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6.D
解析:A.0~150s内,消耗PCl3的物质的量为0.36mol,反应速率为 0.0012mol(L s),故A正确;
B.反应至250s,生成0.4mol PCl5,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3.0kJ/mol×0.4mol=37.2kJ,故B正确;
C.该温度下,此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4mol PCl5,反应消耗0.4molPCl3、0.4molCl2,则平衡时PCl3的物质的量为0.6mol、Cl2的物质的量为0.1mol,化学平衡常数数值为,故C正确;
D.在此温度下,该密闭容器中若初始充入1.0molPCl3、1molCl2、2.0molPCl5,,则此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D错误;
答案选D。
7.D
解析:A.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3·H2O+OH-,故加酸导致OH-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的浓度增大,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合题意;
B.合成氨的反应为:N2+3H22NH3,工业中不断从反应混合物中液化分离出氨气,促进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氨气的生成,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不合题意;
C.氯气溶于水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饱和食盐水增大Cl-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故氯气在水中溶解度大于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合题意;
D.由H2、I2蒸气、HI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H2(g)+I2(g) 2HI(g),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减压后颜色变浅是由于体积增大,I2蒸气浓度减小的缘故,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D
解析: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旧键断、新键生,所以一定发生能量变化,故A错误;
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反应的实质是Fe3++3SCN-=Fe(SCN)3,加入KCl固体,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
D.合成氨反应:,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氮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D正确;
选D。
二、填空题
9.(1)
(2)
(3)
(4)K1=K22 K2=1/K3 K1=1/K32
【分析】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浓度幂之积,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保持不变,不需要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解析:(1)
(2)
(3)
(4)①,,推出K1=K22;
②,,推出K2=1/K3;
③,,推出K1=1/K32。
10.< <
解析:(1)温度为时反应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短,所以;温度越高,平衡时越小,可判断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升高温度K增大,即;
(2)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的转化率为70%,则A转化的浓度为,反应有三段式:,则平衡常数。
11.(1)变大
(2)升高温度 a
(3)放热反应
(4)40%
(5)1
(6)及时分离出生成物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A、B物质的量减少,C物质的量增加,说明A、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3 mol后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都不再发生变化,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3 min内A、B、C改变的物质的量分别是0.3 mol、0.6 mol、0.6 mol,改变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2:2,故该反应方程式为:A(g)+2B(g)2C(g)。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达到平衡后C的含量变大;
(2)①已知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A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降低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t3时刻改变条件时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故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
②t3时刻改变条件后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A的转化率降低;t5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仍然相等,化学平衡不移动,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所以A转化率最大时生成物C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点;
(3)根据图象可知: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H2S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4)根据图示可知:在N点时H2S的平衡转化率为50%,假设反应开始时n(H2S)=1 mol,则平衡时n(H2S)=0.5 mol,n(H2)=0.5 mol,n(S2)=0.25 mol,在相同外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比,则H2的体积分数为;
(5)假设反应开始时加入1 mol H2S,M点时H2S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则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n(H2S)=0.5 mol,n(H2)=0.5 mol,n(S2)=0.25 mol,n(总)=0.5 mol+0.5 mol+0.25 mol=1.25 mol,则P(H2S)=P(H2)=,P(S2)= ,所以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p=;
(6)如果想进一步提高H2S的转化率,根据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吸热反应,应该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正向移动,除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强外,还可以通过及时将产物分离出来实现。
12.(1) 逆 加水稀释,平衡向溶质微粒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2)ABC
解析:(1)向平衡体系中加水,平衡向溶质微粒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A.将X稀释,发现溶液呈蓝色,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故选A;
B.在X中加入晶体,平衡正向移动,浓度增大,溶液变为绿色,故选B
C.在X中加入NaCl固体,氯离子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浓度增大,溶液变为绿色,故选C;
D.取X进行电解(),溶液颜色最终消失,铜离子、氯离子都减少,与平衡移动无关,故不选D;
选ABC。
13.5 不移动 增大 左移
解析:(1)根据方程式3A(g)+B(g)2C(g)+2D(g)中物质转化关系可知:若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生0.8 mol D,必然同时产生0.8 mol C,反应消耗1.2 mol A和0.4 mol B,平衡时各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是n(A)=2 mol-1.2 mol=0.8 mol,n(B)=2 mol-0.4 mol=1.6 mol,n(C)= n(D)=0.8 mol,由于容器的容积是2 L,则各种气体的平衡浓度分别是c(A)=0.4 mol/L,c(B)=0.8 mol/L,c(C)=c(D)=0.4 mol/L,带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可得K==0.5;
(2)如果缩小容器容积(温度不变),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
由于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气体体积减小,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会增大;
(3)由于平衡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与原平衡相等,则平衡为等效平衡。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根据化学计量数一边倒转化到方程式的左边,满足n(A):n(B)=1:1即可。认为C和D各mol是由A、B反应产生的,则相当于开始时加入A:=2 mol,加入B: mol,假设还应该加入B的物质的量为x,则2 mol:(x+) mol=2 mol:2 mol,解得x=mol;
(4)若向原平衡体系再投入A,B,C,D各1 mol,则此时各种气体的浓度c(A)=(0.4+0.5)mol/L=0.9 mol/L,c(B)=(0.8+0.5)mol=1.3 mol/L,c(C)=c(D)= (0.4+0.5)mol/L=0.9 mol/L,Qc=>0.5,则化学平衡向左移动。
14.(1)III
(2) 65% b
(3)AD
(4)af
(5)负
解析:(1)过程I中硫元素、铁元素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过程II中硫元素和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过程III中任何元素无化合价变化,故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过程III;
(2)由表知,0~2s内=0.012mol,则=0.006mol,=0.003mol/L,;
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SO3为生成物,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越来越大,都是不可能超过SO2的起始浓度,所以表示变化曲线的是b;
(3)A.该反应前后有体积差,压强是个变量,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质量不变,恒容说明体积也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是个不变的量,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的同时消耗了1mol都表示反应正向进行,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
D.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质量不变,物质的量改变,则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个变量,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4)a.加入浓硝酸,不产生H2,a不可行;
b.加入少量固体,Zn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Zn和Cu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b可行;
c.用粗锌代替纯锌,粗锌可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c可行;
d.加热,加快反应速率,d可行;
e.把锌粒弄成锌粉,加快反应速率,e可行;
f.用98.3%的浓硫酸,不产生H2,f不可行;
(5)B极得电子,则A极失电子,则A极是电池的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H2+-2e-=H2O。
15.化学平衡状态(反应限度) 对照实验 排除实验③的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造成的影响 正 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 当指针归零后,向U形管右管中滴加l mol L-1FeSO4溶液 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解析:(1)要研究平衡移动,则反应需要先达到平衡,然后再改变条件,观察平衡的移动,所以实验①中溶液颜色不变,即表明反应已达平衡;
(2)实验③中加入1 mL FeSO4溶液,即使溶质FeSO4不影响反应,由于溶液中有水,也相当于稀释溶液,溶液的颜色会变浅,所以实验④是实验③的对照实验,即除了加水稀释外,溶液颜色还与平衡移动有关。实验④中颜色比实验③略深,说明实验③中,Fe2+消耗了I2,使得溶液颜色变浅;
(3)①U形管内发生原电池反应,a处I-失电子生成I2,b处Fe3+得电子生成Fe2+,则b处为正极;
②左管中加入AgNO3溶液,Ag+与I-反应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减小,反应“”逆向移动,即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得失电子的物质逆向反应,所以电流计中的指针与前面相反,即指针向左偏转;
(4)①要使反应中Fe2+转化为Fe3+,除了(3)中加入AgNO3消耗反应物I-外,还可以加入Fe2+,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题干要求按照(3)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由“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知,I-浓度小,还原性减弱。则增大Fe2+浓度,Fe2+还原性强于I-,使得反应Fe2+与I2发生反应。
②通过向U形管右管中滴加1 mol/L FeSO4溶液,增大Fe2+浓度,使得Fe2+还原性强于I-,则反应“”逆向移动;
(5)在实验①中,微粒的还原性:I->Fe2+,而在实验②③中,微粒的还原性:Fe2+>I-,将(3)和(4)作对比,可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改变物质的离子浓度而改变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从而可以使可逆反应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因此说明离子浓度影响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而改变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