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主要讲的阅读策略为速读,要求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回读。
二、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认识绝大部分汉字。
2、搭石讲的是农村摆放石头过河的事情,对部分同学而言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
3、学生已经有过一定的默读训练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回读。
2、默读课文,可以通过抓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3、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印象深刻的画面,能够理解淳朴厚实的乡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淳朴厚实的乡情。
五、教学环节
Part.1
(一)猜写课题 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用四线三格的形式出现dā shí的拼音,选三到五个孩子上黑板书写,其他同学在下面书写。(注意不要求学生预习,不要求学生翻书。)
由于“搭石”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个词书写越丰富越好。跟着孩子们的书写教师顺势引导,出示dāshí的正确写法“搭石”并请同学猜测其含义。
Part.2
(二)快速默读 验证猜测
1. 请同学们翻开书16页,快速默读课文。
读法指导:
①大屏幕计时,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默读完举手示意。(教师记录最快、大多数同学及结束的阅读时间)
②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③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一时想不明白的句子选择跳过,保持默读速读。
2. 现在我们要验证一下最初的猜测,请同学们用一句简单的话回答我“搭石”是什么?
大多数孩子会回答“搭石是用石头摆的过河的小路。”
3. 教师板书答案,预留空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答案,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补充内容用彩粉笔完成。
搭石是在 农村(地点)的秋天(时间)老乡们 (人物)用平整方正的石头摆的过河的小路。
Part.3
(三)再次默读 总结方法
1.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章中你不认识的字、不熟悉的词、不了解的句子。并利用工具书、上下文解决问题。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组内汇报,组间展示。
2. 学生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教师适时强调,包括读音、书写、释义等。
3.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经验“所谓拦路虎拦不了路——少量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句子,不影响我们对全文大意的理解。在速读文章不做精深理解时不必要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马上查字典。
Part.4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表格,并寻找规律。
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词语进行提炼总结。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用( )画出关键语句,用 重点标注关键词语,完成下面的情节梳理。
Part.5
(五)朗读涵咏 感悟乡情
1. 文章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示例:一个“任”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块块搭石默默付出、从不抱怨的奉献精神,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搭石不仅仅是桥是路,更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 请你细读文章,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能够体现乡亲们那种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情怀。请你找出来大声朗读,像老师一样抓住细节,做精彩点评。
预设:
①“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几个词语传神的刻画出老人修搭石时的认真仔细,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②“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踏踏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 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引导学生的朗读和鉴赏,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重解读。
Part.6
(六)延伸拓展 同类素读
刘章,1939年1月22日出生在燃遍抗日烽火长城北侧的河北省兴隆县东部上庄村。未满周岁,生父刘文朝被日本人拨民死在黑龙江省瑷珲县。刘章从事过造田垒坝、剪树锄禾、山野牧羊,也曾任过生产队长、副大队长、党支部书记与县文化馆副馆长等职,他的乡情极重,作品一半以上是写家乡风物和亲人的。
计时三分钟速读《乡情》,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Part.7
(七)布置作业 巩固学习
1、请用楷书工整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每个写三遍,组两个词。
2、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回老家了呢?请你用文字记录一下自己最想念的人或物,表达内心那份最纯粹的情感。(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