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一(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一(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7 23:0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海—气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学科 地理
授课时数1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能够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图文材料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海—气相互充分利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解决措施:
教材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注意同一纬度热量变化带来的大气环流的变化。
教学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解决措施:
通过图片,理解现象本质,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采用绘图、读图、析图的方式,形象化的理解记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教学工具
畅言智慧课堂 教师端、学生端、多媒体课件、一轮复习资料、学案主要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和情境探究问题: 任务驱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Q1:“海浩”现象发生的原理是?其反映出来海洋和大气之间的那种物质或能量的交换?Q2:请同学们结合右上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分析总结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Q3:影响海—气之间水分交换的因素?课堂活动发生条件:1.空气温度较低2.海水温度>空气温度3.海面蒸发水汽蒸发遇冷空气后迅速凝结物质交换:固体:陆源物质、火山物质等通过大气进入海洋气体:如CO2,溶于水,光合作用,碳酸盐沉积。液体:水三态转换能量交换:水三态转换大气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海水温度 学生阅读结合问题阅读地理情境。小组合作解决探究问题。 通过图片和情境的展示,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开启课堂学习
主线教学 1考点一:水热交换海洋对大气的能量输送 结合高一基础知识大气受热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海洋对大气的热量输送过程。 学生结合老师讲解,总结海洋对大气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潜热和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送。 学生明确学习主题:海—气相互作用,在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大气对海洋的能量输送 结合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引导学生明确大气和海洋之间能量输送的基本形式学生结合老师展示示意图, 分析总结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通过具体的过程展示图,促进学生对于大气和海洋之间能量输送等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借助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有效构建,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
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 展示思维导图和流程图促进学生对于水热交换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学生结合展示图,明确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海气之间气体交换—CO2为例 播放视频,通过教育科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观看视频,总结交换的方式 通过图片和情境的展示,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开启课堂学习。通过课堂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主线教学 2考点二:水热平衡 展示课堂活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总结发言。任务驱动: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Q1: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Q2:就全球年均气温而言,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热量盈余状况?是否出现赤道地区越来越热?极地地区越来越冷? Q3:是通过什么地理过程实现全球的水热平衡? 问题展示并思考,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开启课堂学习。建立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水热平衡的基础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结合基础知识讲解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总结出海气相互作用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结合水循环图,回顾旧知,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陆地水量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主线教学 3考点三:典例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采用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绘图并分析问题 课堂活动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报指出,一次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时候开始形成,并延续到第二年。这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影响世界诸多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 (1)用箭头绘制拉尼娜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并指出此时赤道太平洋附近的东南亚和南美洲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 (2)简析有些拉尼娜年份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可能增产的原因.南美洲沿岸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东南亚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可能出现暴雨。离岸风增强,深层冷海水上泛势力(上升流)增强,带来更加丰富的营养盐类,为鱼类提供更丰富的饵料。 寻找学生上台绘图,并思考回答地理问题。 认识厄尔尼诺现象的同时,尝试运用图层信息解释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分析区域海水温度异常的的方法和思路
知识总结 展示总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以及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在准备课程过程中,对课前、课中与课后,努力渗透的教学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备课《海—气相互作用》一节原理性较强,地理现象间的逻辑关系复杂,理清地理现象、地理要素的关系是重点。因此在备课阶段,需要设置问题以及情境,适时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增加思维深度。从简单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纵向思维的深度拓展。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阅读和活动,设计相应的地理问题。授课学生已经进行一轮复习,其思维深度和广度已经有所提升,如何结合具体的高考题,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备课的时候进行思考设计。在备课时,总结本节内容主要依据的大概念:“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后面理解了基本的知识逻辑,学生能够顺畅的进行学习,本节内容前后关联较强,有利于学生形成潜在的地理概念。在这节课准备过程中,我在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践中都刻意强调思维导图的应用。在新一轮教改中,对学生思维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明确,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一书中,有关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里面强调的综合、关系、分析、解释、全面和辩证等词的实践,需要一定的思维工具做支撑,而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强有力的工具。 二、课中通过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课标有要求,注重深度学习,表现在问题式教学,关注学生认知等;教材、学情等方面。本节课试着在合作探究环节上面达成对学生深度学习的设计,通过追问、“现象+成因”连续思考、多尺度分析(时间+空间尺度)等方面带领学生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分析上面下文章。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后续还需要继续探讨一些更有效的途径和系统化的设计,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课堂中借助图像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水热平衡过程,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在探究问题后回扣问题,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行,培养学生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地理思维。 在这节课中,我重点设计了问题的梯度,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学生讨论的方法、互动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训。在学生探究最后一步,是师生共同总结探究成果,我特意在 PPT上不放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强调大家达成的共识就是参考答案,一是想要避免学生误以为知识的权威在老师、在课本等地方,而贬低了自身讨论仅仅是过程,结果老师自然会给的依赖性;二是想带领学生创造学习共同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打造轻松、思维性强、顺畅、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在设计之中,主要想从老师的语言、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学内容的推进等方面入手,从实践结果来看,达到了一部分,不过在调动学生方面,因为对学情的了解不足,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三、课后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以问题式收尾,希望学生能够依据今天所学所思,作为一个起点,进一步思考如果以本节课内容为参照点,展开更多问题更广、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确有同学在教学内容之后,与我讨论了相应诸如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问题。后期在设计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在完成本次教学之后,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实际教学,让我对新课程的具体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后续教学之中,还需要大力的努力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