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期末复习
必背
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大串讲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学会使用地图
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
表示方式:
数字式:1:100000或1/1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
作用:根据图上的比例,可以量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注意:单位要统一
1
0
4
3
2
千米
地图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比例尺
表示同一个比例尺
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大小
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粗略
越详细
越大
越小
0
800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地图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方向
北(N)
南(S)
东北
东南
西北
西(W)
东(E)
西南
1.一般定向法
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2.指向标定向法
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
3.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常见的图例注记:(课本P10、112)
地图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图例和注记
地球的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____,赤道略____的________球体。
扁
鼓
不规则
二、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三、地球形状的证据:
①从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见____,后看见____。
②站得高,看得____。
③____食现象。
天圆
地方
桅杆
船身
远
月
日月
形状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卫星图片
(最先证明)
(最科学)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_________千米
最大周长约_______千米
表面积约_______平方千米
6371
4 万
5.1亿
南极点
北极点
北极星
赤道
地轴
底座
标尺
地球仪
点和线 概 念 图示
地轴 从地球内部穿过 的假想的轴。
赤道 环绕地球一周,到 距离相等的 。
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 。
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 。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 的弧线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 。
地心
南北极点
大圆圈
北端
南端
垂直于纬线
圆圈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纬 线 经线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相互关系
东西
圆圈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
无数条
平行
半圆
相等
无数条
南北
相交
纬线与经线
纬 度 经 度
起始线
范围
变化规律
区分
半球划分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
赤道(0°纬线)
0°-90°
南纬(S)北纬(N)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本初子午线(0°经线)
0°-180°
东经(E)西经(W)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递增
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纬度与经度
66.5°N
北极圈
23.5°N
北回归线
66.5°S
南极圈
23.5°S
南回归线
0°
赤道
特殊的纬线
中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0°
30°N
60°N
90°N
90°S
30°S
60°S
高纬度
高纬度
中低高纬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
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0°—160°E为东半球,20°W—180°—160°E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划分
(1)普通经纬网
纬度值向北增大为北纬,纬度值向南增大为南纬。即北增北纬,南增南纬。
经度值向东增大为东经,经度值向西增大为西经。即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经纬网的判读方法
①以北极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以0°经线为界,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以北极为中心,纬度就是北纬。(如图甲)
②以南极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以0°经线为界,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以南极为中心,纬度就是南纬。(如图乙)
(2)极地经纬网
经纬网的判读方法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约为24小时) 一年
现象 昼夜更替、 时间差异(东早西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划分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对比
昼变长
昼变短
昼变长
昼变短
口诀:
赤道地区永远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就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南半球
昼长夜短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月份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北半球 夏季 冬季
南半球 秋季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春季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北半球热量状况反差大,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四季的更替
纬度范围 天文现象 气候特点
热带
温带
寒带
00 ~ 23.50
23.50 ~ 66.50
66.50 ~ 900
有太阳直射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寒冷
五带的划分
面积大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
1
非洲
2
北美洲
3
南美洲
4
南极洲
5
欧洲
6
大洋洲
7
七大洲
直布罗陀海峡
德雷克海峡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白令海峡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洲界线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太平洋
北冰洋
四大洋
平原
高原
盆地
山地
丘陵
地形类型
高原 山地 平原 盆地 丘陵
海拔 >500m >500m <200m 无固定 200m-500m
等高线特征 等高线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密集曲折 等高线 稀疏平直 等高线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四周高, 中间低 等高线较为密集,略有弯曲
根据地形图判读地形类型
山体部位
项目 选择方法
判断河流流向 找到山谷处,河流的流向是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
登山 要求距离短可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可选择缓坡
瀑布、蹦极、攀岩 选择陡崖处
修建水库 坝址应选在工程量小、坝长最短、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或盆地出口处
疗养院 一般选择城郊向阳坡、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化工厂 布局在河流下游、盛行风向的下风向,远离居民区
城镇选址 选择地形平坦开阔、有河流流经、交通便利的地方
建公路、铁路 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或沿河谷分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大陆坡
大洋中脊
海沟
洋盆
海底地形
大陆架
原因 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证据 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2.东非大裂谷不断地扩张,将形成海洋。
3.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等。
4.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5.荷兰围海造陆。
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六大板块
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分别是: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六
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南极洲
美洲
地球表层不只是由六大板块组成,还包括有若干小板块。
板块碰撞挤压
板块张裂拉伸
根据箭头方向判读
①箭头相对: ;
在陆地形成山脉,在海洋形成岛屿。
②箭头相离: ;
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两板块作碰撞运动
两板块作张裂运动
3)各大板块是不断 的。
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交界处
运动
海洋
裂谷
山脉
板块运动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或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出生率=————×100% 死亡率=————×100%
出生人口
总人口
死亡人口
总人口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
1.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
2.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如何增长?
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如何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
正增长
负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人口稠密区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人口稠密区 (北半球中低纬的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 亚洲东部、南部
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
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
人口密集区一般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等。
A
D
C
B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人口稀疏区 A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 气候极端干旱
B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 气候过于湿热
C高纬度地区(如两极地区) 气候终年严寒
D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地势高,气候终年寒冷
人口稀疏区
人口问题 后果 解决措施
人口数量过多 增长过快
人口增长过慢
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水资源、粮食短缺
环境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社会问题
交通堵塞、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教育医疗卫生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压力大
有计划地生育、教育普及、控制人口增长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人口问题与解决措施
可见,世界人口的增长与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合理的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种 分布地区
黄种人 亚洲东部与东南部、北美洲和亚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白种人 南美洲东南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非洲北部、欧洲、亚洲西部
黑种人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印度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
世界的人种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亚洲东南部
英语 英、美、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非洲中部、南部
法语 法国、非洲中部和西部
俄语 俄罗斯及其临近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世界的语言
天气和气候的区分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时间 稳定性 描述(关键词)
天气 短 不稳定 今/明/夜/晨/刚刚
气候 长 稳定 四季/全年/终年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晴 阴 多云 雷阵雨 霜冻 沙尘暴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雾 冰雹
小雪 中雪 大雪 雨夹雪 台风 霾
天气符号
北风5级
风尾
一道长风尾代表风力2级
一道短风尾代表风力1级
风杆
风杆的方向代表风向
风由风力和风向两个要素组成。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0-17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天气符号——风失
风旗
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级
影响因素 规律变化
纬度高,气温_____
沿海地区温差___,内陆地区温差___
海拔高,气温_____
气温的
分布
气温的
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午后2时
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海洋
最热月:
最冷月:
7月
1月
最热月:
最冷月:
8月
2月
与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低
小
大
低
判读依据:气温曲线图
判读依据:等温线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变化
影响因素 规律变化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___,两极地区降水___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___,内陆地区降水___
山地迎风坡降水___,背风坡降水___
回归线大陆东岸降水___,大陆西岸降水___
降水的形式:
降水的时间变化: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气压带 风带
多
少
多
少
多
少
多
少
雨、雪、冰雹等
夏雨型、冬雨型、
年雨型、少雨型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影响因素
气 温
降 水
纬度位置
纬度低,气温高
纬度高,气温低
赤道附近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
距海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距海远,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中纬度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
地形因素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山地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热岛效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的分布
A 热带沙漠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E 亚热带季风气候 F 温带季风气候 G 温带大陆性气候 H 温带海洋性气候 I 地中海气候 J 寒带气候 K 高原山地气候
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全年炎热干燥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类型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全年温和湿润
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分布地区
半球位置 北半球的北部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谢谢观看
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