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8 06: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李白和杜甫
蒋勋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11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许多人喜欢争论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读书时,我很大的一个困扰就是在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矛盾和游移。
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在文化当中是被忽略的。早期思想家并非没有碰到这个部分,只是生命充满了两难,为了有所偏重,势必造成对某一部分的忽略。李白式的生命形态在我们的历史当中越来越少,尤其是宋之后。这样的生命形态,年轻、大胆、冒险。《蜀道难》把我们带到一个惊险的世界,对非规则世界发出感叹,这是我们很少有的体验。我们在成长与求知的过程里,一再听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行万里路其实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书房中,生命的真正历练,其实非常少。
在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可以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李白的诗句。今天对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与影子都要解脱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儒家一定是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在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就是一个决然的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宋朝就开始讨论李白、杜甫到底孰优孰劣,从文学的技巧上来讲,杜诗可以学,李白不能够学。李白才气纵横,杜甫有严格的规范,在杜甫诗的国度中,有踪迹可循。
宋朝的苏辙认为李白这样的诗人完全不道德,说李白,“白昼杀人,不以为非”。白天杀人都不认为不对,因为李白的诗句当中,有“笑进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其实文学创作与艺术创作一样,很难用社会的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果用社会功利去解读,都没有办法存留。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书写两个十四五岁的小孩爱得天翻地覆,最后自杀。如果多想一点社会道德或者社会现实,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应该被禁掉。宋朝开始就对李白的诗很害怕,因为李白诗里有很多对个人出走的鼓励,后来的教育都害怕这种态度。在《蜀道难》中,哪里有前人开好的路?《蜀道难》最令人感动的是你必须披荆斩棘自己开路,《蜀道难》的快乐正在于此。宋以后的教育体系害怕李白是因为李白的创造力。创造力常常被理解为毁灭力,因为太冒险了,太不遵循人间的规则。杜甫逐渐成为正统文学里的伟大代表者,而李白则备受争议。
整整一千年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好酒,具有游侠性格,不遵守人间的规则,尽情发挥老庄的生命哲学并将其变成一种典范,所以被称为“诗仙”。
B.早期思想家并不是没有关注到李白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只是因为有所偏重而将其忽略。
C.李白的诗歌中透出一种孤独地出走的豁达,这契合了青春期叛逆、渴望冒险的心理特征,这是青年人喜爱李白的重要原因。
D.杜甫怀着对人间的悲悯,舍弃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毅然承担起在群体中的使命与责任,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李白、杜甫孰优孰劣的讨论始于宋朝,人们更倾向于杜甫更优,这里面有文学技巧的比较,更有社会道德的考量。
B.文章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不能用社会功利去解读文学作品的结论。
C.文章不仅用大量的例子增强说服力,还以区分樟树和榕树的好坏设喻,运用比喻论证,让说理更为形象生动。
D.文章针对人们对李杜优劣的错误认识,破立结合,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自由与青春、成熟与稳重都是值得鼓励的生命状态。
B.杜甫将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在群体当中加以考虑。
C.相较于李白,杜甫讲求文学技巧的规范,所以更能够学。
D.李白诗歌太冒险,太不遵循人间规则,具有毁灭力。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李白的生命意境。(4分)
5.请概括文章倒数第2段的观点,并简要分析该段的行文思路。(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村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儿,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株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社交平台上,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元,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
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儿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儿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第一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实施,得知原因后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们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王亮爬山坡途中坐在山石上挠头思考,“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他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的情节。
B.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来侧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中,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小说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脱贫方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使情节一波三折,增加了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脱贫方法后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分析两个方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并谈谈本文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给你的启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鍼,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百家。
权后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寡俦。子敬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张子布、秦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去亦美矣。”孙权与于禁乘马并行,虞翻呵禁曰:“汝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抗鞭欲击禁,权呵止之。
孙权之称藩也,魏王操召张辽等诸军悉还救樊,未至而围解。徐晃振旅还摩陂,操迎晃七里,置酒大会。王举酒谓晃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亦厚赐桓阶,以为尚书。操嫌荆州残民及其屯田在汉川者,皆欲徙之。司马懿曰:“荆楚轻脆易动,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操曰:“是也。”是后诸亡者悉还出。
(节选自《资冶通鉴·汉纪六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正确的三处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3分)
然A其作B军C屯营D不失E令行F禁止G部界H无废负I路无J拾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冢意思是守墓或守墓者,文中指孙权给吕蒙安排三百户人守墓。
B.孟德,德指德操,孟指在家中排行老大,本文是指曹操的字。
C.屯田是三国时期以及以后历代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D.荆楚,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蒙疾病发作,孙权千方百计为他治疗和护理,在墙壁上挖个小洞偷偷看到吕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便高兴地回顾左右,有时夜不成眠。
B.张辽等各路军队尚未到达樊城,军情已经解除。曹操认为是徐晃保全了樊城、襄阳,又听从司马懿的建议,重赏了桓阶,任命他为尚书。
C.孙权认为周公瑾有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因此能打败曹操,攻取荆州,东吴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比;还认为他有识人之能,推荐了鲁肃这个赞才。
D.孙权下令赦免罪犯,以示庆贺吕蒙的病好了一半;他还认为吕蒙的学问和韬略仅次于周公瑾,可惜他四十二岁就去世,孙权异常悲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虞翻呵禁曰:“汝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2)王举酒谓晃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亦厚赐桓阶,以为尚书。
14.鲁肃在孙权眼中有哪些优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
B.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
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16.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暂时中断后那若有若无、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令人回味。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人们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它表现了苏轼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它表现了苏轼虽遭困境,但旷达洒脱的乐观情绪。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景,指出收复失地刻不容缓,向南宋统治者提出警示。
(4)悲伤至极,无以言表,所以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苏轼一生过着 ① 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 ② 。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饱经风霜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能造就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世人敬仰的伟大诗人。
的确,逆境与磨难是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避的。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 ③ ,消沉堕落;它又是公平的,使有些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可见,逆境与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的脆弱,意志的崩溃。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D.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0.仿照划横线的句子续写,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医嘱就是“饮食要清淡”。于是很多人认为不吃肉、少吃油就是清淡,其实这是误区。长期不吃肉类会造成蛋白质缺乏, ① ,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不利于营养均衡,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袭。
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医生所倡导的清淡饮食是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并采用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营养成分的烹制方法得到的食物。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因此清淡饮食也应该做到食物多样化,主食应粗细搭配, ② ,这样才能保证为身体提供全面、充足的所需营养。合理的烹饪方式多选择蒸、煮、炖、焖、拌等方法烹调食物,避免或少用煎、炸、红烧、干锅等重口味的方式烹饪。
只要科学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就能在实现清淡的同时也能够享受食物的美味,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美丽的西湖边,人们或独自拍摄湖中美景,或围坐一起谈笑,好不惬意。
B.拥有智慧的人,或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或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C.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
D.一眼望去看不清的远处,或有一条宽广的马路,或有一座高耸的桥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本题为任选题型。考生可在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注】选择作文一的,评卷时基准分得分略高。
(1)根据下列要求写作(60分)
词发展到宋代达到了巅峰,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宋词于是成为了可以比肩唐诗的一种文学形式。而苏轼的出现把宋词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苏轼一改词的婉约柔美,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词的境界更加开阔。其后,以辛弃疾为代表,豪放词展现了蓬勃的创造力。请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分析这两首词豪放风格的体现,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一档名为“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引发人们对生活与阅读的思考。摄影镜头记录了阅读者在喧嚣中保持精神宁静的风景,见证了他们对生命里这种纯粹热爱的坚守。
以上材料给你何种启示?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答案C A.断章取义。由第2段中的“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在诗的国度里不遵守人间的规则,选项中的“不遵守人间的规则”遗漏了“在诗的国度里”这一条件,B.曲解原意。由第4段中的“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在文化当中是被忽略的,早期思想家并非没有碰到这个部分,只是生命充满了两难,为了有所偏重,势必造成对某一部分的忽略”可知,“早期思想家”指早于李白的思想家,他们碰到的是文化中的“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而非“李白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D,曲解原意。由第5段中的“今天对杜甫的感动……开始明白他对人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可知,杜甫并非“舍弃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而是“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
2.答案B B.无中生有、曲解原意。由第9段中的“宋朝的苏辙认为李白这样的诗人完全不道德……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果用社会功利去解读,都没有办法存留。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书写两个十四五岁的小孩爱得天翻地覆,最后自杀”可知,文章并没有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文章是以不能用社会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观点批驳苏辙的观点,其间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论证不能用社会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观点。
3.答案D D.偷换概念。由第9段中的“宋以后的教育体系害怕李白是因为李白的创造力。创造力常常被理解为毁灭力,因为太冒险了,太不遵循人间的规则”可知,李白的诗歌具有“创造力”,而非“毁灭力”。
4.答案①年轻、大胆、冒险;(1分) ②十分豁达,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1分)
③强调个体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1分) ④充满创造力。(1分)
由第4段中的“青春的热情、冲动、勇气或冒险,在文化当中是被忽略的……李白式的生命形态在我们的历史当中越来越少,尤其是宋之后。这样的生命形态,年轻、大胆、冒险”可知,李白式的生命形态,即李白的生命意境年轻、大胆、冒险。由第5段中的“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可知,李白的生命意境十分豁达,他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由第6段中的“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可知,李白的生命意境强调个体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由第9段中的“宋以后的教育体系害怕李白是因为李白的创造力”可知,李白的生命意境充满创造力。
5.答案观点:对李白的争议是不必要的。(2分)
行文思路:首先以“不能用社会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观点,批驳了苏辙认为李白“不道德”的观点;(1分)然后进一步指出宋朝以后的教育害怕李白的实质是害怕李白诗中鼓励个人出走的态度和李白的创造力。(1分)
根据题干要求,定位至倒数第2段。这一段首先写“宋朝的苏辙认为李白这样的诗人完全不道德”,然后以“不能用社会功利去解读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观点对苏辙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且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例子来进行论证,最后进一步说到宋朝以后的教育对李白很害怕的原因是李白诗中鼓励个人出走的态度和李白的创造力。作者一步步地论证了对李白的争议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
6.答案C C.“并没有了解村民们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表述错误。根据第11段中的“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及王亮刚被上级派到崮崖村。
7.答案B B.“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来侧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表述错误。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是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塑造”。
8.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划线部分描绘了崮崖村致富后的诗情画意的景色,与前文的荒凉贫瘠形成对比。
②衬托人物心情。优美的画面衬托了王亮在带领村民脱贫后喜悦的心情。
③升华小说主题。焕发生机的景色反映了致富后崮崖村农民们生活状态,使小说脱贫致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9.答案失败原因:对客观实际了解不全面,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短视的财。(2分)
成功原因:保护了荆棵,顺应自然;依靠遍野荆花,大量养蜂,生产的纯正的荆花蜜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分)
启示: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不能顾此失彼;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
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2分)
10.DGI (句意:可是他行军作战,安营驻守,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辖区内,官员都尽心尽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不失令行禁止”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然”表转折不需要单独成句。)
11.C (“屯田是三国时期以及以后历代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错。应该是汉朝开始实施。故选C)
12.B“曹操认为是徐晃保全了樊城、襄阳,又听从司马懿的建议,重赏了桓阶,任命他为尚书”错。原文“徐晃振旅还摩陂,操迎晃七里,置酒大会。王举酒谓晃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亦厚赐桓阶,以为尚书……司马懿曰:‘荆楚轻脆易动,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操曰:‘是也。’”,意思是徐晃回到摩陂,曹操亲自迎接徐晃,摆酒宴款待,并说保全樊城、襄阳,是徐晃的功劳。又重赏了桓阶,任命他为尚书。……司马懿说在荆楚一带的力量还很薄弱,容易发生动荡,关羽刚刚被消灭,那些作恶的人,或藏或逃,在等待观望;如果迁徙那些善良的人,既伤了他们的心,又使那些离开的人不敢再回来。曹操认可了这一点。据此看出,司马懿的建议和徐晃、桓阶无关。故选B.)
13(1)虞翻斥责于禁说:“你是个俘虏,怎么敢和我们主公并马而行!”(“呵”,呵斥,斥责;“汝降虏”,判断句,你是个俘虏;“何敢……乎”,怎么敢……呢?)
(2)魏王举杯对徐晃说:“保全樊城、襄阳,是将军的功劳。”又重赏了桓阶,任命他为尚书。(“全”,保全;“厚赐”,重赏;“以为”,以之为,任命他做。)
14、①有建立帝王大业的远大谋略。②劝孙权召回周瑜迎击曹操。③治理方法很好
[参考译文] 吕蒙还未来得及受封便疾病发作,孙权把他接来,安顿在行馆的侧房,千方百计为他治疗和护理。医生为吕蒙针灸时,孙权便为他感到愁苦悲伤;想多去看望几次,又恐怕他劳累,只好在墙壁上挖个小洞经常偷看,见吕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便高兴地回顾左右;不然的话,便唉声叹气,夜不成眠。吕蒙的病好了一半,孙权便下令赦免罪犯,以示庆贺,文武官员都来道喜。
不久,吕蒙竟然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孙权异常悲痛,命令三百户人家守护他的坟墓。
后来,孙权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周公瑾有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因此能打败曹操,攻取荆州,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比。鲁子敬经周瑜的推荐和我相识,我与他闲谈,便谈及建立帝王大业的远大谋略,这是第一件痛快事。后来,曹操接着收服刘琮的势力,扬言亲率水、陆军数十万同时南下,我询问所有将领,请都对策,谁都不愿先回答,问到张昭、秦松时,都说应派使者写好公文,前去迎接。鲁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速召回周公瑾,命令他率大军迎击曹操,这是第二件痛快事。此后,他虽然劝我把土地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一个失误,但却不足以损害他的两大贡献。周公对一个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忽略他的失误而重视他的贡献,常常将他比作邓禹。吕子明年轻时,我认为他只是不怕艰难,果敢不怕死而已;在他年长以后,学问愈来愈好,韬略常常出奇制胜,可仅次于周公瑾,只是言谈议论、才华横溢不如他罢了。谋划消灭关羽这一点,却超过鲁子敬。鲁子敬给我的信中说:‘成就帝王大业的人,都要利用他人的力量开路,对关羽不值得顾忌。’这是鲁子敬实际不能对付关羽,外表却空说大话罢了;我仍原谅了他,没有苛刻指责。可是他行军作战,安营驻守,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辖区内,官员都尽心尽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他的治理方法还是很好的。”孙权和于禁乘马并行,虞翻斥责于禁说:“你是个俘虏,怎么敢和我们主公并马而行!”举鞭要抽打于禁,孙权呵斥制止了他。
孙权臣服后,魏王曹操召张辽等各路军队都回来解救樊城,尚未到达,樊城的包围已经解除。徐晃整顿好军队回到摩陂,曹操亲到七里之外迎接徐晃,大摆酒宴,款待众将士。魏王举杯对徐晃说:“保全樊城、襄阳,是将军的功劳。”又重赏了桓阶,任命他为尚书。曹操对荆州的残余民众和在汉水两岸屯田的人有疑忌,想将这些人全部迁徙到其他地区。司马懿说:“我们在荆楚一带的力量还很薄弱,容易发生动荡,关羽刚刚被消灭,那些作恶的人,或藏或逃,在等待观望;如果迁徙那些善良的人,既伤了他们的心,又使那些离开的人不敢再回来。”曹操说:“你说得对。”从此以后,那些逃亡的人果然都回来了。
15.B(“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有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
16.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之意。
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答出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五言排律,共六联十二句。寄:两人相隔两地,想起友人,将诗写好遥寄给对方。此时元稹被贬通州司马,白居易正在赴任江州司马的途中。两人既是好友,更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于是白居易有三首诗寄给远方的好友元稹。这是第三首诗。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国”指京城。“物”指第三联中的“河岳气”。白居易为了表达两人深沉的友谊,用了比拟的手法。将两人的关系与现状比作情意投合的云气。比拟手法的运用有两个好处。一是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二是含蓄委婉,不至于被政敌利用。诗人被贬离开京城有一段时间了,诗人自然有一种悲伤落寞的情绪,但是让诗人高兴的是想起了远方的友人。诗人与友人都是流落他乡之客,不能归家,同处于困厄之中。有友人“相伴”,也不显得孤单了。单单看首联,略显突兀。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第二联紧承首联来写,解释为什么诗人会觉得“喜逢物似人”呢?原来是诗人在去往江州的船上想起了在通州做司马的元稹。两人相似的遭遇让诗人略感安慰。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诗人用比拟的手法,将自己与元稹的友情看作江山之气,两人脾胃相合,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相聚之时有如江之气与山之气相融。格外和乐融洽。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然而狂风将氛氲的江山之气吹散,合在一起的云雾也变成两片孤云。第四联用狂风吹散云气来象征着两人被贬相隔千里的命运。因此,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这里的“风”指上联中的“狂风”。从句意来看:狂风有时尽,被贬也不是遥遥无期。你我终将会回到朝廷,受到重用。你我相识相知难道没有什么原因吗?言下之意,你我都是正直的人,被小人逼迫才流落到这步田地。这一联解释了诗人与友人被贬的原因,也委婉表达对统治者的怨言。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你我相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鼓励。
全诗以江之气与山之气来比拟两人,用氛氲的云气相合比喻两人相聚的合乐,用孤云象征两人相隔千里。比拟生动形象,两人境况相似,鼓励友人重振士气,走出人生的阴霾,期待仕途的显达。表达了诗人不得志却积极旷达的心态。
17.(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B 原文和B选项都是借代
19.①颠沛流离(坎坷不平)②炉火纯青(登峰造极)③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0.示例:如若终日置身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他又怎能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胸怀呢?
21.B 文中画横线处的“或”表示“选择”,只有B项中的“或”用法与横线处的“或”用法相同,A项的“或”表示“有的”,C、D两项的“或”表示“或许”。故选B。
22.①而油脂摄入不足②菜品应荤素搭配③还能够收获健康
23.作文一:本作文为文学评论。评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词风的体现。学生只要围绕豪放的体现论述即可。参考角度:1.意象和意境方面;2.人物形象方面3.思想情感方面等。
作文二:材料以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内容引出了“生活与阅读”的话题,以“精神宁静”和“纯粹热爱”分别点出阅读的意义和状态。学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围绕“阅读”展开论述即可。
注:选择作文一的,基准分比作文二高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