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4课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作者:陈锡添新闻的有关知识新闻这一文体,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消息又称新闻,它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主要特征:
——内容真实,报道快速。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有引标题、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必备)
结语:小结、启发、号召、分析、展望
新闻的结构特点
一条新闻它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部分组成。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通常的说法,就是把最重量级的内容放最上面,其次的放后面,再次的再后面,形成一种重心居上的结构。这种结构中的消息的各个部分,分别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消 息
1、消息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讲话,及时地 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2、消息的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通 讯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通讯的类别:通讯与消息相比:侧重写人侧重写事详细完整简要概括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灵活)以记叙为主弱强作者介绍陈锡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现为《香港商报》总编辑。1992年1月19——1月23日,邓小平视察深圳时,这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新闻记者被指派为当地唯一的文字记者,全程随同采访。是年3月26日,本文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背景资料 当时的形势特点是:思想领域在大做如何反和平演变的文章,不断提醒国人应该如何认真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力避重蹈覆辙。具体行动中,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改革的新举措都显得步履艰难。先行尝试进行市场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一方面遇到的阻力更大一些。不少人甚至因此对改革开放的前途表示担忧。
深圳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而且是他亲自设计的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平同志来深圳视察,意义非同一般。1992年1月19—23日邓小平同志一行视察深圳特区和省、市领导亲切谈话标题解读:“东方风来眼满春”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作者借用过来做标题,很贴切。“东方”指中国,“风”指改革开放之风,“满眼春”用比喻说明改革开放使中国生机勃 勃,焕发活力。导语交代了什么?有什么特点?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了邓小平来深圳特区考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富有激情。一、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导语: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 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 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第三部分: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 第四部分: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作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离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结语: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的伟大意义。
二、探讨文章的写法1、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练习三)
——领袖风范,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自信果断,平易近人。
——细节描写、客观叙述2、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通讯报道中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练习二)
——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
安排上: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②头尾呼应。
3、文章的标题和开头有什么特色?这是摘自唐朝诗人李贺诗中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作者借此表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 “题好文一半”
标题:
鲜明、概括
正确、生动
主标宜虚
副标宜实“万事开头难”交代了自然时令:南国之春
交代了政治时势:关键时刻
南巡意义:鼓舞作用
比兴手法、一语双关
——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富有激情。
小结全文:
本篇通讯生动地记叙了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二次来到深圳考察的主要活动和他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使深圳及全国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对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课件15张PPT。第4课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作者:陈锡添 什么是新闻?
新鲜的事情 四面八方的事情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博加特)
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
(爱得华)
新闻就是最多数人所注意而感到兴趣的最新的事实。
(黄天鹏)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新 闻2.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3.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4.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 关于新闻标题与导语、新闻标题与标题新闻1.新闻标题与导语 “标题”是新闻的橱窗,具有多行性和层次性。
通常有三行标题:第一行称为引题;
第二行称为正题;
第三行称为副题。 “导语”就是一篇新闻报道中的正文第一句或开头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要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全篇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内容。
“导语”应具备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2.新闻标题与标题新闻 新闻标题只标示新闻的核心对象的核心事件,不一定要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全部概括出来(有的内容还要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表达),因此,一般不会具备完整的新闻五要素。 标题新闻也叫一句话新闻,即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
一般具备新闻五要素中的四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怎样撰写标题新闻与新闻标题 关键是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首先找出重要的语段或语句。新闻分正文、导语和背景几部分,迅速找准答题区间,通常情况下,主要看导语。其次是对照“标题新闻”的答题要点逐一搜寻、概括,以“导语”为搜寻、概括的重点,同时兼顾其他的内容。怎样撰写标题新闻? 第一、准确表达新闻事实。怎样撰写好新闻标题? 第二、生动表达事实。 第三、立片言而居要。 第四、主副搭配,虚实结合。解题:本文是一篇通讯报道,记邓小平同志1992年到深圳视察之事。“东方”指中国,“风”指改革开放之风,“满眼春”用比喻的修辞说明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生机勃勃,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东方风来满眼春”是唐代有“诗鬼”之称的诗人李贺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无限的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作者简介陈锡添,中国人大新闻系毕业。当时,他是当地指派的唯一的文字记者,全程随同采访。1992年3月26日发表了此文,曾引起强烈反响。 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思想领域在大做反和平演变的文章,不断提醒国人应该如何认真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努力避免重蹈覆辙。在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上,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甚至对开放的前途表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再巡视察,并以他贯双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的观念。整体感知通讯导语:简洁交代 自然和社会环境第一部分:参观市容 区别姓资与姓社第二部分:考察国贸 谈中心与基本点第三部分:在华侨城 构想出共同富裕第四部分:亲切座谈 坚持本质大胆闯第五部分:前往珠海 不怕错误搞快点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记叙邓小平同志的深圳考察?以时间为顺序
以行踪为线索请概括文章第四部分小平同志的谈话内容要点。1.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闯,敢冒风险。
2.肯定省、市领导人的工作。
3.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鼓励同志们敢试敢改。
4.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搞争论,大胆改革。1.按时间顺序剪裁、刻画人物。 作者只选取和报道他与深圳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场景和谈话来写,写场景是为了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现人们对他的爱戴;写谈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气魄,以及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描画的宏伟蓝图。2.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再现伟人形象。消息改写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南巡深圳 [本报讯](记者 秦建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于1月19日至23日南巡深圳,实事求是地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
在深圳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小平同志参观了深圳市容,考察了国贸中心大厦,游览了华侨城景区,就特区的性质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与深圳市的有关领导进行了广泛的交谈。交谈中,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要加快特区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小平同志的到来,是对深圳特区最大的关怀和支持,是对深圳人民最大的鼓舞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