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8 22: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将相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连词成句的读的基本方法,再运用上一节课学到的“不停读,不回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借助小标题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结合三个故事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形象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人物形象。
4.迁移运用速读方法,练习阅读。
教学重难点:
结合三个故事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形象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人物形象。迁移运用速读方法,练习阅读。
教学过程:
回顾上节课的快速阅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停读,不回读。
师:为了检测大家学到这个方法没有,我们来快速读一读这段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
小资料: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
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前后经
历十余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学生回答。
师过渡:今天我们来走进一个出自《史记》的故事《将相和》。请大家用上节课学到的快速阅读方法读这篇课文,课文大约1600字,在5分钟左右读完。
一读,用上节课的方法读,读懂大意
读后检测:
将是谁,
相是谁,
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了?
二读,学方法,速读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1.学方法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出示课后练习二学习连词成句的看。
练习连词成句地读,抓住主要意思。
2.练方法
用上上面说到的两种速读方法:第一集中注意力,不停读,不回读;第二连词成句地读,用5分钟读完课文,获取更多的信息。
检验速读效果:
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语句排序。
( )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使秦王没占到便宜。
(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 )廉颇很不服气,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他如果碰见蔺相如,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赵国避让廉颇。
三读,读出人物性格特点
1.举一,读“完璧归赵”,知人物特点
出示自读提示:
读1——9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故事,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汇报一,完璧归赵是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汇报二,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从蔺相如主动送和氏璧到秦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的有担当的人。
师:能不能找到关键词句来提醒大家关注?
预设:我画出的是:从“正在为难的时候”可以知道这件事不容易,责任重大;从“想了一会儿”,和“如果……如果”可以知道蔺相如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和谨慎行事的基础上的。
预设:从“怒发冲冠和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可以知道他有勇有谋。
2.反三,读“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知人物特点
出示自读提示:
分组读,1,2 两组读“渑池会面”,圈画关键词句,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蔺相如和廉颇是什么样的人?3,4两组读“负荆请罪”,圈画关机词句,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蔺相如和廉颇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读,分组交流。
全班汇报
3.小结,完整把握
(1)完整把握人物
师: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联系全文,说说你眼中的蔺相如和廉颇。
学生发言,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全面说完整。
学生交流后,用一段话填空明确
(2)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同学认为题目是《将相和》,这篇文章只写后一个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了,前面两个故事可以删去。你觉得呢?你的理由是?
预设:不可以删去。前面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和铺垫,没有前面的故事后面的故事就显得突然。这三个故事是紧密联系的,是因果关系。
预设:我觉得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是: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因此不能删去前面两个故事。
四读,迁移方法,拓展阅读
用2分钟时间,读完故事,并回答文后问题。
毛遂自荐
秦国和赵国交战,秦国军队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谈判,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请楚王发兵救赵。平原君打算带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同到楚国,商量联合抗秦。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人,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推荐自己。平原君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毛遂,大良人,我到您门下三年了。”平原君一听,不屑地说:“三年了,我怎么都不知道你。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搁在兜里,锥子尖儿也会露出来。”毛遂说:“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我这把锥子,您要是把它放在兜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单单露个尖儿就算了嘛?”平原君佩服他的胆量和口才,就同意让他加入。
到楚国后,平原君跟楚王讨论联合抗秦的事。毛遂他们在台阶下等着。楚王说:“历来主张抗秦的都没有好下场。”任平原君怎么说,楚王就是不同意。突然,毛遂拿着宝剑上了台阶,跑到楚王面前嚷道:“联合不联合,一句话就行了,怎么半天还没说清楚?”楚王大怒:“我跟你主人商议国家大事,你多什么嘴?”毛遂拿着宝剑又往前走了一步,说:“联合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楚王见他跑过来很害怕,又听他的话在理,便换了副笑脸对他说:“先生有什么高见?”毛遂冲楚王一抱拳说:“楚国有5000多里土地,上百万甲兵,一直做着霸主,以前的历史多么光荣!没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着打败仗,堂堂的国王当了秦国的俘虏,最后死在秦国,这不是楚国的耻辱吗?今天平原君来跟大王商议,联合抗秦,并不单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啊!”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楚王只能点着头说:“你说的是,我同意联合抗秦。”
楚王和平原君当场结盟,平原君和其他门客都佩服这把锥子所起的作用。
请你完成练习,检验一下自己快速阅读的效果吧。
1.默读这篇短文,你大约用了( )分钟?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你采用的方法是:
(1)( )
(2)( )
2.根据短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
毛遂自荐——( )——( )
3.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平原君一开始并不认为毛遂拥有才能。
B从第三段楚王因为害怕毛遂的勇猛,所以转变了态度,同意联合抗秦。
c通过短文可知,成语毛遂自荐的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用来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去做事。
4.文中的毛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写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