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17课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王安石塑像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解 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6):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
禅
山
示
意
图研读课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一自然段词类活用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3、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思考题:
1.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
2.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第二自然段空间方位图褒
禅
山
洞
口1、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3、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4、见: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
5、至:动词作名词,到来的人词类活用平旷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略述前洞后洞概况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自然段→悔 对 比补叙出洞后的心情 深 →→难 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对比???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第三自然段古今异义1、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2、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特殊句式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介词结构后置)
2、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思考题:
1、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
“志”、“力”、“物”
2.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尽吾志”这句话跟第三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思考: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结 构第三段:第二段“于是余有叹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自然段词类活用1.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2.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特殊句式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思考: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慎取”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音谬游后洞记游议论.音谬
怠而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见闻感受借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记游为辅议论为主阐明提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第五、六自然段第五、六自然段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第五、六自然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 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结构总结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出深思慎取有志、力、物中心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写作特点课件29张PPT。第17课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 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 力。如《明妃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背景知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
二
三(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中心句——(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6):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结 构——空间方位图研读课文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 。表判断,乃,是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特殊句式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应。
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 / 更有人 / 责怪,埋怨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重点词句心得,收获,名词因为/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不平常 / 景观,名词到达 / 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对于/是,算得上,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此予之所得也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第四段: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弄错,使…错,使动用法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的原因尽,完 / 说,动词因为=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判断句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应?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其文漫灭”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句照应。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议一议: “志” “力” “物”第五六段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游褒禅山 记记叙议论介绍山、碑介绍洞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洞入之愈深→ 愈难 →愈奇 余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夫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总结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
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
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
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
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
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
古今异义 1、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 很、十分。)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 (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