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点梳理评价
5 第五单元考点梳理评价
一、字词句基础。
1.[福建特色,字形]看拼音,写词语。
制作糖炒米的shī fu( )在小朋友的眼中是最有pài tóu( )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将zhī ma( )和炒米倒入táng jiāng( )中,然后shǒu wàn( )翻动着,快速地搅拌起来。很快,美味的糖炒米就出炉了。
2.[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揪住(qiū) 扳动(bān)
B. 颧骨(quán) 绊倒(pàn)
C. 伤疤(bā) 监生(jiān)
D. 铸造(zhù) 露馅儿(xiàn)
3.[字形]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字义]给句中加点的字依次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绝:①独一无二的;②绝对;③断绝。
(1)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
(3)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
A. ②①③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 ①②③
5.[词语积累]下列四字词语中,不是描写人物动作的一项是( )。
A. 推拉拽顶 B. 手舞足蹈
C. 能言善辩 D. 摸爬滚打
6.[词语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立刻)
B.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身份)
C.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一声连着一声)
D.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古时对男童的称呼)
7.[词语运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雨后地面湿滑,天天不小心在操场上摔了个仰面朝天。
B. 逢年过节时,爸爸的拿手好菜总是让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C. 一条鱼儿从眼前游过,哥哥手疾眼快,一下子就抓住了鱼儿。
D. 大家对玻璃是小羽打碎的这件事半信半疑,因为监控拍得清清楚楚。
8.[病句诊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两茎灯草》的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
B. 他把小嘎子的故事讲得引人注目,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C. 为迎接“五一”劳动节,同学们清洗并打扫了教室。
D.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新情境,描写方法]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按不同的描写方法将课文中的一些语句摘抄了下来,下列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外貌描写)
B. 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动作描写)
C.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语言描写)
D. 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神态描写)
10.[写作方法]下列关于写人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选用典型事例
B. 可以凭空想象
C. 描写周围人的反应
D. 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二、课文主题与理解。
1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
(2)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意思是,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
(3)《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都选用了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
12.下列人物和其特点不对应的是( )。
A. 小嘎子——顽皮机敏
B. 祥子——阴险狡诈
C. 严监生——吝啬至极
D. 刷子李——技艺高超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这段话描写了 的情景。
(2)这段话描写的两个方面是( )。
A. 刷墙动作、刷墙效果
B. 刷墙动作、刷墙声音
C. 刷墙神态、刷墙效果
D. 刷墙神态、刷墙声音
(3)选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 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刷子李的特点。仿照画线句,用上同样的描写方法,写一写爷爷练习书法时的样子。
答案
1.师傅 派头 芝麻 糖浆 手腕
2.D 3.B 4.A 5.C 6.B 7.D
8.D 9.D 10.B
11.(1)× (2)√ (3)×
12.B
13.(1)刷子李刷墙(或师傅刷墙)
(2)A
(3)动作 技艺高超
【示例】爷爷右手持笔,蘸饱墨汁,悬起手腕,提笔在纸上左旋右转,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一幅如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