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7.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7.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30 15: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走马川行奉送
封大夫出师西征盛唐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接下来是专业的朗读边塞诗竞猜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
饮马渡秋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人不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欲饮琵琶马上催。 平明寻白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欲将轻骑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风吹一夜满关山!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
  (3) 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注释 您难道不曾看见,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
  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
  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韵 释 根据这首诗诗猜测当时的时代背景,每组选取一句诗进行具体分析(意象、艺术手法、表达情感……)注意细节描写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 “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1、看看这首诗在用韵上有什么特点?
2、有人说,岑参的边塞诗意奇语奇,请从文中找出例子说明。(课文问题)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风格: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边塞诗的代表:高适,岑参,李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火山云歌送別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边塞诗欣赏岑参的诗具有怎么样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集》)翁方纲也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洲诗话》)。 前人说“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察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请你就我们读过的诗歌,做点体会分析,并说说这两类诗歌有怎样的区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