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02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春夏之交是出游的好时节,漫步在湖岸,能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列生命现象及其解释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湖边的垂柳发出嫩芽,长出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往水里撒鱼食,鱼儿争先恐后游过来——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野鸭看到人靠近,很快游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湖里的荷花盛开,有粉色,也有白色——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
【答案】A
【解析】A、湖边的垂柳发出嫩芽,长出新叶,说明生物能生长,符合题意;
B、往水里撒鱼食,鱼儿争先恐后游过来,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不符合题意;
C、野鸭看到人靠近,很快游走了,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不符合题意;
D、湖里的荷花盛开,有粉色,也有白色,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南橘北枳”反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答案】D
【解析】A、“南橘北枳”表示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这主要反应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柑橘(生物)的影响,A正确;
B、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B正确;
C、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容易垮塌溃堤。故“蚁穴溃堤”体现了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C正确;
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D错误。
3.小敏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 )
A.物像不清晰——调节光圈
B.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C.镜头有污点——用眼镜布擦拭
D.物像太小——换高倍物镜
【答案】D
【解析】A、物像不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A错误;
B、物像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玻片,B错误;
C、镜头有污点——用擦镜纸擦拭,C错误;
D、物像太小——换高倍物镜,D正确;
4.下面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的步骤是( )
A.步骤1: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B.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C.步骤3: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D.步骤4: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 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的步骤是: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5.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于⑤中
B.④是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C.②是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D.③是叶绿体,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答案】D
【解析】A.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切西瓜的时候,常常会有很红色多汁液流出,这些汁液是来自细胞结构的⑤液泡,A正确。
B.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B正确。
C.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C正确。
D.③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D错误。
6.如图为“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载玻片上放少许棉花纤维可以固定草履虫
B.甲图中,草履虫将朝食盐方向运动
C.乙图中,草履虫将朝肉汁方向运动
D.草履虫通过表膜变形的方式进行运动
【答案】C
【解析】AD.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AD不符合题意。
BC.实验中在甲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滴中,即草履虫向左移动。乙图中,在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滴肉汁,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滴中去。即草履虫向右移动。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以下是根尖的结构图,相应说法正确的是( )
A.幼根的生长主要靠①区和②区 B.根吸收水和无机盐主要靠①区
C.②区细胞终生具有分裂能力 D.③区细胞生长速度最快
【答案】B
【解析】A.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③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②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A不符合题意。
B.①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已经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符合题意。
C.③分生区,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分生组织。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 ,外观不透明,C不符合题意。
D.②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D不符合题意。
8.给植物一次施肥过度,出现“烧苗”的原因是( )
A.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B.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C.土壤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的浓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A
【解析】给植物一次施肥过量,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出现烧苗现象。
9.小龙同学在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如下图):将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室外3-4小时后,取出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结果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伸入②试管的木条不复燃。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说明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B.伸入②试管的木条不复燃,说明金鱼藻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设计乙装置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温度
D.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答案】C
【解析】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说明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A正确;
伸入②试管的木条不复燃,说明金鱼藻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设计乙装置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光照,而不是温度,C不正确;
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D正确。
10.叶片由哪三部分组成的( )
A.表皮、叶肉和叶脉 B.表皮、叶脉和气孔
C.表皮、叶肉和气孔 D.叶肉、叶脉和气孔
【答案】A
【解析】A、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A正确;
B、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气孔是表皮上的结构.B错误;
C、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气孔是表皮上的结构.C错误;
D、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气孔是表皮上的结构.D错误;
11.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采收后的玉米要及时晾晒——降低玉米粒的呼吸作用
B.洪涝灾害及时排水——保证根得到充足的氧气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C.带土移栽植物幼苗——抑制植物的蒸腾作用
D.作物种植要“正其行,通其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A.玉米种子储存前晒干是为了减少水的含量,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延长储存时间,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因此,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的正常呼吸,B不符合题意。
C.移栽植物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符合题意。
D.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等。“正其行,通其风”可以确保通风透光,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D不符合题意。
12.我国每年的植树节是( )
A.4月5日 B.5月1日 C.3月12日 D.6月5日
【答案】C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从而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所以我们应多植树造林,我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8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如图是成熟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
(2)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有:a.甲具有[ ](填字母),它能够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b.[⑥]细胞质中具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③] ;c.植物细胞还具有[ ](填字母),吃西瓜时,我们会感到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内含有溶解着糖分的细胞液。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结构是[ ](填字母)。
(4)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但却有着“动力车间”之称的结构是 。
【答案】(1)甲
(2)①;叶绿体;⑤
(3)④
(4)线粒体
【解析】(1)甲图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所以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甲。
(2)甲图是植物细胞模式图,因为具有①细胞壁、③叶绿体、⑤液泡。①细胞壁,能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的功能;③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⑤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吃西瓜时,我们会感到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内含有溶解着糖分的细胞液。
(3)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结构是④细胞核。
(4)呼吸作用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但却有着“动力车间”之称的结构是线粒体。
14.下图是桃花和桃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②]和[③]组成的结构叫做 ,是花的主要结构之一。
(2)甲图中的花粉从[②]散发出来,落到[ ] 上,完成授粉。
(3)图乙中的[⑧]由图甲中的[ ] 发育而成;主要的食用部分[⑦]由
发育而成。
【答案】(1)雄蕊
(2)①;柱头
(3)⑥;胚珠;子房壁
【解析】(1)图中,①是柱头,②是花药,③是花丝,④是花柱,⑤是子房,⑥是胚珠,其中,②花药和③花丝组成雄蕊,①柱头、④花柱和⑤子房组成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2)甲图中,花开放以后,花药裂开,花粉散发出来,通过风或者昆虫的帮助,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完成授粉。
(3)图乙中,⑦是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来的,⑧是种子,是受精后的⑥胚珠发育来。
15.下图中,甲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部分步骤的示意图,乙为显微镜的构造图,丙、丁为观察该装片时看到的两个视野。据图回答:
(1)图甲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图丙中属于气泡的是 (填序号),气泡的产生是由于图甲中 (填字母)步骤操作不当引起的。
(2)从丙→丁,需要转动图乙中显微镜的 (填序号),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 (填序号)。
(3)如果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则图甲c步骤中的“滴生理盐水”应该改成 。
【答案】(1)cbad;⑦;a
(2)②;③
(3)滴清水
【解析】(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吸,图甲中a盖片,b刮,c滴,d染,因此图甲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cbad。
(2)图乙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反光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从丙→丁,需要转动图乙中显微镜的②转换器,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物镜。
(3)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由于人的细胞液的浓度与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一致,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因吸水而膨胀,或失水而皱缩,应向载玻片上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如果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则图甲c步骤中的“滴生理盐水”应该改成滴清水。
16.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存放种子的条件,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AB广口瓶中放入的种子均为干燥的种子,试管中均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请你回答问题:
(1)实验中,设计A装置的作用是 .
(2)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加入清水后,种子的 作用加强,该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 内进行,请你写出其反应式 .
(4)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储存种子应注意的问题是 .
【答案】(1)对照作用
(2)A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
(3)呼吸;线粒体;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4)种子应晾晒干后再贮存
【解析】(1)阅读题干,观察实验装置可知,A组装置中的种子是干燥的,B组装置中的种子是湿润的,而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存放种子的条件,由此可以判断设计A装置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2)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因此可以延长保存时间。A组装置中的种子是干燥的,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B组装置中的种子是湿润的,B组种子呼吸作用强,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并释放二氧化碳。所以预测该实验的结果是A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
(3)给干燥种子加入清水后,种子吸收水分,细胞活性增强,所以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而呼吸作用在种子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进行,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由该探究实验可知: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因此对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减慢,可以延长储存时间。应用于储存种子中,应注意种子应晾晒干后再贮存。
17.图是盛夏的晴天某植物一昼夜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B点植物处于 (填“有光”或“无光”)环境中,CD段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2)EF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 (填“增加”或“减少”),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植物细胞的 内,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 .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维持大气中的 平衡。
【答案】(1)有光;中午光照过强,部分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
(2)增加;叶绿体;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碳﹣氧
【解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AB段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逐渐增多,表明植物光合作用慢慢开始;B、F点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0,表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CD段随着气温增高,蒸腾作用增强,水分散失增多,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下降;DE段,气孔开放,二氧化碳供应恢复正常,光合作用增强;EF段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FG段光合作用继续减弱小于呼吸作用强度直至为0。
(1)由于A点后二氧化碳的释放吸收量逐渐增多,说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处于有光环境中,CD段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午光照过强,部分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
(2)EF段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减小,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在逐渐减弱,但是其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图中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18.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来证明。
请你依据题意完成如下内容:
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吗?
(二)作出假设: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三)制定方案:
(四)实验过程:
(1)暗处理的目的是 。
(2)叶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处理的目的是设置 。
(3)实验中的变量是 。
(4)实验现象:遮光的部位颜色 ,未遮光的部位颜色 。(填“变蓝”或“没有变蓝”)
(5)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 。
【答案】(1)去除原有的淀粉
(2)对照实验
(3)光
(4)没有变蓝;变蓝
(5)淀粉
【解析】(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2) 叶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处理的目的是设置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3)实验中,叶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可以看出变量为光。
(4)滴加碘液后,遮光部位没见到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所以,不会变蓝,未遮光部位因为有光,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叶片变蓝。
(5)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属于有机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02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春夏之交是出游的好时节,漫步在湖岸,能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列生命现象及其解释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湖边的垂柳发出嫩芽,长出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往水里撒鱼食,鱼儿争先恐后游过来——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野鸭看到人靠近,很快游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湖里的荷花盛开,有粉色,也有白色——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
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南橘北枳”反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3.小敏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 )
A.物像不清晰——调节光圈
B.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C.镜头有污点——用眼镜布擦拭
D.物像太小——换高倍物镜
4.下面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的步骤是( )
A.步骤1: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B.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C.步骤3: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D.步骤4: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5.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于⑤中
B.④是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C.②是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D.③是叶绿体,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6.如图为“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载玻片上放少许棉花纤维可以固定草履虫
B.甲图中,草履虫将朝食盐方向运动
C.乙图中,草履虫将朝肉汁方向运动
D.草履虫通过表膜变形的方式进行运动
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以下是根尖的结构图,相应说法正确的是( )
A.幼根的生长主要靠①区和②区 B.根吸收水和无机盐主要靠①区
C.②区细胞终生具有分裂能力 D.③区细胞生长速度最快
8.给植物一次施肥过度,出现“烧苗”的原因是( )
A.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B.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C.土壤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的浓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小龙同学在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如下图):将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室外3-4小时后,取出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结果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伸入②试管的木条不复燃。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说明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B.伸入②试管的木条不复燃,说明金鱼藻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设计乙装置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温度
D.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10.叶片由哪三部分组成的( )
A.表皮、叶肉和叶脉 B.表皮、叶脉和气孔
C.表皮、叶肉和气孔 D.叶肉、叶脉和气孔
11.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采收后的玉米要及时晾晒——降低玉米粒的呼吸作用
B.洪涝灾害及时排水——保证根得到充足的氧气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C.带土移栽植物幼苗——抑制植物的蒸腾作用
D.作物种植要“正其行,通其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12.我国每年的植树节是( )
A.4月5日 B.5月1日 C.3月12日 D.6月5日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8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如图是成熟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
(2)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有:a.甲具有[ ](填字母),它能够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b.[⑥]细胞质中具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③] ;c.植物细胞还具有[ ](填字母),吃西瓜时,我们会感到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内含有溶解着糖分的细胞液。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结构是[ ](填字母)。
(4)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但却有着“动力车间”之称的结构是 。
14.下图是桃花和桃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②]和[③]组成的结构叫做 ,是花的主要结构之一。
(2)甲图中的花粉从[②]散发出来,落到[ ] 上,完成授粉。
(3)图乙中的[⑧]由图甲中的[ ] 发育而成;主要的食用部分[⑦]由
发育而成。
15.下图中,甲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部分步骤的示意图,乙为显微镜的构造图,丙、丁为观察该装片时看到的两个视野。据图回答:
(1)图甲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图丙中属于气泡的是 (填序号),气泡的产生是由于图甲中 (填字母)步骤操作不当引起的。
(2)从丙→丁,需要转动图乙中显微镜的 (填序号),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 (填序号)。
(3)如果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则图甲c步骤中的“滴生理盐水”应该改成 。
16.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存放种子的条件,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AB广口瓶中放入的种子均为干燥的种子,试管中均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请你回答问题:
(1)实验中,设计A装置的作用是 .
(2)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加入清水后,种子的 作用加强,该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 内进行,请你写出其反应式 .
(4)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储存种子应注意的问题是 .
17.图是盛夏的晴天某植物一昼夜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B点植物处于 (填“有光”或“无光”)环境中,CD段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2)EF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 (填“增加”或“减少”),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植物细胞的 内,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 .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维持大气中的 平衡。
18.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来证明。
请你依据题意完成如下内容:
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吗?
(二)作出假设: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三)制定方案:
(四)实验过程:
(1)暗处理的目的是 。
(2)叶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处理的目的是设置 。
(3)实验中的变量是 。
(4)实验现象:遮光的部位颜色 ,未遮光的部位颜色 。(填“变蓝”或“没有变蓝”)
(5)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