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共34张PPT+1个视频)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共34张PPT+1个视频)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8 15: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2021·广东,2)“葛(葛藤)之覃兮,施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习目标
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举例
3、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注意事项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思考:动物园中有多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这所有的生物加上环境是生态系统吗?
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二.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由哪些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关系。
生态瓶
植物
微生物
1.哪些生物?
水、空气等非生物
动物
2.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
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固定太阳能
捕食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通过获取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有机物的能量
3.作用?



消费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分解者
(decomposer)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作用:
地位:
生态系统
生产者
(producer)
自养生物
地 位:
主要作用: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①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光能自养型:
化能自养型:
绿色植物(主要)、蓝细菌
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
主要是动物、猪笼草
生态系统
消费者
(consumer)
异养
生态系统的最活跃成分
地位:
作用:
营捕食生活的生物:
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①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②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菟丝子、寄生动物
寄生细菌或病毒
生态系统
分解者
(decomposer)
异养
必需的关键成分
地位:
作用: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秃鹫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E.细菌就是分解者( )
A.秃鹫属于消费者( )
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
B.硝化细菌属于分解者( )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C.生产者都是植物( )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D.菟丝子属于生产者( )
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
×
×
×
×
生产者、消费者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既有生产者:硝化细菌、铁细菌等
也有消费者:肺炎双球菌、根瘤菌
还有分解者:枯草杆菌;蘑菇等
生产者--基石 生产者≠植物
光合自养-植物、蓝藻
化能自养-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重要成分 消费者≠动物
动物
寄生生物-菟丝子
分解者--必需成分 分解者≠微生物
细菌和真菌
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秃鹫等
自养生物=生产者
寄生生物=消费者
腐生生物=分解者
捕食生物=消费者
小结
2.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参照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尝试画出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联系的结构模型。
A
B
C
光、CO2、水
CO2等
C
D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1.根据右图完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联系及分析:
(1)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 、
、 、 。
(2)图中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3)A主要由绿色植物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蓝细菌、 等原核生物;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 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也可以通过 作用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B、C
硝化细菌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
呼吸
举一反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一种很常见的捕食关系,这是一条食物链吗?
不是
那怎样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思考?
1.食物链:
2.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四级消费者
第五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四级消费者
第五营养级
思考:请归纳书写食物链的注意事项。
组成:
起点和终点:
营养级:
生产者+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一般来说,食物链不超过5个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食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因此,食物链会交错连接成复杂的网状。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网:
(1)概念:
(2)形成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食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食物链彼此相互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④若青蛙灭绝,对此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蛇和鹰的关系是?
⑤食物网的意义?
②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
捕食与竞争
三、四、五
几乎没影响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条食物链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代替。
③蛇占有几个营养级?
兔、松鼠、老鼠、鸟、蝗虫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网:
(3)特点:
①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②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的关系,如竞争和捕食。
③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④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部分图解。据图分析,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青蛙全部死亡,蛇、免、鹰的数量如何变化?
思考
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吃兔和鸟,从而
导致兔、鸟减少。
但因为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1.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会导致其他的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增大。
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吃兔和鸟,从而导致兔、鸟减少。但因为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
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
的结构
捕食
食物链
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渠道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
课堂总结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1
肉食性动物2
遗体、粪便等
分解者
CO2
无机盐等
消费者
课堂总结: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食物链和食物网
拓展:黄石公园灭狼与引狼入园的启示
【检测】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检测】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甲、乙、丙、丁),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增大,则引起的变化应是图示中的( )
D
食物链为:
丙 → 甲 → 乙 → 丁
【检测】(2013·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
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
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
捕食关系
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
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
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
A
谢谢观看!
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