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重点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12 月学情反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 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 10题,20分)
1.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而耻学于师. ⑤彼童子之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2.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列缺霹雳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
3.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4.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一语文共六页第一页
{#{QQABDQCAogCoQBBAABhCQQE4CACQkBECCKoOgBAIMAIAAANABAA=}#}
6.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凸出刀枪鸣。
C.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7.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关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蔽
B.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清澈
C.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D.忽魂悸.以魄动 悸:因惊惧而心跳
8.下列例句中加点字与对应成语加点字相比较,意思均相近的一项是( )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①信.口雌黄 ②信.言不美 ③信.而好古 ④十室之邑,必有
忠信.
B.赢得仓皇北顾.
①顾.影自怜 ②瞻前顾.后 ③鹰视狼顾. ④顾.左右而言他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行将就.木 ②按部就.班 ③一蹴而就. ④一挥而就.
D.圣人无常.师
①喜怒无常. ②三纲五常. ③非常.之谋 ④老生常.谈
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QQABDQCAogCoQBBAABhCQQE4CACQkBECCKoOgBAIMAIAAANABAA=}#}
崔彦曾,咸通初,由太仆卿为徐州观察使。晓律令,然卞急,为政刚猛。徐军素骄,而彦曾
长于抚民,短治军,士多怨之。
初,蛮寇五管,陷交趾,诏节度使孟球募兵三千往屯,以八百人戍桂林。旧制,三年一更。
至期请代,而彦曾亲吏尹戡、徐行俭贪不恤士,乃议禀赐乏,请无发兵,复留屯一年。戍者怒,
杀都将王仲甫,胁粮料判官庞勋为将,取库兵,剽湘、衡,虏丁壮,合众千余北还,自浙西趋淮
南,达泗口。所过先遣俳儿弄木偶,伺人情,以防邀遇。彦曾命牙将田厚简慰劳,而用都虞候元
密伏甲任山馆击贼。勋遣吏绐言士思归,不敢遇,请至府解甲自归,彦曾斩其吏。勋陷宿州,发
廥钱募兵,亡命者从乱如归,船千艘,与骑夹岸,噪而进。彦曾料丁男乘城。或劝率众奔兖州,
彦曾曰:“我,方帅也,奉命守此,惟有死尔。”斩议者一人号于众。俄而勋傅城,城中大雾如
堕。彦曾悉诛贼家属,勋众四面超墉入,囚彦曾大彭馆。有曹君长者说勋曰:“贵者不并处,今
朝廷未以留后命公,盖观察使存尔。”勋乃杀彦曾于寝,自监军使逮官属皆死。徐有子亭,下潴
水为沱,彦曾导清河灌之,镌石龙首注溜,蔽以屋。徐人谓屋覆龙,于文为“庞”;清河,崔望
也,为吞噬云。赠刑部尚书。乾符中,录其子祐之为荥阳尉。
徐吏有路审中者,彦曾知其能,颇任之。既遇害,赂守卒,敛藏其尸。张玄移攻徐州审中率
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入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有许铎者,罢武城令,客于徐,勋胁以官,不从。彦曾官属被囚,铎潜馈资粮,及死,为收
瘗,匿免其子弟,贼平,乃皆归其丧。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人/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
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B.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人/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
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C.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人/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
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D.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人/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
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节度使,唐初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唐朝后期其势力达到独揽大权的地步。
{#{QQABDQCAogCoQBBAABhCQQE4CACQkBECCKoOgBAIMAIAAANABAA=}#}
B.库兵,既可指库藏的兵器,也可指看守仓库的士兵。文中“库兵”指的是库藏的兵器。
C.北还,即还北,“北”的意思是向北行,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字含义相同。
D.乘城的“乘”意思是登上,与《诗经·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乘”字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崔彦曾精通律令,为政刚猛,他擅长治理百姓,但不善于管理军队,徐州的士兵对他多有抱怨。
B.驻守桂林时,崔彦曾考虑到士兵远途奔波十分疲乏,没有战斗力,要求戍卒再多留守一年,遭到戍
卒反叛。
C.崔彦曾一面派人慰劳在所过之地以表演木偶戏为名进行侦查的叛军,一面又派人在任山馆埋伏袭击
叛贼。
D.庞勋攻陷宿州打开仓库的钱币招募到了很多士兵后,崔彦曾严词拒绝率众逃奔兖州的提议,誓死守
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 雕鞍驰射, 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取封侯, 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 低篷三扇, 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释】
①酒徒: 终日酣饮耽乐的人。 《史记》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 “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
走,复入言沛公! 吾高阳酒徒也, 非儒人也。 ”
②镜湖: 在浙江会稽、 山阴两县交界处, 周遭三百余里, 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闲人: 作者自称,
乃愤激之辞。
③官家赐与: 唐开元间, 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 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 陆游反用其典,
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 官家, 指皇帝, 此处明指唐玄宗, 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官家: 一作君
恩。
14.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篇“华灯纵博” 三句追忆往事, 发表感慨。 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
射猎的场景。
4 / 6
{#{QQABDQCAogCoQBBAABhCQQE4CACQkBECCKoOgBAIMAIAAANABAA=}#}
B.“酒徒” 两句, 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 之中, 对比鲜明, “独” 字突显出词
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
C.“占断” 一句, 极烟水迷离之致, 尽逍遥容与之意, 诗情画意, 境界全出, 充分体现了词人
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 “独去” “占断” “元自” “何必” 等词语, 层层转折, 步步蓄势, 在表现
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5. 下列各句中与本词“ 独去作江边渔父” 的渔翁形象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
B. 一壶酒, 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纶茧缕一轻钩。 (李煜《渔父》 )
C. 盟鸥鹭, 傲王侯, 管甚鲈鱼不上钩。 (赵孟頫《渔歌子》 )
D.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陈沆《一字诗》 )
四、理解性默写(本题共 10 题,10分)
16.《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穿过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 ,
。
17.《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以笼中鸟、池中鱼对故园的怀念自喻,表达回归田园生活愿望的两句
是: , 。
18.《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诗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诗句是: ,
。
1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
是: , 。
20.《琵琶行》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
, 。
21.《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检查、省察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22.《师说》中, , 。这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3.在《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 ,
。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4.《虞美人》一词中作者同时运用比喻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了无尽愁思的句子是:
, 。
25.“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的《鹊桥仙》中“ ,
5 / 6
{#{QQABDQCAogCoQBBAABhCQQE4CACQkBECCKoOgBAIMAIAAANABAA=}#}
。”这两句词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五、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
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
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6 / 6
{#{QQABDQCAogCoQBBAABhCQQE4CACQkBECCKoOgBAIMAIAAANABAA=}#}大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反馈
语文学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10题,20分)
1.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③“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名词,老师;
④“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
⑤“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
⑥“孔子师郯子”是说“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⑦“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称。
故选D
2.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列”通“裂”,分裂。④“知”通“智”,智慧。⑤“生”通“性”,本性,生性。⑥“有”通“又”,再次;“暴”同“曝”,暴晒。⑦“受”通“授”,教授。
故选D。
3.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中“于”是介词,从;
③“于其身也”中“于”是介词,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比;
⑤“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被;
⑥“学于余”中“于”是介词,向。
只有①⑥相同。
故选C。
4.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的能力。
①上食埃土:“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②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③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⑤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⑥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①④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名词作动词;③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B。
5.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在我前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状语后置句。
B项,句意为:不知句子如何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宾语前置句。
C项,句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定语后置句。
D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判断句。
故选C。
6.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A.“忧愁”应为“幽愁”。
B.“凸出”应为“突出”。
C.“急语”应为“急雨”。
故选D。
7.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绵接天际的天姥山遮住天空。“横”,遮蔽。解释正确。
B.句意:溪水清澈荡漾,猿猴叫声凄清。“清”,凄清。解释错误。
C.句意: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暮色已经降临。“暝”,昏暗。解释正确。
D.句意:忽然惊魂动魄。“悸”,心惊、因惊惧而心跳。解释正确。
故选B。
8.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及成语意思的能力。
A.信,确实,实在。①信口雌黄,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②信言不美,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③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诚信实的人,谓处处都有贤人。信:信实的人。
B.顾,回头望。①顾影自怜,顾:回头看,泛指看;怜:怜惜,爱恋。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②瞻前顾后,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③鹰视狼顾,意思是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出自《三国演义》)顾:回头看。④顾左右而言他,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顾:回头看,泛指看。
C.就,接近,靠近。①行将就木,行将:将要。就,接近,靠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②按部就班,部:门类。就:靠近,走近,趋向。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③一蹴而就,意思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就:成功。④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D.常,固定的。①喜怒无常,常:一定,固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②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纲,原意是大的绳索,在鱼网上,以纲为主,其他绳索附属于纲,故有纲举目张一词,这里就是按主次讲。常,是指固定的,不变的,是原则,是规范。③非常之谋,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阴谋。指阴谋篡夺帝位。④老生常谈,意思是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出自《三国志 魏书 管辂传》。)
故选B。
9.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
A.“突出”:古义,突然冲出;“突出”,今义,超出一般,很特别、很醒目。
B.“冷落”:古今意义相同,冷清,不热闹。
C.“整顿”:古义,整理,用在小方面;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用在大的方面。
D.“向前”:古义,以前;今义,向前进,往前走。
故选B。
10.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中“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A.“栗”,动词使动用法,使……战栗。
B.“闻”,无活用,动词,听见。
C.“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D.“还”,无活用,动词,回返。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题,6分)
11.D(“官军”作“应”的宾语,“开南白门”的不是官军,而是审中率领的死士,故应在“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和“开南白门”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后位岚州刺史”的是审中,不是郑畋,故应在“后位岚州刺史”与“郑畋”之间断开,排除C项。)
12.C(C项,“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字含义相同”错误,“追亡逐北”的“北”指败逃的军队。)
13.B(B项,“崔彦曾考虑到士兵远途奔波十分疲乏,没有战斗力,要求戍卒再多留守一年”错误,由原文“而彦曾亲吏尹戡、徐行俭贪不恤士,乃议禀赐乏,请无发兵,复留屯一年”可知,是崔彦曾的心腹之吏尹戡与徐行俭贪婪,不体恤士兵,而崔彦曾听信了他们的话,要求戍卒再多留守一年。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14. B“独” 字突显出孤家寡人、 顾影自怜之意。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一个个封侯拜将, 而自己只能做
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15. C 本词“独去作江边渔父” 句, 被迫投闲的渔父即使表面上再潇洒悠闲, 骨子里仍是时时不忘“当
年豪举” 的爱国志士, 所以, 该句塑造了一位傲岸的渔翁形象。
A. 张志和《渔歌子》 写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披着绿色的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 悠然自得
地垂钓, 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 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所以, 该句塑造了一位从容自适的渔翁形象。
B. 李煜《渔父》 中写渔夫生活的快活, 一壶酒相伴, 一鱼竿在手, 在花香酒满中驾一叶小舟, 于广
阔的江面上自由垂钓, 所以, 该句塑造了一位从容自适的渔翁形象。
C. 赵孟頫《渔歌子》 中诗人说渔翁和鸥鹭结盟, 傲视王侯, 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所以, 该句
塑造了一位傲岸的渔翁形象。
D. 陈沆《一字诗》 中描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 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 渔翁手持钓钩, 钓得鱼
来满心欢喜。 所以, 该句塑造了一位喜悦的渔翁形象。
四、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0题,10分)
1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1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2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转折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
【参考立意】
1.蹄疾步稳,方能行远;2.快稳结合,成就人生理想;3.实现目标需要蹄疾步稳,切忌贪快,切忌求稳 4.蹄疾步稳,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