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文 年级 二 课题 19.古诗二首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 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 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2.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 二、学业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 2.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题“想象”,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体现想象之美:《古诗二首》中的想象能让人入情入境。课文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古诗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学情分析】 1.在学生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境分散识记。 2.读好古诗,在熟读的前提下,体验古诗作品的韵律美,同时感受作品内在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1.基础性目标:我能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挑战性目标: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见“同“现”,是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不读jiàn。 “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特殊读音“见”,出现、显露的意思。
导学 1.我能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族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自学 1.识字。 (1)结合课题“夜宿山寺”和诗句“恐惊天上人”正音。 ①“宿、寺、似、苍”是平舌音; ②“辰”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 ③“恐、惊、笼、苍、茫”是后鼻音。 (2)读课题,理解“宿”的意思。 (3)“辰”字在诗句中表示日、月、星的总称,字形上可与“晨”相比较。 2.写字。 (1)编口诀记混淆字 “敢”与“取” 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 (2)“阴、似”左窄右宽,要注意右边“丿”的穿插。 (3)“野”字左右等宽,左短右长。 (4)“苍、茫”上下结构, “苍”的撇捺舒展,“茫”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1.识字。 (1)在学生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境分散识记。 (2)通过插图,理解“笼盖”的意思。 (3)联系生活、看图说话,理解“苍苍”“茫茫”是辽阔旷远、模糊不清的意思。 2.写字。
互学 1.《夜宿山寺》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出示课题,认读“宿、寺”字。 ②练读古诗,注意“辰、恐、惊”等字的发音。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聆听,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 (3)师生合作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2. 《敕勒歌》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自由练读古诗 ②读准平舌音“似、苍” (2)指导读好节奏。 1.《夜宿山寺》指导 (1)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 (2)让学生练读古诗,尤其注意“辰、恐、惊”等字的发音,教师要给足练习的时间,并及时正音。 2. 《敕勒歌》指导 (1)教师简单介绍敕勒族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2)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评学 1.读读写写 安危、敢作敢为、惊奇、阴阳、相似、田野、苍茫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学习提示:观察插图朗读古诗。 1.提供词语新语境,既巩固生字认读。 2.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夜晚诗人站在山顶寺院高楼上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观察山寺之高耸,感受夜间环境之清幽。第二幅插图画的是茫茫的大草原上,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的情景。
【板书设计】 19.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