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一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A(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C项,强加因果。D项,“那些书法探索者”扩大范围,
其中也有哗众取宠、急功近利之人)
2.D(“隔靴搔痒”式“批评”话语的借鉴性在文中没有提及)
3.C(A项,指出文人画不是一般人所能创作出的。B项,强调“心”对绘画的重要性。C项,强调
心境平和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D项,强调善画者用笔的技巧)
4.①材料一侧重从儒、道、禅三个角度来阐释“中和”之美的含义。②材料二侧重阐释与西方艺
术相比,东方书法更注重以“中和”之美为核心的创作心态。③材料三侧重剖析了当代书坛的
现状,特别列举了一些与“中和”美学观念背道而驰的现象。(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
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当代书坛需坚持以“中和”之美为准则,以平和的心态、宽广的胸襟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②书法创作不能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图示构成,也不能只求迎合网
友的审美,而应符合书法审美的标准,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③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书
法评价标准和体系,评判的标准要着眼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不是隔靴搔痒,或一笔带
过。(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6.A(“这一情节突出了老桥的骄傲自大”分析有误,这里突出了老桥无私奉献的精神)》
7.C(“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有误,开始时老桥对建造新桥有抵触,后面慢慢接受理解了这一
事实)
8.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再现了建国桥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②运用插叙手法,
对建国桥的往事进行了回忆,使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河边运来砂石、钢筋、水泥灰和一些机器时,感到好奇。②感觉有一件和他有关联的大事要
发生,心里发慌。③弄明白要建新桥时,先是恐慌,然后是愤怒,最后是哀怨和失落。④新桥
在建时,心情复杂。⑤新桥建成后,对新桥充满了喜爱和疼爱之情。⑥知道新桥被命名为“建
国新桥”,内心十分激动。(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10.BEG[(原文标点)居风令贪暴无度,县人朱达等与蛮夷同反,攻杀令,聚众至四五千人]
11.A(“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错误,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C(“坚决反对实行改铸钱币的建议”错误,根据原文“愿陛下宽锲薄之禁,后冶铸之议”,即刘
陶希望陛下放宽刻薄的禁令,暂缓实行改铸钱币的建议,而不是“坚决反对实行改铸钱币的
建议”)
13.(1)有人上书说:“人民之所以贫困,是因为钱币的重量太轻,厚度太薄,应该改铸大钱。”
(2)要想使人民富裕,财富充足,最要紧的在于停止征役,禁止掠夺,那么百姓不必劳苦而自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190A+重庆市高一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素续写在答题卡上。
的
3本试卷主要考议内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三,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安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航文化的精粒,它不仅你现在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也体现在道,弹哲年
中。中和,包老中、币两事分。“中”,即孔子所提出的中庸之道,“和”,即和谐的思想。
乎
从“中”字的起源上者,衡家认为“中之一字,本义为射之命中”。字典解释为,中像旗杆,上
下有谁旗和枫带,旗杆正中树立,本义是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国内部适中的位置。“中”的機念
长
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中”的思悲,8尚书·吕刑:“士制百姓于
刑利之中“故乃明于剂之中”“明启利书相占,威底中正”,“中”除了有“中心、当中”的意思:还有
其他两种意思:其一指将合、合适、正痛:其二挥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孔子日“不得中道
而与之,必也狂指乎”,这里的“中”是指符合的意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情动于中,故形
于声”,这里的“中”是指人的内在矫神。大部分人对“中”的理解仅仅限于第一种意思,而忽视了
后两种意思。
袋
“和”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相应也”。先秦的典籍中有关于“和”的记载,“诗言志,歌咏
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
车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道家“和”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都是“和谐”的意思,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请、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和
谐才能产生万物,发展万物。童仲仔也指出:“和者,天地之所生也”
孔子说“若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
这样才会有和墙,“礼之用,和为青。先王之道斯为美”,社会中“礼”的规范性,只有在适度的特
况下才能真正实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希和的狼态,“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
德莫大与和,而道美正与中,中者,天下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宇也“中考天之用心:希者
天之骑也,”不论是儒,道指学,还是佛者手,本痘会了中和”思鬼,海有建来人与社会的本嗜。
人与有然特希烤人的心灵与社会自然的和裤只无钢重点不同。传家倍早药是礼”,人2
会新布猪千日。况系不关用列团不中别不中到民无隋器手足”浩家色格出性情的帝速
”毫5家系之来院通之中:浅7嘴中方之都,中地丰,天下之大本电帝电者,天不之选过
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4-19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