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生物科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共2大题,小题34题;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选择题答案请涂在答题卷上,非选择题答案请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动物与其主要运动方式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骏马—奔跑 B.袋鼠—跳跃 C.蜥蜴—行走 D.鸽子—飞翔
2.从SARS、埃博拉,再到COVID-2019(新冠病毒),都与蝙蝠有关,蝙蝠可谓“毒”性十足。蝙蝠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分别是( )
A.翅膀、飞行 B.前肢、行走 C.翼膜、飞行 D.翼手、奔跑
3.下列几组结构中,属于骨骼的是( )
A.肱骨、尺骨、桡骨 B.肱骨、上肢骨
C.上肢骨、下肢骨 D.下肢骨、桡骨
4.骨的基本结构包括
A.骨膜、骨质、骨髓 B.骨膜、肌腱、肌腹
C.骨质、肌腱、肌腹 D.骨髓、肌腱、肌腹
5.某位老人走路时经常会出现膝盖疼痛的现象,经检查确诊后,医生在他的膝关节腔内注射了玻璃酸钠溶液,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你认为注射的玻璃酸钠溶液的作用相当于关节内的( )
A.滑液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
6.骨折后,骨可再生、愈合,这主要是由于骨膜内具有( )
A.成骨细胞 B.血管 C.白细胞 D.神经
7.下列描述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大雁成群南飞 B.孔雀竞相开屏 C.一山不容二虎 D.金鱼品种各异
8.下列属于动物攻击行为的是( )
A.雄狮捕食斑马 B.猫向老鼠发起了攻击
C.两只雄羚羊在打架 D.墨鱼受到威胁时释放出墨汁
9.下列动物的各种行为中,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
A.豹将杀死的羚羊挂在高大的树上 B.雄鸟装饰自己的鸟巢
C.蚂蚁将霉湿的麦粒搬出巢外扔掉 D.狗常常走一段路就排一点尿做标记
10.屏南鸳鸯溪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鸟保护区。每年秋季有成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迁徙到这里越冬。鸳鸯迁徙,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种行为是()
A.节律行为 B.社群行为 C.先天性行为 D.后天学习行为
11.下列有关动物运动或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
B.负责指挥狒狒社群行为的是年长的狒狒
C.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肌和骨组成
D.屈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12.我全民“战疫”阶段,在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教授轻症患者练习传统健身方法“八段锦”,改善心肺功能。下列关于“八段锦”动作的形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
B.骨在完成全套动作起杠杆作用
C.需要骨骼肌收缩产生运动的动力
D.只要骨和骨骼肌协调配合就能完成
13.“孔雀开屏”这种动物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动物生来就有的
②由生活经验获得的
③由动物生活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在下列现象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
B.平时单独行动或雌雄相伴的猿,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
C.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它们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
D.固着在海底的珊瑚虫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
15.下列动物中,全部属于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的一组是( )
A.中华鲟、大熊猫、扬子鳄、企鹅 B.白唇鹿、扭角羚、中华鲟、大熊猫
C.猕猴、丹顶鹤、大熊猫、扬子鳄 D.扬子鳄、丹顶鹤、猕猴、华南虎
16.下列对表中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甲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17.李贺的诗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描述的动物行为是( )
A.节律行为 B.攻击行为 C.繁殖行为 D.取食行为
18.从细胞结构分析,图阴影部分不能表示为(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9.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的控制,下列关于其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独立生活 B.没有细胞结构 C.属细菌病毒 D.有成形的细胞核
20.下列四幅图中,与新冠肺炎病原体结构最相近的是
A. B. C. D.
2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制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能清楚地看到液体中悬浮着很多酵母菌。有的酵母菌长出了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
A.分裂生殖 B.孢子生殖 C.出芽生殖 D.芽孢形成
22.以下对酵母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B.酵母菌没有叶绿体,营寄生生活
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D.酵母菌比细菌的结构高等、复杂
23.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 B.所有细菌都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C.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 D.真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24.许多食品、药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或真菌。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作酸奶 ②制作米酒 ③制醋 ④生产青霉素 ⑤制作面包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25.下列生物中,对自然界中碳循环起作用最大的是( )
A.病原菌 B.寄生的细菌和真菌
C.大肠杆菌 D.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6.柑橘皮上很容易长出“绿色”的霉菌,下列关于这些霉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
B.菌丝和孢子呈青绿色,是因为细胞中含叶绿素
C.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细菌
D.常会引起柑橘等水果的腐烂
27.老师在教学《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时,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了如图板书,请你帮忙完成老师留下的空白( )
A.①屎壳郎、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共生、④根瘤菌
B.①牛肝菌、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共生、④根瘤菌
C.①乳酸菌、②与动植物共生、③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④大肠杆菌
D.①酵母菌、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共生、④结核杆菌
28.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
A.就地保护 B.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 D.易地保护
29.食品放在冰箱中保存的时间会长一些,主要是因为( )
A.冰箱里很干净,无细菌和真菌 B.低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
C.冰箱温度低,无细菌和真菌生存 D.冰箱中无阳光,细菌和真菌无法生存
30.下列关于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组成 B.起着支持、运动和营养的作用
C.人体有206块骨,分为附肢骨和中轴骨 D.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个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40分,横线上填文字)
31.如图为几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与乙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没有 。
(2)乙图中的生物属于 (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 ,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丙图中的生物结构简单,一般由①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② 构成,不能独立生活,只能 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32.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不同白冠雀群的鸣声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鸟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B鸟群.但是如果把白冠雀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叫。
资料二:小明观察了黄蜂的生殖:当黄蜂交尾后,雌黄蜂便在沙土中挖一个穴道,穴道末端扩展成小室,然后,雌黄蜂飞出去猎获毛虫或蜘蛛,用其尾部的刺将猎获物麻醉后带回穴道内的小室,随后在小室内产下一个卵,并将穴口用沙土封闭后飞走,由卵孵化成的幼虫即以亲代贮存的猎获物为食,直至发育成成虫后,才掘一下洞口,从穴道中爬出来。子代黄蜂虽然从来见过其亲代是如何完成这些程序的,但它发育到一定时候却能重复亲代所完成的同样程序。
(1)白冠雀幼雅a的鸣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 获得的,上述黄蜂的繁殖行为是由 决定的。
(2)小明还观察了一窝蜜蜂,发现蜜蜂群中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大量的工蜂,这说明蜜蜂是具有 行为的昆虫;小明还发现,当一只工蜂找到了蜜源后,会跳起“⑧”字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群体中存在着 。
33.在南方梅雨季节,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所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王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探究过程如下:
组别 A B C
方法 取新鲜馒头片20克,烘干,放置半小时后放入保鲜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取新鲜馒头片20克,放置半小时后装入保鲜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取新鲜馒头片20克,放置半小时后装入保鲜袋中,扎紧袋门,放在①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请你分析该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选择A组和B组的作为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 ;他想探究的问题是: 。其中A组和B组均选取了等量的新鲜馒头片,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王同学设计了 组和C组的对照实验,C组中的条件①是 。
3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引体向上”是初中男生必测项目,理解其中的原理能帮助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
甲 乙 丙
(1)引体向上可以同时锻炼多块肌肉。据图甲分析,引体向上时,背阔肌 (填“收缩”或“舒张”),牵引肱骨绕 活动,使躯体向上臂方向靠拢。如图乙,表示 (填“屈肘”或“伸肘”)动作。结构①表示 ,在图乙中处于收缩状态。
(2)如果动作不规范,且未进行热身运动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脱臼,结合丙图所示分析,脱臼是由于关节头从[d] 里滑脱出来。正常情况下关节连接非常牢固,与 有关;关节腔内的滑液和 能减少运动时两骨之间摩擦,这些结构都能使我们在运动过程中免受伤害。
(3)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肋间肌、膈肌和心肌的收缩频率加快,使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速度提高,以满足肌肉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说明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如图能正确表示血液流经骨骼肌时氧含量变化的是 (填字母)。
(4)骨在运动系统中承担着“杠杆”作用,这与骨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硬度密切相关。为了研究骨的韧性和密度与运动的关系,研究者用大鼠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运动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不运动组 低强度运动组 高强度运动组
骨重量(g)【骨硬度指标】 1.08 1.23 1.06
最大负荷量(N)【骨强度指标】 109.64 110.23 94.54
弹性挠度(mm)【骨韧性指标】 0.41 0.5 0.46
本实验的对照组是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试卷第2页,共7页
1.C
【分析】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详解】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主要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行走、爬行、蠕动等。骏马能依靠四肢奔跑,袋鼠依靠强壮的后肢跳跃,蜥蜴依靠四肢贴地爬行,鸽子依靠两翼飞翔。
故选C。
2.C
【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有飞翔、游泳、跳跃、爬行等,动物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
【详解】蝙蝠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较大的变化。肱骨显著短于桡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别延长,末端有爪,其余掌骨和指骨均特别延长,各掌、指骨间生有皮膜,向后一直与后肢和尾部相连,连接各指间的皮膜称翼膜。蝙蝠的飞行器官是由皮质膜将四肢(包括指间)和尾连接起来构成的翼膜,没有羽毛,蝙蝠是通过翼膜的扇动产生升力和推力来实现飞行的。
故选C。
【点睛】此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不属于鸟类,没有翅膀。
3.C
【详解】上肢骨、下肢骨是由多块骨通过活动的骨连结连接而成,属于骨骼。肱骨、尺骨、桡骨等都分别是一块骨,没有骨连结。
故选C。
点睛: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4.A
【分析】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
【详解】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组成的,骨质包括骨密质、骨松质。
故选A。
5.A
【分析】关节: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组成。
①关节面:相邻两块骨的接触面,凸起的一面叫关节头;凹进的一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关节囊为附着在相邻关节面周缘及附近骨表面的结缔组织囊,内含血管和神经等。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的外层称为纤维层,对关节起加固作用;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层,可分泌少量透明的滑液,在关节面之间起润滑作用,以减少摩擦。
③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详解】解: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囊发生病变引起的一种疾病,而关节囊的内层可分泌少量透明的滑液,在关节面之间起润滑作用,以减少摩擦,这位老人滑液分泌不足,所以医生在他的膝关节腔内注射了玻璃酸钠,相对于滑液,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关节的结构及功能等。
6.A
【分析】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骨的长长与长粗。对骨的生长与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是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详解】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骨表面的骨膜中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所以,骨折后,骨可再生、愈合,这主要是由于骨膜内具有成骨细胞,故选A。
7.D
【解析】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详解】A.大雁成群南飞,属于节律行为,A不符合题意。
B.孔雀竞相开屏,属于繁殖行为,B不符合题意。
C.一山不容二虎,属于攻击行为,C不符合题意。
D.金鱼品种各异,不属于动物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动物行为概念、特点。
8.C
【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A.雌狮捕食斑马,是雌狮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
B.猫向老鼠发起攻击,是猫为了获取食物,属于捕食行为,故B不符合题意。
C.两只雄羚羊在争斗,是同种动物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的攻击行为,故C符合题意。
D.墨鱼受到威胁时向敌害释放墨汁,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属于防御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分析】从行为目的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节律行为、领域行为等。
【详解】A.豹将杀死的羚羊挂在高大的树上属于贮食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
B.繁殖行为是指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雄鸟装饰自己的鸟巢是为了吸引雌鸟,属于繁殖行为中的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故B符合题意。
C.蚂蚁将霉湿的麦粒搬出巢外扔掉,属于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与繁殖行为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狗常常走一段路就排一点尿做标记,是为了划清自己的领域,属于领域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分析】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详解】A.动物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叫做节律行为。包括昼夜节律、月运节律(潮汐节律)、季节节律、生物钟。我们常说的:夜行性、昼行性、鱼类洄游、鸟类迁徙等都是节律行为,A错误。
B.社会(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B错误。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所以,鸳鸯迁徙,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C正确。
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D错误。
故选C。
11.A
【分析】(1)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A.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前者由遗传因素决定,后者通过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获得,正确。
B.在营群居生物的动物中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如狒狒营社会行为,在各个组成成员之间,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中只有一个雄性个体最占优势,其为社群中的首领,所以负责指挥狒狒社群行为并不是年长的狒狒,错误。
C. 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错误。
D.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错误。
故选A。
【点睛】明确动物的运动的完成以及动物学习行为和先天性行为的不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D
【分析】骨骼肌有受神经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详解】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A正确。
B.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起动力作用,B正确。
C.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需要骨骼肌收缩产生运动的动力,C正确。
D.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作用,骨起到杠杆作用,骨骼肌收缩提供动力,需要骨、关节和骨骼肌协调配合,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记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及其之间关系。
13.D
【详解】试题分析: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孔雀开屏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故A、B、C错误, D正确,故选D。
考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4.B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详解】A.母鸡带领小鸡觅食属于取食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A错误。
B.平时单独行动或雌雄相伴的猿,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符合社会行为的定义,属于社会行为,B正确。
CD. 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固着在海底的珊瑚虫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C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目前几乎在野外灭绝,仅在各地动物园、繁殖基地里人工饲养着100余只。
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为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种。
扭角羚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动物,共有四个亚种,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
猕猴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猴,也称为猢狲,猕猴也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实验。企鹅主要分布于南极一带,有时游荡到南极以外,其它地方也有。
【详解】A.此项中的企鹅不是我国特有,主要分布在南极等地,A错误。
B.白唇鹿、扭角羚、中华鲟、大熊猫都是我国特有的动物,B正确。
CD.此两项中的猕猴不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亚洲其他地区也有,CD错误。
故选B。
16.B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详解】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故A正确。
B.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的学习能力最强,故B错误。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因此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故C正确。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故D正确。
故选B。
17.A
【分析】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目的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可根据各种行为的概念来解答。
【详解】A.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雄鸡一唱天下白”,主要指的是公鸡早晨鸣叫的现象,描述的是动物的节律行为,正确。
B.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错误。
C.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错误。
D.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18.D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主要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详解】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真正的细胞核。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细菌与霉菌具有相同的细胞结构,霉菌属于真菌,所以阴影部分可表示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D错误。
故选D。
19.B
【分析】本题考查了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等内容,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型冠状肺炎的病原体。
【详解】ABD.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新冠病毒是寄生在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故属于动物病毒,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A
【分析】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详解】A.该图是噬菌体,噬菌体也叫细菌病毒,与新冠病毒(动物病毒)一样,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与新冠病毒不同,B错误。
C.蘑菇属于真菌,具有细胞结构,与新冠病毒不同,C错误。
D.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结构,与新冠病毒不同,D错误。
故选A。
21.C
【分析】(1)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
【详解】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在良好的营养环境条件下生长时,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快速繁殖,在营养条件不好时,可以进行孢子生殖,繁殖速度减慢;当观察到酵母菌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时,这就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故选C。
【点睛】掌握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实验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22.B
【分析】酵母菌是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它的细胞呈椭圆形,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是真菌,能够进行孢子生殖,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出芽生殖。
【详解】A.酵母菌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是单细胞真菌,A正确。
B.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自养生活,营养方式是腐生,它可以分解外源有机物,从而为自身提供能量, B错误。
C.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酵母菌等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
D.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型的细胞核;酵母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所以酵母菌比细菌的结构高等、复杂,D正确。
故选B。
23.B
【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真菌属于真核生物,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详解】A.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细菌分成两个细菌,A正确。
B.大多数细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有的细菌为自养细菌,如硫细菌和硝化细菌,B错误。
C.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C正确。
D.真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异养,D正确。
故选B。
24.B
【分析】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①制作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②制作米酒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③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属于细菌;④生产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属于真菌;⑤制作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因此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②制作米酒、④生产青霉素和⑤制作面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5.D
【分析】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属于异养。营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像枯草杆菌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和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维持生活,属于腐生;而有些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有机物,应寄生生活,如痢疾杆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被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来制造有机物,对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A.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菌对自然界中碳循环起作用不大,A不符合题意。
B.寄生细菌和真菌,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如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使人患足癣,寄生的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碳循环起的作用不大,B不符合题意。
C.大肠杆菌营腐生生活,是腐生细菌中的一种,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对自然界中碳循环起的作用不大,C不符合题意。
D.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其中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腐生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掌握这部分内容时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理解腐生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6.B
【分析】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等,其中霉菌和蘑菇菌等大多是由大量的菌丝组成的,菌丝上面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可以发育成新个体,所以多细胞真菌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详解】A.霉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A正确。
B.青霉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孢子的颜色是青绿色,B错误。
C.青霉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C正确。
D.橘子上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等,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时间久了,使其数量大增,形成菌落,使橘子发霉腐烂,D正确。
故选B。
27.B
【分析】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自然环境被植物利用,细菌、真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详解】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如图示中的①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真菌,如牛肝菌、霉菌、酵母菌等,而屎壳郎是腐食性动物。细菌和真菌会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所以图示中的②表示: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如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与植物共生的固氮菌,如④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8.D
【分析】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A不符合题意。
B.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B不符合题意。
C.自然保护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C不符合题意。
D.人们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D符合题意。
故选D。
29.B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①水;②适宜的温度;③营养物质;④氧(有的不需要);⑤生存空间等。
【详解】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适宜的温度,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冰箱内温度低,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慢。因此,食品放在冰箱中保存的时间会长一些,主要是因为:低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的重要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30.B
【分析】(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因此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组成。
(2)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在运动中起动力的作用。
【详解】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运动中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故A正确。
B.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运动和保护,故B错误。
C.人体的骨共有206块,骨与骨之间通过骨连接结合在一起构成骨骼,人体的骨骼分成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颅骨、椎骨、肋骨、胸骨属于中轴骨,肢骨(肱骨和股骨)和带骨(锁骨、髋骨)属于附肢骨,故C正确。
D.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个部分。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故D正确。
故选B。
31.(1)成形的细胞核
(2) 真核 叶绿体
(3) 遗传物质##核酸 寄生
【分析】甲图是细菌,单细胞生物,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无成形的细胞核);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乙图是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丙图是病毒,极其微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无细胞结构,只有①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②遗传物质。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
【详解】(1)甲图是细菌,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乙图是青霉,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因此图中甲与乙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乙图是是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又其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
(3)丙是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由①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②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32.(1) 学习 生活经验和学习 遗传物质
(2) 社会 信息交流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行为。a的鸣叫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学习行为作用的结果,a学不会黄莺的鸣叫声,是因为a的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叫声的遗传物质,上述实验说明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行为是指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合作,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如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
【详解】(1)白冠雀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B鸟群,表明幼雏(a)学习模仿了白冠雀群(B)的鸣叫,因此,a的鸣声基调与A的鸟群相同,这是先天性行为在起作用,而白冠雀幼雏a的鸣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在起作用。子代黄蜂虽然从未见过其亲代是如何完成生殖程序的,但它发育到一定时候却能重复亲代所完成的同样程序,表明这种行为是黄蜂一出生就有的一种先天性行为。
(2)一窝蜜蜂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大量的工蜂,表明蜜蜂群体间有明确的分工,营社会行为,当一只工蜂找到了蜜源后,会跳起“8”字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群体中存在着动物“语言”,互相交流信息。
33.(1) 水分 水分对霉菌生活的有影响吗? 控制单一变量
(2) B 低温
【分析】食品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详解】(1)A组与B组的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唯一变量是水分(烤干的馒头片与湿润的馒头片),因此通过A组与B组的对照实验,小王想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或“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吗”“霉菌的生活受水分影响吗”)?A组和B组均选取了等量的新鲜馒头片,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温度,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小王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C组中的①条件是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低温环境里。霉菌生活需要一定的温度,低温会影响霉菌生活,因此C组的馒头片不发霉。
34.(1) 收缩 关节##肩关节 屈肘 肱二头肌
(2) 关节窝 关节囊 关节软骨
(3)B
(4) 不运动组 低强度运动利用提高骨的韧性和密度
【分析】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题图乙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题图丙中,a关节头,b关节囊,c关节腔,d关节窝,e关节软骨。
【详解】(1)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在运动中,骨起到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到动力的作用,而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据图分析,引体向上时,背阔肌收缩牵引肱骨绕肩关节活动,使躯体向上臂方向靠拢。
分析图乙,发现:①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②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此时是完成屈肘动作。
(2)脱臼:a关节头从d关节窝滑脱出来一般是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关节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a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d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e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b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c关节腔是由b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由关节囊内壁分泌)。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
(3)当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高于组织细胞间的氧气含量,故氧气从从毛细血管扩散到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处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毛细血管,故二氧化碳会从组织细胞扩散到毛细血管,完成气体交换。故图B能正确表示血液流经骨骼肌时氧含量的变化情况。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在该实验中不运动组是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分析题中表格数据,作为实验组的低强度运动组的各项指标明显比对照组——不运动组有所提升,而高强度运动组只有“弹性挠度”高于对照组,其余两个指标都低于对照组,故可得出结论:低强度运动利用提高骨的韧性和密度。
答案第14页,共15页
答案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