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参考教案(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参考教案(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30 14:12:42

文档简介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标要求
本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其基本要求有: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
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材要点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协决议: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决定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宜,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政府施政方针: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3、政府组成人员:林伯渠为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
4、开国大典仪式:下午 ( http: / / www.21cnjy.com )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军乐队高奏国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国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
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这一政权组织体系即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呢?一是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些国家机关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这样使得所有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人民有权监督人民代表,特别是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民代表,人民对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权利。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他们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体现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意志。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所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它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少数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
(2)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3)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2.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和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不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有:
(1)民族立法自治权;
  (2)财政经济自治权;
(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自治权;
(4)人口政策自治权;
(5)组织公安部队自治权;
(6)语言文字自治权; 
(7)培养和招收民族干部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运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前导语,导入新课。
【教学】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石
学习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成立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指导阅读教材第一段,联系旧知进行归纳。
知识链接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播放幻灯片:
1、条件:
(1)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衷心 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学习思考
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2、准备: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党的总任务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结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插图,通过阅读掌握如下知识点: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②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3、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运用《开国大典》片断,引导学生简述成立概况及意义。
知识链接
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政权性质。
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插图,完成下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读史感悟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修改宪法;
(2)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5)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7)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8)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9)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0)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权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个特色。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运用多媒体展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掌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地图上填出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问:中国为什么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政权组织形式:
其他:
国家性质:
体现的原则: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指
导作用。
2.了解“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3.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4.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充分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学会史料搜集
整理的一般方法。
2.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特别是了解与青少年
有关的法律文献,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了解“文革”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要点: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八大召开,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
义建设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以及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1966年“文
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任
务的艰巨性。
历史的伟大转折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左”的错误没有及时清理,党和国家工作
一度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
安邦的总章程。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6.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标志着国
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践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
是什么?
教学: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要求掌握中共八大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思考分析:“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给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了哪些危害?
二、 历史的伟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工作徘徊的原因是什么?并总结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内容。
阅读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将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资产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
回答问题:
(1)两段材料表达的错误倾向是什么?这种错误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
(2)现在,我们要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意义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阅读材料: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回答问题:
(1)江泽民认为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中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3)你认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结: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提出了要健全法制,做到要有发可依,有法必依,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挫折,要从根本上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文革”结束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录象片,直观的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
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主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要点
(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主要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形成:
邓小平首先提出。
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现实。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4月,《联合声明》先后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签署的第二十五号令批准,于5月27日起生效。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6年,筹委会成立,组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健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设立了临时法会,组织终审法院,提出了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问题的的建议;组建驻港部队,筹建外交部驻港机构,准备政权交接仪式事宜等。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回归
由于有香港回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例证,中葡双方总体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在中葡联合小组活动过程中,双方根据澳门实际,对澳门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落实中方的官方地位等过渡时期澳门三大问题等的解决取得共识,为政权顺利交接和特区政府顺利运作创造了条件。1995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 ( http: / / www.21cnjy.com )9年以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81年,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展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和人员、文艺、科技和体育“四交流”的主张。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展交流和谈判工作,签订了一系列初级协议,推动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联系与交往形成了两岸互补互利的格局,也冲击了台湾当局坚持的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此外,中央人民政府还颁布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文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台资权益。两岸间贸易日益向扩大领域、扩大规模并趋向长期性的方向发展。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切实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台胞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有决心也完全有能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为“一国两制”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基础。
目前,因美国长期插手台湾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以及李登辉抛售“两国论”、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湾新领导人制造新问题,叫嚣“台独”而使统一大业充满坎坷和艰难,然而,求和平、求安定、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所说:“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解决台湾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歌曲《七子之歌》或回顾改革开放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国力增长的史实导入。(可以参考书上本章前言的内容 。。。或者把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篇文章下载下来)
教学: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什么是“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⑴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⑵台湾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
⑶形成过程
邓小平首先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能力提高:“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异:设立的地区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⑴香港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⑵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⑶回归条件的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⑷回归过程和启示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2、澳门回归
⑴澳门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⑵回归过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史料链接) 何厚铧致辞说:“国家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富强,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澳门回归,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坚冰逐步被打破,到国内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在“和平统一、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
“台独”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讨论:你认为应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我国现代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的进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圆满解决了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四、能力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2、“一国两制”首先提出是针对(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九龙半岛问题
3、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一国两制”内容的有( )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③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接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④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终审权
⑤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主权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④
5、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港澳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奉行和平共处、民族平等的原则
7、关于香港回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
B、1982年中英双方达成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回归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何时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1997年12月20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0年7月1日
9、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⑤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10、20世纪70、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不包括( )
A、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B、“汪辜会谈”
C、中央人民政府倡议直接进行“三通” D、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 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 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 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三、问答题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7、B 8、C 9、B 10、B
二、材料解析题
11、
(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根本立场不同。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反对任何外来干涉。
三、问答题
1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的史实。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3.了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搜集整理有关“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遭受严重破坏的事例或资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的原因。并通过这一资料的搜集过程,使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2.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学习进行历史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无论什么党派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和人民的权利的合理实现。同时,通过学习,感受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历程,加深对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难点:历代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该要求学生了解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教学学法 讲解法、讲读法、开放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一: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记申纪兰是我国惟一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人称她为中国人大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有人称她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足迹一:1954年,申纪兰以一个农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年她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感到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因为他是大救星。为了表达这一神圣的愿望,每天晚上她都要认真练习画圈圈,她决心一定要在毛泽东的名字下,把圈画得大大的,圆圆的。申纪兰至今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了宪法、第一个五年计划等许多国家大事,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我投了毛主席一票!人代会一结束,中国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请思考:当时人民代表通过什么机构行使国家权力?这体现了什么原则?答: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的权力。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情景导入二:1956年的秋天,申纪兰和村里的妇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同胞们放下农活,集聚在社里的礼堂里听着广播……因为这几天,中共“八大”正在召开,当时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作政府工作报告……毛泽东和董必武也都在会上做了发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中共八大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怎样的探索?一、中共八大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1、背景:(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①途径:“三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造”(1953至1956年底);②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③意义: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2次历史性转变,即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2、召开:1956年9月,北京3、内容:(1)依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2)任务:①提出加强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②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③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活动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④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4、中共八大是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情景导入三:但是,八大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左”倾错误,八大的正确路线未能坚持下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申纪兰在1968年的见闻:1968年,又是一个秋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天申纪兰在看报时看到一条极不正常的消息:中共第八届扩大十二中全会批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这一决定让申纪兰百思不得其解,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撤职罢免了?为什么申纪兰会百思不得其解?20世纪6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以后的中国政治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二、十年“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1、背景:(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的利用;(3)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发动:(1)标志:两次会议(原因:①两份文件成为了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央文革小组成为了文革指挥机构)3、过程:(1)社会领域:“红卫兵运动”(1966年夏)(2)政治领域: “一月风暴”:①概况:上海夺权(1967年)〉全国、全行业夺权〉全国空前动乱;②实质:否认和取代党政领导。4、破坏:(1)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为什么说“革委”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倒退?没有宪法和法律的依据(结合人大的职能)②“革委”的性质:集党、政、军大权于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的权力机构,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一体制取消了一切分工,与管理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2)人民代表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结合下图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3)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结合下图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5、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注意:①“文革”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但实际上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②也不能说“文革”是一场反革命。因为它始终是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决议公开号召、发动和进行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都没有改变)6、教训:(1)坚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情景导入四:1976年10月,中共中央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十年文革结束。随后在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迎来了转机。例如,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各届人代会,申纪兰便神采飞扬。她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体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思想……”三、历史的伟大转折1、背景:(1)必要性:“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2)可能性: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为了全会的主题报告。2、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得罪重要成果。(4)经济: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3、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一个新的时代。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初步构想:(1)提出: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2)内容: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结合教材73页“资料卡片”,说明改革的必要性)(3)意义: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调。2、修改宪法:“1982年宪法”(1)内容:①继承:重申人民代表大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②发展:A.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作出重大调整。(2)意义: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章程。(原因:将国家的根本任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法律上杜绝了类似于“文革“这种事件的发生)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1)原因:①产生于计划时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2)步骤:①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A、依法治国:a、内涵:依据法律而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b、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B、法治国家:是指国家权力严格按照既定的法律规范运作的一种国家形态,是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形态。②确立: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正式将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4、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特点:①以宪法为核心;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 ( http: / / www.21cnjy.com )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1997年和1999年中国发生了哪两件性质相同的大事?分别发生在哪一天?
(引导学生回答)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及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
(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新课讲授:
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了什么政策?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为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政府提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提出的。
提问: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第一子目。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问并引导认识)
l、《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国民党退往台湾后,祖国大陆虽然实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 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日益成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率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迈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第一步。
和平统一方针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其付诸实践。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方针。
2、叶剑英的谈话
(投影显示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
(1)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5)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的,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6)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欢迎台湾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引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同时,使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并比较以前的态度,分析其异同)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是,“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再是提出“解放台湾”、“中央与地方谈判”。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但方式发生改变,由武力解放改为和平统一,和谈双方地位由原来的不对等变为对等谈判。
请同学们注意,叶剑英虽然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但没有完整的论述“一国两制”。真正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完整表述是邓小平。
3、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
提问:到底什么是“一国两制”呢?“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所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构想,它有无法律效力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方针,并已载入宪法。
提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该构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伟大构想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它将有利于团结台湾、港澳资产阶级在内的港澳台同胞,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与繁荣。“一国两制”构想是没有历史借鉴的,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中国历史、现实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从上可知,“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那么在实际运用中到底如何呢?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先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却是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以后又以此解决了澳门问题。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图示,让学生认知,从而引出香港问题。
1、香港的胜利回归
注意教材上使用的是“香港回归”一词,为什么要用“回归”字样,而不是用“收复”字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强调:这与香港问题的历史有关。
(1)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
(引导学生回忆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经过,并在屏幕上显示出三个条约内容)
时间 条约 被割或租借领土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香港岛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
对于被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方式占领的香港,如果你作为领导人,将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于领土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可以采取武力收回与和平谈判方式收回两种方式,但对香港问题而言,最佳的方式是采取和平谈判方式。中国共产党正是采取了和平谈判方式。
(2)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定
提问:为什么说,对香港问题而言,最佳的方式是采取和平谈判方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新中国成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直致力于香港主权的收回,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如愿。因为,要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必须有一个中、英、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即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要照顾到香港居民的利益,还要让英方能够接受。可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门就香港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了磋商。英方首先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的谬论,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词拒绝;接着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伎俩(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同样也遭中国政府拒绝;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与”,这实际上还是要分享香港的主权,当然还是遭到拒绝。
针对英方的言论,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此后中英双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提问:英国政府为什么最终同意接受中方的方案,香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材上的补充内容,对比旧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政策)教师归纳:中英就香港问题能够达成协议,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结果;也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具有可行性的结果;同时还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
(3)香港的胜利回归
按照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定,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投影播放视频资料“香港回归”)
提问: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标志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的回归为澳门的回归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很快澳门也走上了回归的旅程;香港的回归,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或解决领土争端,提供了和平的范例,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
香港问题的解决对于澳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下面我们来看澳门的胜利回归。
2、澳门的胜利回归
澳门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但与香港问题的由来有所不同。
提问:澳门问题是怎形成的?
(1)澳门问题的由来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1 ( http: / / www.21cnjy.com )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吏,开始了长期占据。可见,澳门问题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长期占据的结果。
(2)中葡联合声名的签定及其澳门的回归
澳门问题由来已久,中国政府一直想收回澳门,但未能实现。香港问题和平谈判成功,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987年,中葡双方在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已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在澳门设置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提问: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主要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旧中国情况分析)教师总结强调: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实际;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联合声明》及《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已为许多国家所默认。其中,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政府能够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
港澳已经胜利回归,但“一国两制”的最初统一台湾的目的却还未实现。台湾问题到底怎样解决,现在台湾问题有何进展?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提问: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观点都不对。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1)70和80是年代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在70、80年代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学生阅读教材,由一学生导读,其他同学思考。
(屏幕上显示出几点措施)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政策。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90年代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气象和困境
中国共产党一直希望以“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但台湾当局对“一国两制”没有作出积极的回应。不过,民间交流取得很大进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主要表现在: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随后,两岸民间交流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两岸直接实现“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台湾当局却逆历史潮流而行,积极推行“台独”,使两岸直接“三通”不能实现。
(引导学生思考台独的危害和结果。)
(3)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谋统一大计
台湾地区台独势力使目前两岸关系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严重困难。但台独无法阻止两岸的交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谋统一大计。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欢迎。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了连战一行。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中国共产党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播放视频“2005年胡连会谈”)
2005年胡连会谈后,台湾许多政党党魁纷纷访问大陆,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提问: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简单总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
在祖国的统一大业虽然成绩斐然,但不和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分裂”声音时时响起,其主要来自台湾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但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一国两制” 英明政策的指导和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下,在祖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在全国人民的迫切支持期待和全世界所有华人、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推动下,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已经为期不远了。
(投影屏幕上显示并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可现在,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本课小结: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血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
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 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板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5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3、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业:同步练习
教后记:
本课主要讲了三大制度,学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在课堂中,很好地向学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教学设计缺少了探究合作的课题,讲课方式较为老套,应该注意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