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8 13:09:47

文档简介

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二)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 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 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让我先把欲望和需要这两个概念区别一下。
②人类行为有动机的。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③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 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 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
④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是不是总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的呢 这问题曾引起过很多学者的讨究。我们如果从上面这段话看去,不免觉得人类的欲望确乎有点微妙,他们尽管要这个要那个, 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们生存的条件。欲望是什么呢 “食色, 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因之,在19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 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 最融洽的秩序。 亚当·斯密说, “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
⑤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 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是可以说正确的,正确的原因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欲望是文化事实,这句话并没有保证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中有很多与人类生存条件无关甚至有害的。我常觉得把“生存”作为人类最终的价值是不太确切的。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⑥于是另外一种说法发生了。孙末楠在他的名著 Folk Ways 开宗明义就说: “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 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⑦在一个乡土社会中,这也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 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 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
⑧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 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巫术是这种行为最明显的例子。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
⑨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 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 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这种不自觉的印合,有它的弊病,那就是如果环境变了; 人并不能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如孙末楠所说的盲目地经过错误与试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 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做盲目的试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像美国那样发达的文化里,那样复杂的社会里,居然还有这样大的势力在反对计划经济。但是这时候要维持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精神是有危险的了。出起乱子来,却非同小可了。
⑩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发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 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 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 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两个意思:行为可控制,就是意志;取舍有根据,就是欲望。
B.欲望规定人类行为的方向,它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C.需要是人在自觉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
D.在乡土社会中,欲望可作为行为的指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论述了社会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B.为了证明在乡土社会里,行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明确,列举了巫术中驱鬼的典型事例。
C.第9段,将美国与乡土社会对比,论证乡土社会变动慢、小,现代社会变动更快、更大。
D. 本文提出观点,接着分别对“欲望”“需要”两个概念进行阐释,最后对两个概念作总结。
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欲望”内涵的一项是(3分)
A. 问乡下佬为何吃辣子、大蒜,他会回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
B. 自古道,男子钟情,女子怀春,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C. 女性去商场,购买款式新的、漂亮的、贵的衣服。
D. 人们为了营养,都在吃淀粉、脂肪,吃维他命A、维他命C。
4. 第⑥段引用了孙末楠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 《红楼梦》中, “弄权铁槛寺”着重表现了王熙凤对金钱的贪婪,你认为这种“贪婪”是“欲望”还是“需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孤单的芦苇
郁笛
①你总是要遇见这些芦苇, 这些水边的纤弱女子们,衣袂飘飘,迎风招展。水,承载着这些扶摇天地的芦苇荡,也在雁声萧索的秋日里,挥洒着一望无际的“芦花飞雪”。
②只是,在新疆,在赤野千里的荒途上,我又一次遇见芦苇的时候,我的眼睛里却满含着热泪。
③那是一个冬天吧,我们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个干冷的早晨。沙漠里的波浪,像极了一片幻海,只是那茫茫无际的波涛,凝固成一堆堆真实的沙丘,它们保持着大海的姿势,一下子陷入了沉沉的大梦之中。没有谁来唤醒这些沉睡在时间深处的波涛和汹涌, 茫茫无际里, 一丝风在沙丘上跑动, 只是一些风,混黄的沙丘上,什么都没有生长。
④我们是迎着一缕朝阳进入沙漠的。尽管长时间在远处的奔跑,使我们看不清楚沙漠真实的脸庞, 它们浑然不觉地在这里沉睡了亿万年,那些真实的容颜无人知晓,但我知道, 这些沙漠里每一座沙丘的细部一定也是生动着的。我们弃车而行,散开去,向沙漠的深处走去。
⑤我不止一次地进入过沙漠的腹地,也曾不止一次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行走,但是这个早晨,在冬天里的沙漠行走,却依然让我感慨万千。朝阳慢慢变得白皙而温暖,而沙漠之上,波涛起伏的沙丘突然显得异常安静。仿佛经过了,一次惊涛骇浪的洗礼,大漠深处的安静让人感到了恐惧。而越往深处走,这种恐惧就变得越加深切而密集。而沙漠腹地摄人心魄的魅力, 又使得你不得不往深处走。
⑥我是站在哪一座沙丘上,发现了这芦苇的呢 起初,我并不以为这是一株倒伏的芦苇,我惊恐地以为在沙漠里遇见了一条盘根错节的蛇。我心惊肉跳地站在一座刚刚爬上来的沙丘上,惶恐无措。我不知道,在这样的时刻是立即逃命,还是原地不动 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那一条“蛇”, 已从沙堆中抬起头来,我才发现,那是一株干枯的芦苇。芦苇已经枯竭了,但骨节完整,颜色泛白,弯曲、纠结地躺卧在一片沙丘围拢的“湖底”。可以想见的是,这是一株曾经旺盛地存活在沙漠里的芦苇。
⑦一株死亡的芦苇,伏地而泣吗 我无法将它重新扶起来,只是站在沙丘上,为这一株在孤独中死去的芦苇, 默哀!然后,我环顾四野,再也没有找到另一株活着或者死亡的芦苇了。
⑧浩瀚无垠的沙漠深处,原来也是有生命的呢。那一抹绿色,是怎样穿越了死亡的天险;和几乎不可逾越的漫长的风沙,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独自生萌芽、生长,然后自行消亡的呢 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那一场遮天蔽日的风了。风,从远处带来了一粒芦苇的种子,随着沙尘一起轻轻地抛洒在沙丘上, 然后又是怎样的一场雨水,在一粒干渴的种子行将干瘪之前,骤然降临!这一场场生命的华典,从来都是在孤单中完成的吗
⑨或者, 是一只还是一群迁徙远方的鸟,旅途中把这一粒孤单的种子,抛向了一片茫茫的沙海。
⑩而无论是一场风,还是一只的鸟的翅膀,我都愿意为这一株孤单的、在死亡中慢慢躺下的芦苇,表达一种生命的敬意。生命往复,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浩荡和无垠,在繁华的尽头,在荒凉的腹地,在大海般凝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我遇见了一种孤单,她的名字叫芦苇。
(选自《散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写常见的芦苇,突出其柔美的特点,以及水对于芦苇生命的重要意义,引出下文叙写沙漠芦苇。
B. 文中画线句的“热泪”,既有对大漠深处孤独死去的芦苇的默哀,又有对浩瀚无垠的沙漠深处的生命的感动。
C. 作者写到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沙漠里的沙丘就像一片幻海,无边无际,让他们陷入了沉沉的大梦之中。
D. 作者设想荒漠里干枯芦苇的多种可能的来源,一是为了突出“芦苇”的来之不易,二也表露了见到芦苇的惊喜。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将芦苇比作“纤弱女子”,与下文荒漠中那株芦苇形成鲜明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表现力。
B. 第⑥段通过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叙写了我的心理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芦苇的干枯特征。
C. 本文借物抒怀,通过描写孤单的芦苇,抒发对身处逆境却能活得精彩的赞颂,与《白杨礼赞》写法相似。
D. 文章选用“满含热泪”“惶恐无措”“心惊肉跳”等词语,表现作者看到沙漠芦苇后的复杂心理,感情十分强烈。
8. 本文在写“芦苇”时,也用不少笔墨写“荒漠”,有何作用 (4分)
9.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孤单的芦苇”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或使人罗告其罪,矫称敕以取其妻,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 自宰相以下,籍其姓名而取之。 自言才比石勒。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俊臣又尝庭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共诬昭德谋反下狱。
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咨国权,河东人卫遂忠告之。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 共发其罪, 系狱, 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 不出。 王及善曰: “俊臣凶狡贪暴, 国之元恶, 不去之, 必动摇朝廷。 ”太后游苑中, 吉顼执攀, 太后问以外事,对曰:“外人唯怪来俊臣奏不下。太后曰:“俊臣有功于国,朕方思之。 ”顼曰:“于安远告虺贞反, 既而果反, 今止为成州司马。 俊臣聚结不逞, 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
丁卯,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仇家争啖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太后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士民皆相贺于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
俊臣以告綦连耀功, 赏奴婢十人。俊臣阅司农婢, 无可者, 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家有细婢, 善歌舞,欲得以为赏口, 乃使人诬告斛瑟罗反。诸酋长诣阙赘面讼冤者数十人。会俊臣诛,乃得免。
俊臣方用事,选司受其属请不次除官者,每铨数百人。俊臣败,侍郎皆自首。太后责之,对曰: “臣负陛下, 死罪! 臣乱国家法, 罪止一身; 违俊臣语, 立见灭族。 ”太后乃赦之。
上林令侯敏素谄事俊臣,其妻董氏谏之曰:“俊臣国贼,指日将败,君宜远之。”敏从之。俊臣怒, 出为武龙令。敏欲不往,妻曰:“速去勿留!”俊臣败, 其党流岭南,敏独得免。
太后征于安远为尚食奉御, 擢吉顼为右肃政中丞。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这三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 分)
监察御史李昭德A素恶B俊臣C又尝庭辱D秋官侍郎皇甫文备曰二人共诬F昭德谋反G下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天文历法中“天干地支”,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丁卯”用作纪日。
B. 文中“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中“且”,与成语“且战且退”中的“且”含义相同。
C. 可汗,又称大汗,被古代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族群当作一国之主的称号。
D.“出”有批复、 出京任职等意,文中“不出”与“出为武龙令”中的“出”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来俊臣贪赃枉法,横行无忌,为美色不惜捏造罪名,请皇帝下旨强取豪夺他人妻妾。
B.来俊臣因暴行遭朝士庶民的愤恨,“今眠者背始帖席”写出人们在来俊成被抓后的心安。
C. 来俊臣红极一时,他嘱托选官机构的主事官,不按照等次钦点数百人就任相关官职。
D. 来俊成失败之后,他的党羽被流放岭南,而侯敏因听从妻子的建议,独独得以幸免。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4分)
(2)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4分)
14. 来俊臣最终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概括。(3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晚郊居
吕本中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①园林处处花。
檐影已飞新社燕, 水痕初没去年沙。
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②草径斜。
[注]①淡荡:和舒貌,多形容春天。②从教:任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极言春色之浓,直抒胸臆,表露自己郊居时闲适隐逸的心境,风格轻快圆美。
B. 颔联“家家雨” “处处花”运用叠词加物象的手法,描绘出活跃跳动的明媚春光。
C. 颈联借“檐影”“新社燕”“水痕”“去年沙”等物象,细腻地刻画出了暮春的衰败之态。
D. 诗作聚焦“春晚”和“郊居”,描述细腻,句律整饬,展示了春晚和郊居的美妙与和谐。
16.尾联“地偏”与《琵琶行》 “浔阳地僻无音乐”中的“地僻”都有“地方偏僻”的意思,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加以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中,“ , ”两句写诗人梦中游历天姥山,他迷恋着花、依倚着石,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2)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绘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的两句是“ , ”。
(3)“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 ”, 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交代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分)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这句魔性洗脑的儿童曲在儿童节前后的那些天里火遍全网,让不少网友对此 ① 。……“挖呀挖”的走红背后反映出了哪些心理现象 专家指出,在听童谣的过程中,人们容易被童谣 ② 的旋律所带动,从而自然地唤醒内心中柔软、真挚的体验;同时,听童谣会更容易让人进入 ③ 的状态,这样的过程本身有助于减轻压力感。回到这首童谣上来, “挖呀挖”能打动人心的因素, 似乎也是如此:儿歌和童声合唱的清纯不仅可以治愈拼命“挖呀挖”打工人的疲惫,还投合了歌曲出名后即将到来的“六一”的节日内涵。
其实, 中国人对这种事物的痴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喜好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究其本质,实则是一种叫作重章叠唱或复沓的手法在发挥作用,重章叠句是用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产生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诗经)中的不少名作都是显见的例子。许多时候,情感的抒发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语句,对同一句话的重章叠唱也能达到引发共鸣的效果。
18. 下列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神魂颠倒 ②心如止水 ③心无旁骛 ④娓娓道来 ⑤魂牵梦萦 ⑥朗朗上口
A.①⑥③ B.①④⑤ C.⑤⑥② D.⑤④③
19.试分析画横句中的冒号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3 分)
20. 请结合上面语段,分析《静女》中使用“重章叠唱”手法的效果。(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医药振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全盘布局、 系统谋划、 多方参与,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比如,八角价格低廉, 即使是从中提取出的莽草酸原料,每公斤售价也不高。 国外药企推出的抗病毒药物“达菲”, 以莽草酸原料为原料, ①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内中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② ,还需要将中药资源产业、 中药工业、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三业融合,构建多交叉的大型高端科技平台,推动形成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③ ,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开创中医数字化路径,助力实现中医妙手回春的当代传奇。对于丸散膏丹之类的传统中药,以往药理机制难分辨、制药过程较粗略。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的数字化与智能控制,有助于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22.文中划波浪线句有表述不当之处,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里则有这样的话: “抱怨身处黑暗, 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感悟 请以“成为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
2.(3分)A(“很重要”不等于“最重要”)
3.(3分)D(D选项是“需要)
4.(4分)①引用孙末楠的言论,论证了在乡土社会里,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是经得起自然选择的,②与上文观点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需要”的阐述;③引用论证,丰富文本内容,使论证更有力度。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5.(6分)示例一:①这种贪婪是“欲望”,②因为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它是先于行为的,是行为者所自觉的,③王熙凤开价三千两,答应老尼出面助张家摆平事件,就是对金钱充满欲望的具体表现。
示例二:①这种贪婪是“需要”,②因为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③王熙凤利用贾府的地位和权势,答应老尼出面助张家,从而获得三千两银子,这就是计划后的结果。
评分建议:判定1分;文本依据2分;结合事件分析3分,意思对即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只有判定没有分析,则不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3分)C (第二段,是沙丘陷入,而不是作者他们)
7.(3分) B(没有使用排比)
8.(4分)①写沙漠,交代芦苇的生长环境,突出其环境的恶劣;②作者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芦苇的坚韧顽强。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9.(6分)①“孤单的芦苇”是文本的核心意象;②全文围绕“芦苇”展开,从芦苇平常的姿态,到荒漠中那株干枯的芦苇,最后到写因芦苇产生的感想,内容紧凑集中;③结尾突出对“孤单的芦苇”的敬意,照应开头,点明题旨。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分)C E G
原句翻译:监察御史李昭德一向讨厌俊臣,又曾经在朝堂面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一起诬告昭德谋反,来俊臣入狱
(3分)B
(3分)A(“矫诏”指假传圣旨。)
(4分)(1)共同揭发俊臣的罪状,将他抓捕入狱,主审官员判处他死刑。(4分)
评分标准:“发”“系狱”“有司”为采分点,共3分,句子通顺1分。
(4分)(2)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味。
评分标准:“出官”、被动句、“迁谪”为采分点,共3分,句子通顺1分。
(3分)①来俊成作恶多端(结党营私、诬陷忠良、贪赃受贿、制造冤案)。②朝臣的多次极力建议。③武则天内心深处有杀他之意。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3分)C(细腻地刻画了春景新鲜盎然之态)
16.(6分) ①本诗尾联处“地偏”,化用陶诗“心远地自偏”,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和对悠闲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巧妙地流露出抱朴守真的志向。②“地僻”写出白居易贬谪之地的荒凉,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凄苦与不幸,也与歌女的琵琶仙乐作了强烈的对比,更显苦闷。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狗吠深巷中 寻常巷陌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A
19. (3分)①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②冒号前指明“挖呀挖”歌曲具有动人因素;③冒号后分述因素内容。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20.(4分)示例:《诗经·静女》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①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变”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相似,②重章叠唱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性,一唱三叹,③生动刻画了静女美丽闲雅、追求爱情的形象,深化诗歌美好爱情的主题,从而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6分)①每公斤售价却翻了很多倍 ②另一方面 ③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装备,开创中医数字化路径,助力续写中医妙手回春的当代传奇。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见评分细则
作文评分细则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里有这样的话:“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感悟?请以“成为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关于材料
1.题目材料是本次写作的根据,是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构思行文的出发点和凭借。
2.材料由一则名言构成。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抱怨,不如行动;第二句用譬喻,表希望、期许,让人联想,启发考生产生联想、发散思考。
3.“成为一束光”,关键词是“光”,这是个譬喻,“光”一词,让人联想,让人思考,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可喻指让人感动、温暖的人、事与物,也可以是美好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照亮世界的一角”是结果,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可以照亮历史,也可以照亮现实,可以照亮个体生命,也可以照亮国家民族。
4.要注意文题中的“你”,这是个限制性词语,目的是引导考生选材界定在自己的范围中,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的亲身感受。
5.题目要求考生以“成为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及文体要求明确。“光”与每一位考生密切相关,以“成为一束光”为题,有利于考生从身边事入手感知世界、观察世界。
“光”,启发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成长,讲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考生刚刚进入高中,对社会生活、个人成长规划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此作文意图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感知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从而体悟出美好。
二、关于审题
1.文章的终点必须是“光”。“光”,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载体是人,考生写作时要明确“光”的具体内涵,从而构建故事,娓娓道来。
2.只抓住“光”这个词,贴标签,而没有具体的体现,应视为不切题。
三、判 分
1.判分原则
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以贯之的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要求。
2.几点说明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0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最高不超过20分。
③特别提醒,不能只从立意上简单评分。一方面,同一角度中的立意表达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即使同一立意,也要看文章写得如何。
3.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0分。
③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3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记叙类文章
一类卷 55-60分 审题有独到发现,巧妙揭示出“光”的内涵。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得体,有一定的语言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从生活中的小场景巧妙切入,娓娓道来,细节丰富,真挚感人,意味深长,有文学的味道,有写作的智慧。
二类卷50-54分 审题准确,揭示出“光”的内涵。立意有个人识见。 语言通畅、连贯,笔到意随,言能尽意。 有构思、有生活气息,有一定的观察或体验,有一定的生活场景,有可读性,是比较优秀的记叙文。
三类卷45-50分 审题准确,揭示出“光”的特点。立意停留在表层。 语言基本通顺,基本能够达意 基本叙写了一个“成为一束光”的生活相关的人和事,故事基本完整,基本符合生活的真实,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
四类卷40-44分 审题基本准确,指出“光”的内涵,立意停留在表层。 表达不够流畅,语言基本功一般。 故事与“光”有关,有一定的关联度,文章也就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点题议论也显生硬。
五类卷35-39分 “光”的内涵不够周到。立意停留在表层。 表达不够流畅,且有明显病句等硬伤。 故事与“光”有关,但关联度不高,文章也就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点题议论也显生硬。
六类卷30-34分 貌似有“光”,其实无“光”。 语言比较稚嫩、拙劣。 与“光”无关的一篇记叙类文章。
七类卷 30分以下 自说自话,另起炉灶。 语言显得粗俗、混乱,言不达意。 与“光”无关的较差的记叙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