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青玉案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写作背景作者大约在四十九岁的时候作了这首词,是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上阕:元宵佳节空前盛况拟题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5ˊ参考: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下阕:万人丛中觅情人阑珊表示
形容灯光“暗淡、零落” 。
“衰减、消沉”,如“意兴阑珊” 。
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
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
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 。拟题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ˊ参考: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所谓“灯火阑珊处”
指的是哪里??词中的“灯火阑珊处”,可能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这样理解,这首词就不是写正月十五闹花灯,也不是写情人幽会。而是写作者政治上失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情怀。“那人”不正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吗?可见梁启超的评语“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是很有见地的。 拟题3、“那人”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参考:
①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②她既是作者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本词主旨: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比喻、对比、渲染等多方面的对比(今昔、他人与我、乐与悲)以乐写哀等。对比阅读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