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复习提纲填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复习提纲填空(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17:26:35

文档简介

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
1.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
①1519—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
② ;
③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 ,再看到 。
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 后消失;
④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图形表述:
⑤ ;
2. 地球形状: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 、赤道略 的球体。这是由于地球的 造成的。
②赤道周长约为 。(坐地日行八万里即指在赤道一昼夜转1圈)
3. 地球内部的结构
从外向内结构层次: 、 、 。厚度比较: > > 。
岩石圈: 和 的顶部( 以上部分)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1. 经线和经度
经线是连接 的线,也叫子午线。经线呈半圆形。
①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 0°经线,也叫 。
②从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③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 ,东经 ,口诀: 。
2. 纬线和纬度
纬线是地球仪上与 平行的线,呈圆形,并且与 垂直。
赤道被定为 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南纬和北纬各有 90°,北纬 90°就是北极点,站在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 ;南纬 90°就是南极点,站在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 。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
3. 经纬网规律:
①数字向上变大是 ,向下变大是 (上北下南)
②数字向左变大是 ,向右变大是 (左西右东)
③经线长度 ,纬线长度向南北两极
4. 地图
地图三要素: 、 、 。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 。
比例尺的含义,如 1:1000000 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 ,但表示的内容越
②方向
a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方向标定向法:用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c一般定向法: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其中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 岩石的类型
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 、 和 。
①岩浆岩:
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有矿物晶体颗粒, , 结构。
②沉积岩:
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状结构或 。
变质岩:
经历过 作用形成的岩石,为 结构。(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岩石的应用与形成
岩石的应用:建料,工艺品材料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可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等)。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地壳的升降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地壳的水平运动导致山脉和谷底的形成。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主要 。
2. 火山
火山的组成:一般由 、 、 三部分组成。
火山的类型: 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等)、 火山、 火山。
火山分布: 。
3. 地震
①原因与位置
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b地震分布:与 类似。
②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在底楼时),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在高层时)等。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10 余秒钟。
第五节:泥石流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
1.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 泥石流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 ;② ;③ ;
3.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具有 、 的特点。
4. 遇到泥石流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
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5.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②选择良好的居住地,建造抗灾度高的房子。
③修建一些预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④ 、保护森林对防治泥石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 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在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3. 板快构造学说: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全球由 、 、
、 、 、 、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 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或海沟、岛屿等),板块的 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 。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海拔一般在 200-500 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
海拔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起伏很小,广阔平坦
海拔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超过 200 米,地面起伏明显
海拔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地面起伏小
四周高,中间低平
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①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②主要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一对山谷等高线和一对山脊等高线相夹
多条等高线相重叠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 处
缓坡 等高线较 处
3. 地形的变化
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形态)是 和 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 。
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主要是指 、 、 、 、 等的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
形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
形成:溶洞
形成:平原和三角洲(泥沙沉降)
形成:风蚀城堡
形成:沙丘
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2科学 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
1.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
①环球航行;
②人造卫星拍摄地球;
③船帆 船身 船帆 船身

⑤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影子是圆弧形的
2. 地球形状:
①扁 鼓 自转 ②4 万千米
4.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地核>地幔>地壳
地壳 地幔 软流层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1. 经线和经度
南北两极 本初子午线 20°W 160°E 大大为西 小小为东
3. 纬线和纬度
赤道 经线垂直。
南 北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3. 经纬网规律:
①北纬 南纬;
②西经 东经;
③等长 递减
4. 地图
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小 详细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 岩石的类型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①气孔,柱状
1
②化石;
③变质作用 片状
3.岩石的应用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 地壳变动证明
表现形式
2. 火山
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
活 死 休眠
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 地震
火山分布
第五节:泥石流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
2. ①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3.突发性、历时短
4. 遇到泥石流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
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5.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植树造林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2.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碰撞 张裂 交界处。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1.丘陵 平原 山地 高原 盆地
2. 密集 稀疏
3. 地形的变化
内力 外力 加大 平坦
流水 风力 冰川 波浪 生物
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冰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