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8 16: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品读鉴赏《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在文学和史学融合上的精妙之。。
以“群文阅读”的视角,通过对比阅读把握两篇文章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来高度评价《史记》,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仅仅是《史记》在文学上成就颇高,还有《左传》。今天我们就通过《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的群文阅读,一窥史传文学语言的精妙。
二、任务驱动
任务一: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请同学们朗读《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和《鸿门宴》第二段。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根据朗读感受的语言风格,从以下语言风格中选择。
华丽丰富、庄重严肃、含蓄深刻、深厚沉重通俗朴实、自然亲切、机智幽默、生动有趣辞约义丰(用的词比较少,表达的意思却很丰富)、精炼生动(文章等简练、扼要,灵活而不呆板、有变化)、清新明快
任务二:品读,体会微言大义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通过一人之力,使得秦军退兵,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独一无二的胆识,更因其非凡卓越的语言表达,深入品味《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一) 耐人深味的语气词
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表达判断、疑问、陈述、感叹等语气。
诵读比较一:“也"能不能去掉
(1)改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2)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诵读比较二:“也”能不能添上
(1)改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原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诵读比较三: 语气词能否互换
(1)改文: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矣。
(2)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明确:
第一处在劝说起始阶段,烛之武以事实引发秦伯思考,传达"明知其难而为之,窃以为不可"的潜台词,语气缓和谨慎,十分稳妥,表肯定判断,在此“也”不能去掉。
第二处的语气不必过于谨慎。前面于秦无益的理由说完,秦伯已经开始被说动,烛之武可以略微放开手脚大胆一些;又因为对秦伯以利相许,果断的结句更能表现"理所当然"的自信,有利于感染秦伯,所以烛之武此处不用"也"更能表现语气的坚决、肯定,此处不能添上“也”。
第三处先用"矣"表现为秦伯可惜的态度,和秦伯拉近情感距离;再用"也"较为客观地陈述事实,让秦伯回忆往事,自己看清晋侯为人。该感叹时就感叹,该缓和时就缓和,才能有效实现表达目标,语气拿捏十分谨慎、十分恰当。“也”表静态体现在描绘状态上,“矣”表动态,体现在完成体、将来时、祈使功能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动态,“君之所知”也是静态,因此不能互换。
(二)充满玄机的“错位”语言
文章开头,在文章的陈述中,用的是“晋侯、秦伯围郑”。而烛之武对“围郑”事件所作的主观陈述,却用的是“秦,晋围郑”一语。对于同一事件,烛之武的说法为何与文章开头的记述出现差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笔?
明确:
这是烛之武有意的“错位”。郑国当初没有“礼遇”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后来又“贰于楚”,所以晋文公出兵伐之。
因此,文章开头记述的“晋侯、秦伯围郑”是对事实的反映,体现了“围郑”行动的主导是晋侯;而烛之武说“秦、晋围郑”,是把秦伯作为“围郑”行动的主导。烛之武用这样一个错位表达,是有考量的:一要能表现出对秦伯的敬重,把“秦伯”排在前面;二要能对秦伯作些暗示或提醒,于是故意“转嫁”怨恨于秦伯。位次的变化关乎谁是主谋、郑国老百姓的“亡国恨”记在谁的头上。烛之武以此提醒秦伯:郑国与秦无仇无恨,您为何要做这“不义之战”的领头人?晋文公是否在借刀杀人?
(三)文约意丰的语言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用词细微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褒扬善良,如果不是圣贤,谁能做到呢),品读下列句子,从中读出了哪些丰富的含义?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矣 。” “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含褒贬”的史传笔法。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对刘邦其人其事的叙写,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刘邦的态度评价,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探讨。
2.语句一:君安与项伯有故
语句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语句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品析:
语句一:君安与项伯有故
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刘邦随即就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 ”危急时刻,刘邦本来关注的是退敌之策,但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这一句话,表露的是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将刘邦机警、狡诈的性格很传神地写了出来——对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备,尤其是在这种紧要关头。刘邦的这一表现,恰与项羽的胸无城府,爱慕虚荣,为了“面子”竟然将亲己的“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句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呼,就是喊,在这里有“召”、“唤”的意思,带有随意性,缺少礼貌、尊重的意味。“君为我呼入”,译为“你给我把他叫进来”。一个“呼”字,写出刘邦言语的粗俗,同时也体现出刘邦答应见项伯完全是权宜之计。第二个分句“吾得兄事之”,“得”多解作“必须”,其实解释为“可以”。“必须”可理解为:①情感上的必要,强调内心的强烈愿望;②事理上的必要,强调不可选择性。“可以”也能理解为:能够,强调措施上的主动性。在这里,对项伯“兄事之”,绝非出于刘邦内心的强烈愿望,而且在刘邦眼里,此事也并非到了不可选择的地步。因此,把“得”理解为“可以”,就能突出“兄事之”的虚伪,从而把刘邦在大难临头时那种能屈能伸、虚与委蛇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充分。
语句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诛:《说文》,讨也。“诛”解释为“杀”的时候,一般指杀死有罪之人。这里的“诛”,就是先问罪,然后执行斩刑。那么,该给曹无伤问个什么罪呢 按理说该问“通敌”罪,但这样就把刘邦自己的图谋给坐实了。可以推测,此时,该是问曹无伤“离间”罪,如此就既除掉了内奸,又“维护”了与项羽的“团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更能让人看清楚刘邦老奸巨猾的特点。  
再说“杀”字。杀:《说文》,戮也。本义是杀死。在“诛”后再用一个“杀”字,不但强调了处置结果的确切性,而且“诛”、“杀”连用,还从语气上表现出刘邦对曹无伤深恶痛绝、必杀之而后快的心理。
任务三:联读,比二文异同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默读两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以语言描写为主,都用了春秋笔法。
不同点:《烛之武退秦师》语言精练,善用简笔。《鸿门宴》刻画细致,善用繁笔。
三、作业布置
感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和《庖丁解牛》的语言风格,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
知识点把握比较熟悉,备课认真。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把握不够好,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未做适度评价,在进行“任务三”时比较急躁,没有很好的体现设计要求。